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代的记忆
闻说笔端有风月 音乐: 漫浪 - 那些年,那些事
岁月从指间流淌着,那些年代的记忆,无论尘封多久,那人那景那物都将在遗忘中重新拾起。回忆过去的年代很有趣!
50年代的衣食住行,劳动布衣服,玉米面窝头、高粱面窝头、野菜窝头,土坯房,自行车。
50年代生活关键词:列宁装、布拉吉、工装库、粮票、公共食堂、广播体操、打麻雀、土地改革、公私合营、全民炼钢。
1957年,高邮、兴化、洪泽、震泽(吴江县)淡水鱼主产区,青、鲤、鲢鱼每百市斤最高收购价平均为25.10元,宝应主要淡水鱼青、草、鲤、鲢、川、白、鳊、鲫、桂、黑等品种,1957年平均每百市斤收购价为21.65元,1962年底为37.45元。
一分钱可以买块糖。
二分钱可以买盒火柴,一个香瓜当早饭。
五分钱可以买两个光烧饼。一个光烧饼加个鸡蛋煮一碗是孕妇的一顿营养餐。
一角钱可以买一斤小杂鱼,买二两肉,够除夕包一屉饺子;买上几斤青菜,够全家一周吃的。
二角钱碰巧也可以买到半斤肉。全家人解个馋。
五角钱够一家人一天的伙食开销。
60年代一块钱的购买力,按一斤猪肉来说,那时候猪肉是城市人口一人一个月是八两猪肉,凭猪肉票加上八毛钱购买,一块钱相当于可以买一斤四两。青菜等蔬菜价格只一毛到三毛钱不等,串亲戚只送一块钱的礼,过年压岁钱给孩子也只能是一毛钱或者是二毛钱。如果比较节省的并且家中人比较少的家庭,一天有三毛钱肉,一毛钱蔬菜,一毛钱到两毛钱米即可,一块钱甚至够一家人两天的伙食开销。小学学费只要六块钱;一双皮鞋只要七块多钱;在饭店吃饭(需要粮票),三两的面条是两毛钱左右。
二块钱可以买两斤重的老母鸡。
五块钱可以供一个大学生一个月费用。
拾块钱可以全家上饭店。
宝应县水产年平均价:青鱼,每斤,1.66元;黑鱼,每斤1.20元;鲢鱼,每斤0.7元;草鱼,每斤0.27元;鲤鱼,每斤0.23元;白鲢,每斤0.155元;花鲢,每斤0.19元;鲫鱼,市场最高价(活)(六两以上),每斤0.37元;鳊鱼,市场最高价(活)(一斤以上),每斤0.32元;白条,市场最高价(一斤半以上),每斤0.34元;鲜虾,市场价,每斤,0.50元;大闸蟹,每斤,0.50元。
六七十年代生活的衣食住行,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物质凭票定量供应。
衣:凭布票购买布匹自己裁制,每人每年不到2丈棉布(当时化纤很少),不够一套衣服,所以往往隔年才能置一身新衣,小的要穿大的旧衣。
食:凭粮票购买粮食,根据从事的职业和年龄,每人每月20多斤左右。在餐馆吃饭也要粮票。各地的粮票不能通用,去外地出差要去有关部门换“全国粮票”。
食油凭油票购买,定量供应,副食、肉、蛋等都要凭票购买。烧饭用的燃料基本上是煤、柴,也都是定量的,一般都不够用。
住房:大部分市民住在自己解放初期的原有私房或公房。子女参加长大后往往只能与父母挤住在一起。也有少数的单位提供住房。从70年代起住房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到处兴起乱搭乱盖的风气。
八个样板戏。剧团的主台戏。
六七十年代,工人的工资是按照工人的级别发放。国营单位学徒工每月是17元,一级工每月29元,二级工是38.6元,企业的工资级别要比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要高一些。各个工种的工资也是有差别的重体力劳动的工资相对要高些。
青年工人全民单位学徒三年,第一年:17元/月;第二年:19元/月;第三年:21/月,定级后:29元/月,奖金5元。
