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七个特殊”土葬,工兵连夜造墓,随葬四样东西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许世友是我军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将领。他的性格、出身、作风都迥异于常人,例如他对自己后事的安排就非常特别。

受传统观念影响,在很多地方都有丧事大操大办、入土为安、重葬厚葬的习俗,这不仅造成资财和土地的浪费,而且助长攀比,亟待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对此非常重视,不遗余力移风易俗。更可贵的是,一大批领导人作出表率,带头实行遗体火化,周总理等更是立下把骨灰撒入高山大海的遗愿,展现出伟人的高风亮节。

1956年,大多数干部在遗体火化的倡议书上欣然签字,可是当倡议书传到许世友手里时,这位虎将却犯毛了。

许世友出生农家,自幼受传统观念熏陶,后来又在少林寺习武多年,难免受到影响。他虽然后来参加革命,但依然恪守传统观念,对上对下也不加掩饰。他对火葬不理解,专门找主席诉说自己的心事。许世友是一个大孝子,本来希望孝敬老母,可是戎马一生,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他对主席说,我生前尽忠,但死后要为老母尽孝。

主席听了大笑:你才五十来岁嘛,现在思想转不过来,慢慢转嘛。他对许世友的请求不置可否。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许世友将军到了人生最后阶段,这位耿直的将军还是没有“转过弯”,他还是强烈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入土为安,配伴老母的亡灵。

1985年,许世友将军身患肝癌。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事,便亲笔写信给小平,再次请求批准他的请求。小平对许世友非常了解,斟酌再三后,写下八字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为此,前往南京传达批示的王震,曾经给许世友概括出七个“特殊”:许世友是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为此有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在予以“特殊的特殊”对待时,也明确了不开追悼会、不发布悼念辞的特殊规定。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逝世,终年80岁。遵照逝者遗愿,南京派一支工兵连,开着挖掘工程机车,千里迢迢赴将军家乡河南新县施工。为了不在社会上造成影响,工程兵们夜间开车不打灯,不鸣笛,到达目的地后连夜动工,四周戒严,周围村民都以为是部队在执行秘密任务,谁也没想到,这是在开凿许世友将军的长眠之所。

10月31日,南京为老首长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这时他的墓地还没有完工,所以将军的遗体暂留南京。

11月7日子时,将军灵柩启灵归葬,一路上依旧采取高度保密,车不打灯,不明笛,两天后9日卯时,许世友的安葬仪式在墓地举行。

这个时辰按民间习俗,属于“凶时”,不过部队并没有理会这种说辞,选择此时主要是天已现曙光,方便举行简短的入土仪式。

仪式同样严格保密,不拍照,不许普通人围观。下葬指挥小组的成员,和全体工程兵列队肃立默哀,向老首长致以最后的敬礼。

许世友的遗体身穿新式将军军服,抬入楠木棺椁内,许世友的遗孀田普女士和子女最后看了将军遗容,棺椁被盖上,由工兵战士小心安放进墓穴。而后,工程兵向墓穴浇筑混凝水泥,最后用花岗岩石块砌好墓顶,整个安葬仪式完成。此时天光大亮,村民陆续到田地劳作时,都无比惊奇,原来部队秘密施工的竟是一座将军墓!

我国自古有侍死如侍生的习俗,死者墓内会安放一些财物、宝物或死者爱物。许世友墓内也安放了几种将军爱物。第一个就是茅台酒,第二个是将军心爱的猎枪,第三个是将军的欧米伽手表,第四个是一百元人民币。

还有一种说法,里面的爱物不仅是这几样,还有另几个。一个是将军喜爱的一套酒具,还有两个非常有军人特色,这两件都是将军生前贴身的手枪,一把是许世友在孟良崮战役中缴获的手枪,一件则是戴高乐送许世友的一支左轮手枪,都是将军喜爱的。也许这样,才更加符合将军戎马一生的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