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麻大湖里捉毛蟹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在童年的记忆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捉毛蟹。麻大湖里的毛蟹肥大、毛长、味儿美,爬行的时候十只毛爪撑起笨拙的身子,显得既威风凛凛,又憨态可掬。湖滨人叫它“毛脚”“毛螃蟹”“毛蟹”。
我姥娘家是麻大湖东岸的院庄村,老宅就在麻大湖边,出屋门走不了10几步远,西边就是湖中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芦苇掩映着纵横交错的大小水沟,水沟里的水被芦苇映成深蓝色,幽幽地闪着亮光。那些样子不可一世的毛蟹,就生活在这瘆人的深蓝色世界里。
那时捉毛蟹根本不费劲儿。夏秋季节,我们—家人在院子里吃晚饭,小饭桌上点一灯笼。湖中毛蟹看到亮光后,就从水中爬上岸,再小心翼翼地向灯笼处爬来。吃完一顿饭,有时能捉七八只,最少时也捉三五只。捉到的毛蟹全是大个儿的,小的两个就有一斤,大的一个一斤多重。记得我6岁那年秋天,在姥娘家点着灯笼吃晚饭时,一只比当时吃饭用的大白碗还大的毛蟹爬到了我旁边。那么大的毛蟹我不敢用手拿,只好用脚踩着喊姥爷拿。姥爷两手抓着把它放进一只水桶里,刚撒手它已爬出大半个身子,姥爷只好拿个大乌盆盖住。第二天用秤一称,1斤7两重。
八岁那年,我就下湖捉毛蟹了。最简单的捉法是在水中来回地踩,小脚丫踩到在水下爬行的毛蟹后,一个“猛子”扎进水,抓着硬壳把毛蟹捉上来,装进拖在身后那用芦苇编的苇篓里。那时毛蟹多,不一会儿就踩到一只。抓毛蟹时如果抓着腿,你的手一出水面它就会把被抓着的腿全部蜕掉,身子落到水里逃走,让捉蟹者手里只剩下几条毛蟹腿。毛蟹的腿再生能力特别强,过不了几天,它的腿就会长出来。
湖岸边的水下有密密麻麻的毛蟹窝,到窝中掏毛蟹就有几分门道了。先将手伸进窝里试试,如果水温比窝外边的水稍热,窝里的毛蟹已被人掏走了。如果窝里的水特凉,毫无疑问,窝中定有水蛇。如果窝里的水比外边的稍凉,说明里边有毛蟹。掏时,将手紧贴窝的上边伸进去,以免被严阵以待的毛蟹夹伤手。当感觉到毛蟹时,猛地落下手,一个活生生的毛蟹就在手中了。毛蟹窝太深或者是“拐窝”,胳膊不够长时,也有办法,握起拳头在窝中用力抽动,反复二、三十次后,把手贴在窝门处不动。狡猾的毛蟹意识到窝中危险了,就悄悄地向外逃。那时,你就可以“守株待蟹”了。要想省劲儿也可以,拔—些青草,绑成草团儿将毛蟹窝堵住。玩儿绝的,就在草团儿外边用泥抹严实,在岸边做下记号。第二天早晨找到记号下水,拔出草团,窝门处准有一只憋得昏昏的或已闷死的毛蟹。
长大后,我学会了照蟹。毛蟹的生活习性是“七上八下”,也就是农历七月逆流而上,八月顺流而下。当“八月十五蟹正肥”的秋天时节,在水中插下苇箔,中间斜插一根木棍,木棍上边挂—灯笼。夜幕降临后,毛蟹冲亮光爬来,顺着苇箔爬出水面。这时,把绑有网兜的长竹竿伸到毛蟹下边,轻轻碰一下苇箔,逃生的本能使毛蟹马上松开毛爪,殊不知,正巧落进下边的网兜里。
吃毛蟹的方法也有好多种,常做的有清煮、油炸、酱炒等,最叫绝的要数用蟹肉拌黄瓜了。那时,深秋的黄瓜鲜嫩可口,洗净后用拳头击碎,然后把煮熟的毛蟹剥开,取出蟹肉,放入姜丝、细盐、少许醋、大葱和味精搅拌,吃起来清香可口,吃后余香萦绕,那滋味儿跟捉毛蟹一样,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作者:舒立臣,山东博兴利见桥人。退休干部,大本学历,正高级职称。中国民协会员,省民协理事,原市民协副主席。先后在全国性、省、市专业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故事、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戏剧、小品、曲艺、评论等15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作品集、故事集4本,主编专著、故事集3部(本)。获国家级、省、市政府部门、专业团体一、二、三等奖近三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