县属集体单位学徒三年,第一年:9、12元/月;第二年:13、15元/月;第三年:17、19/月,定级后:21元/月,奖金5元。
城镇、街道、生产组计时工资,0.30;0.50;0.70元/天。星期天没有工资。
60、70、80年代,购买米面制品和豆浆均要粮票。光烧饼,2分/只,芝麻烧饼3分/只;金刚脐,3分/只;油条5分/根(半两);麻花 4分/个;淡豆浆3分,咸豆浆4分,甜豆浆 5分;阳春面 8分/二两一碗。
鸡蛋,6-7分一只;老母鸡,1.30元一斤;小杂鱼,0.11元一斤;大闸蟹 0.70一斤。
食品店,火柴 2分/盒;盐 0.15元/斤;白砂糖 0.78元/斤(凭糖票供应);食油0.88元/斤(凭油票供应);米1.30元/斤;新米、好米要排队买。凭粮票和购粮证供应。
什锦糖1.20元/斤;水果糖 1分/颗;盐金枣 3分/一小包;橄榄、桃桃等蜜饯一般5分一包。
书籍 1元/本;玻璃围棋(中号) 2.40元/副;公园门票 5分;万金油 5分/盒;肥皂 0.36元/块;黄啤 0.33元/瓶;黑啤 0.36元/瓶;勇士烟 0.13元/包;生产烟 0.08元/包;飞马烟0.28元/包;华新烟0.29元包;大运河烟0.33元包;大前门烟 0.35元/包;凭香烟票供应。
零拷墨水8分/墨水瓶;露天游泳池 8分/场;电影 0.15--0.30元。寄信,本埠4分,外地8分,寄印刷品 本埠1.5分,外地3分。稿件可当印刷品寄。公用电话4分/次,不限时。传呼费5分/次;电费 0.24元/度。
四管半导体收音机 32元(面板上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字样)
南京钟山牌手表30元,上海牌全钢手表120元(凭手表票购买);凤凰牌18型自行车168.50元(1982.5)凭自行车票购买;蝴蝶牌缝纫机 175.40元,凭缝纫机票购买;双缸洗衣机,357元;香雪海单门冰箱 125升685元(1984.10)凭票供应;双鹿牌双门冰箱 1260元(1986.12)凭票供应。台扇 85元;海鸥牌DF相机453元;闪光灯 46.70元。
三洋牌四喇叭收录机 530元,需侨汇券若干张;先锋牌音响 2112.84元(1986)凭出国人员指标;聂耳牌钢琴 2292.50元,凭票供应。
倒马桶,城市早晨第一道风景。
生炉子,家家户户必做的事。
大饼油条摊。大人小孩早上的主食。
推磨,磨米、面、豆。剩下的渣子,在困难的家庭就是主食。
烟纸店、糖果店,吊罐,“吊罐”,以前酒,酱油,醋等散装货都是从甏里吊出来的,吊罐有大小计量——二两、半斤、一斤。
露天小便池在街头巷尾马路边,现在来看不可思议。
夏天乘风凉、晚饭后,男女老少竹榻藤椅齐上阵,占据好的位子。拿把扇子带壶凉茶,开始吹牛嘎三胡。所谓好位子:一是有穿堂风,二是有路灯。
老虎灶,泡开水到老虎灶,一分钱一热水瓶,二分钱一铜吊。
公用电话传呼,那时家里没电话,更没手机,联系亲朋好友都靠公用电话传呼。你要联系的人不但要有电话号,还要有详细的门牌号。那时公用电话费用:专门传呼3分,接听免费,主拨话费每三分钟/4分。
爆米花,爆米花,爆一壶8分钱,加粒糖精片2分钱。
爆珍珠米(玉米),年糕片,山芋干,“赤豆(蚕豆)”。
钉碗,补...坏碗呃,砂锅(锔钉或叫锔瓷),俗语叫钉碗,搪锅底,火烙铁焊补搪瓷脸盆漏洞等,当时的搪瓷颜料现在市场上已经绝迹,是一种装在长条塑料小口袋里的,颜色有多样。如今这手艺已后继无人了。
皮匠。街头巷尾到处都是。
磨剪刀,吆喝:削...刀磨剪刀。
修笔匠、秤匠。
代写书信,代写书信0.10元/封。
剃头摊,上门服务,0.10元一次。
铜匠。
篾匠、桶匠,吆喝:编竹篮,鱼篓……修竹篮,竹塌……竹,藤,铁制(马桶、脚桶换下来的旧箍为多)。吆喝:箍......桶噢......吆喝:啊有坏呃棕绑修啊......藤绑修啊......
