随息二旬纪实——一位练功者的实修记录
7月5日下午,再次看到玻璃板下的纸条:“念头跟着呼吸走,慢慢练习,念与息相融合,相协调,息和念就能一致,心息相依,心系于息,息住于心,这样就把思维神经中枢与呼吸神经中枢协调统一了。大脑皮层处最佳休眠状态,不是兴奋态,也不是抑制态,而是阴平阳秘的平衡态。人的自然功能,身体内分泌激素等会自然调整。强补弱,多则贮。”凝视良久,陷入深深的回顾中。
退休的第二年,即在2006年10月14日至今,自我摸索,采用打坐、站桩、散步、仰卧炼气以来,都紧紧地把握住念头跟着呼吸走,顺其自然,从中受益。历经了导引通穴位,行周天气,形成胎息,通奇经八脉,通中脉,转七轮。而得以心平、身健、体强、智睿,40年的腰伤也自愈了,腰杆自然挺直,两内踝变异,凸显双峰。虽有万千感慨,却也明白这仅仅是入门而已。翻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论道》一书,当看到经过“高度修炼以后,呼吸之气已达轻微而几乎止息的状态,那时呼吸器官的阖辟作用,等于停废(但有关身体其他部分的呼吸,并未完全停止)。小腹部分以及下丹田之间,不靠呼吸器官的往返作用,自然而然发生的一种翕辟的现象,这便是‘息’。后来丹道家们又称它为‘胎息’。”眼前一亮,南先生所言的“翕辟现象”,自己已有体验。2007年11月29日胎息形成时,这种翕辟现象没有出现,以后偶尔有,难察,未引起注意,半年后,即2008年6月初,“翕辟现象”常显,现才知这就是胎息的一种特征。顿时蒙生随息之念――“念头跟着息走”,打坐、站桩、散步、仰卧都试。为探究,特逐日简记如下:
7月5日晚,调入胎息后,始觉翕辟范围确实在小腹与下丹田间,一起一落,时长后,范围在缩小,速在减慢。六、七日的随息,觉翕辟聚在脐点上,两手掌劳宫穴进出的气感明显,8日的随息,感觉到,息不是翕辟了,而是顺时针旋转了。9日酉时站桩时,随息中,顶轮也同脐轮息同为顺时针旋转。10至12三天的随息中,顶轮总是随脐轮息转。其间,海底、心、喉、眉间都顺时针转过,胯、膝、踝关节转起来,双臂自行悬空,臂关节转起来。
13至16日的散步随息,体验明显。臂摆动时,使两手掌总是相对,13日只觉两劳宫穴来气,14日是一束气,15、16日双手掌、肘上是摆动随风,随意不用力,步子越慢,手掌上的气感越明显,腰、腿、脚上有一股力在推动,相当轻松,耳边风声呼呼。
13日晚练随息。息的旋转第一次出现逆时针转动。14日晚练随息状是:息是顺时针转动。从脐往上达心轮,圈先大后逐缩小,集于中脘成翕辟,又返回到脐。其间,顶轮是同步的,口微开。归入脐后,翕辟成逆旋,逐下移到海底,圈是先小后大,胯随着转动起来了,顶轮同步。15日的随息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海底旋转后,气沉下肢,相当轻松。16日的随息,境况不同。息转到心轮后,转停成翕辟。历时过1小时,顶轮未动,而是脸部从额往下以鼻为轴与息同步,鼻梁有一种收紧逐往下移感。7月17日下午虽未炼气,但觉胎息在脐,有似拉肚子前的不适感,当晚睡后的仰卧炼气2小时。脐翕辟时长,脑后半部的右边也在同步翕辟。最后的几分钟,脐息顺转,右脑后边也随之,且从涌泉到头有顺转态。
7月18日晚仰卧炼气90分钟。脐翕辟,脑右边前半部同步翕辟,也是到最后时,脐息顺转,引动脑右边前半边也在顺转。7月19日的炼气仅30分钟,脐息顺转,细慢,难以觉察,一身从头到脚气沉往下抵脚掌、十趾。15分钟后,全身轻盈舒畅、柔和。7月20日仰卧炼气1小时。脐息顺时针转动,随息引发印堂、两劳宫、两涌泉齐顺动。21日炼气1小时。脐先顺时针旋转。引发先顶轮,再逐往下顺旋的,即从眉间到喉轮、心轮、海底,到海底后,慢慢地不旋而成翕辟了。22日炼气1小时。脐轮均处翕辟中。23日炼气1小时。脐轮又是顺旋、海底顺旋,睾丸有气动,最后觉四肢气在旋。24日17点,随息站浑元桩30分钟。脐顺旋2分钟后,舌尖同步顺旋。15分钟后,脐旋止,成翕辟,舌尖平伸,触齿成伸缩、速逐缓、距逐缩。又10分钟后几乎止,此时头、颈、胸、背均冒汗。后又逐翕辟,收功。晚上炼气1小时。脐息翕辟缓慢,每分钟约6息,逐减,顶轮的翕辟未觉察。
20天的炼气体验,始终是紧紧地把握住一个“随”字,顺其自然,体内会自我调节,逐步深入下去,最后口鼻粗呼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