修鞋、伞摊,吆喝:坏套鞋修...啊;吆喝:修...阳伞呃、修油布伞。
绞脸。女人美容的主要手段。
捏面人。
打草鞋,草鞋0.5分一双。
棒冰三分一根,吆喝:“赤豆...棒冰,奶油...雪糕”赤豆棒冰2分,奶油雪糕4分,冰砖5分,水果蛋糕 4分/只。
9吋电视机,晚饭后,一家人围着9吋黑白电视机看。卖电视机的商店,人头攒动。电视机(12吋黑白)440元,凭票供应;金星牌电视机(14吋彩色)998元,凭票供应。
票证时代,物质匮乏,吃、穿商品都要凭票供应。那时有购粮证,煤球卡,有粮票、布票、油票、肉票、香烟票、鸡蛋票,还有脚踏车缝纫机购买券等。一切都要凭票供应。
凭票商品的价格:籼米14.3元/100斤,普通粳米16.4元/100斤;特等粳米17.1元/100斤,(粳米每人每月定量8斤),标准粉0.17元/斤,精白粉0.22元/斤,标准切面0.21元/斤,精白切面0.27元/斤,煤球2.40一担,煤饼2.60一担(100斤),那时精肉0.98元;后腿0.90元;夹心0.78元;骨头0.15元一斤是要凭医院骨科医生证明购买的,与猪肝属营养菜。肉票吃光,只能看看。
鸡蛋塑料盆换粮票,那时在马路边弄堂口,新村里都能看到。当时黑市上海粮票可换到0.12元/斤,黑市全国粮票可换到0.35元/斤。
六七十年代是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童年虽然没有好玩的玩具,主要玩的游戏也不少。
打弹珠。用家里的铁罐,里面就装了不少五颜六色的玻璃弹珠。在土地上,用弹子镶个洞,然后各自将弹子向这个洞丢去,谁先打到别人的珠子,然后再打进洞里,就算赢了。
吹肥皂泡。用一根管子蘸一些肥皂水,用嘴吹管子就可以出来一串串的五彩斑斓的气泡。
打水漂儿。在水塘边或者小河边,捡一块碎瓦片,然后向水面扔去,瓦片在水面上漂的时间长且激起的水花个数就多。
摸猫猫。用手拍把一个人的眼睛蒙上,大家散开,当他摸到一个人时,要从那人的头一直摸到脚,然后猜出这人是谁,猜对了就算你赢了,接着就把被猜出的人的眼睛蒙上继续猜。
踢毽子。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强身运动。踢毽子时全身的肌肉都要放松,身体自然摆动;跳跃时,要像山猿般灵巧;落地时要像燕子般轻盈,才能把毽子踢好。
挑火柴棒。用家里用的火柴棒或收集的冰糕棍,然后拿着跟小朋友们聚到一起玩棍。
手翻绳。把一根绳子两头打上结,套在手上,通过手部动作,翻成各种形状,这个需要2个人配合。一个人也行,不过要点技艺,我自己曾经一个人翻出过飞机来。
玩弹弓。这是一个具有杀伤力、也是最古老、最现代的武器了现在有些偏僻的农村里还有人用它来打鸟。有用树叉做的,好一点的用硬铁丝做的,有装上皮筋的,也有是用车胎皮的。
石头、剪子、布。因为没有场地、人数、道具的限制,当时最普及的游戏,所有小朋友都玩过。
玩烟标。烟标应该算是个收集物品,不过收集来之后,折成长条状,然后相互砸。
折纸飞机。通常撕书撕作业本叠起来在教室飞来飞去,叠纸飞机还是有技术含量的,叠的不好,头重了,就是栽头飞机了。小时候折完飞机,在机头哈口气便向天空划去。
抓子。主要游戏工具是麻将子或者军棋棋子。将棋子撒在桌上,手里拿一个自已制作的小米包袋,然后上抛,在它落下来之前,迅速抓起桌上的棋子,然后再接住空中落下的那个。然后再抛,再抓第二个,依次类推,直到手里抓住桌上所有的棋子。这个游戏很考验反应力和手力,如果在抓的过程中,移动的棋子没被抓起就算输了。
“斗鸡”。斗鸡。算是标准的男孩子游戏,不要以为这个只是比身体,很多时候还是要看技术的。人多时,分成两对人马相互对斗,胜者为王。
跳马。跳马危险性也很高,如果当马的是个高个子,那最后一跳通常情况下肯定是要摔个人仰马翻的。
跳橡皮筋。女孩子最爱玩的游戏。那时候女孩子的书包,总能从里面拎出由无数根橡皮筋结成的一根长长的皮筋来,而跳皮筋的花样也是一套套的,一般还都配着童谣,比如小皮球,小小来,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打陀螺。找个底尖上粗的东西,用绳子抽就行。
滚钢圈(脚踏车,黄鱼车钢圈)。用铁丝弯个钩,然后找个铁环(最好是木桶之类器皿上卸下来的),用铁丝推着环跑就行。这个游戏也比较讲究技术,因为你要学会让铁环在自己的控制下拐弯、加速、跳跃。
打乒乓球。放学后就会去打兵乓球。
康乐球。是大人小孩都喜欢的。
小人书摊。涨了不少知识。
最热门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上海自行车有永久和凤凰两种牌子最时尚,但它需要凭票供应。黑市自行车券:花式150一张,平式100一张。
三轮车。时尚的交通工具。
轮渡船,宝应运河没有桥,过河靠轮渡船,河西、河东来往河上的唯一交道工具。
警察岗亭,红绿灯转换都是手动人工操作的。
回忆,渐行渐远,回忆与现在永远隔着一层捅不破的窗户纸,永远也不可能划上等号,因为回忆永远只能是回忆,只能储存过去,而现在永远是现在。
粮票
纸币
烟票
肉票
布票
阅读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