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水饺未了情
父亲的电话铃声催醒了我,中午应酬喝了点酒,迷迷糊糊。“你妈包的素水饺,赶紧过来。”“嗯,好的”。
北方人特别喜欢吃水饺,习惯上把煮水饺称之为“下包子”。小时候吃水饺是最高兴的事情,一般为每年除夕夜,七岁前吃的什么水饺已不记得了,印象中一件事记忆尤深,挥之不去。一户人家认为人既然喜欢吃水饺,那必然老鼠也喜欢,也确实发生过半夜水饺被盗的事情。于是,用土面捏了几个掺老鼠药的小水饺,放在老鼠出没的地方,家里的侄子来玩耍,童年的他也许太长时间没吃过水饺了,……等到家人发现,孩子难受的打滚,那时的乡亲特别的朴实,街上喊一声,立马会有帮忙的,村里都有卫生室,有赤脚医生,一顿紧忙活,总算救了过来。现在他也是个小老板了,至今我有时还拿这事调侃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十岁以后,条件逐渐好了起来,物质生活也丰富了,过年能吃上一顿韭菜馅的三鲜饺子了。母亲会提前把韭菜买好,猪肉是凭肉票买的,要排很长的队,那时还没见过海米,但木耳已经有了。除夕那天中午饭后,母亲会提前把木耳泡好,把食盐压细,猪肉切成玉米粒大小,放点酱油腌上。此时的我不知跑那玩去了,因为这一天是不需要做作业的。当听到四下鞭炮零星响起时,街上也时时传来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此时才想起家里吃饺子。一路小跑回家,饺子已出锅了,但第一盘是不允许吃的,要请祖先。那时对祖先是有意见的,几次问:“我怎么看不到爷爷、奶奶”,回复就是“大年下不许乱说话”。第二盘终于轮到我们吃了,每人几个是有数的,我吃得快,吃完后,会趁我妹妹不注意抢她一个,等到她反应过来我已经跑街上玩去了。
十二岁那年的春节是在九户度过的。母亲姐妹六个,行三,这年最小的六姨结婚了,虽然在本村,但母亲想到第一年家中无孩子,怕姥爷、姥娘孤单,问我是否愿意去陪老人家,我马上答应了,那时我已意识到我该为家庭承担责任了,于是父亲用自行车送我到邹平站,送我上了公共汽车,巧遇的是我二姨家二表哥也因同样的想法,去陪姥爷过年。姥爷在他家族是老大,虽然姨们都已出阁,但二姥爷、三姥爷家的舅们和妗子等一大家人,一直非常尊重姥爷家庭老大的地位,大年夜都聚了过去,三姥爷和几个舅陪姥爷唠嗑、喝酒,妗子们开始和面,调馅子,我和表哥们围坐在炕炉旁吃瓜子、烤花生、烤枣。偶尔跑到伙房中转一圈,伙房是独立的一大间,里面有个大灶,上面砌着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大锅,欢快的火苗舔着锅底,白胖的水饺随沸腾的水花激动着,屋里弥漫着蒸气,从门的上方窜了出去。等到水饺上桌时,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
改革开放以后,不再为生活所难。隔三差五会改善下生活,吃顿水饺,特别是在外应酬,时不时来顿博山水饺,皮薄馅多,配上各种调料,堪称美味。我也结婚添子,与老人分宅而居,慢慢的早出晚归,全然没有了规律。每当母亲知道我何时回来或在家时,都会包顿水饺,有时打电话时,我会呵责一句“别包了,忙着。”
直到有一天,晴天霹雳,母亲出了车祸,当我打着双闪奔波十多公里赶回时母亲双腿已被车压断,在救护车上我不断地呼喊着母亲,疼痛令母亲昏晕,但握着我的手从未放开。我痛心疾首,陪着母亲度过了漫长的治疗时间,三年动了三次大的手术。每次手术都是危险的,我和妹夫讨论着方案,研究着医院的取舍,母亲黙默地的配合着,她相信自己的孩子,她承受着自身的痛苦,她不愿因自己的伤痛令我们伤心。有一天我问母亲想吃点啥时,母亲喏喏地说道“也不知道有处买水饺吗?”,我真是忙糊涂了,我突然想起我们接近半年没有吃过水饺了。从那以后,我会时不时买点水饺,每次母亲都会问从哪买的,然后品评一番,我也会用心记下来,下次再买时挑母亲喜欢的。
出院后,在父亲的照顾下,母亲身体一天天见好,从最初的坐轮椅,到拄拐步行,再到扔了拐蹒跚而挪。对母亲身体的恢复,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真正给我带来惊喜的是有一天父亲给我打电话:“一会过来吃水饺”。
“吃水饺?吃什么水饺?”
父亲说:“你妈包的”。
什么?我母亲能包水饺了?我马上赶了过去,只见母亲坐在沙发上,茶几上放着面团和馅子,母亲正仔细的包着每个水饺。原来,母亲让父亲和好面,又指导父亲切好馅料,然后自己调制自己包。我立马把消息偷偷告诉了两个妹妹,两个妹妹欣喜不已。水饺煮好后,我默默地吃着,母亲在旁边问咸淡如何,“很好,太好吃了”。实际水饺味道很淡,长时间不做饭的老人,已经无法掌握佐料的数量了。用眼的余光看着母亲望向我的眼神儿,她是幸福的,她喜欢自己能为孩子们做点事。在她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当然,只要老人做的饭,一定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我趁母亲不注意,抹去了眼里的泪,因为我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
以后的时间里,母亲身体逐渐好转,我也能经常吃到母亲做的水饺。不管外面多少应酬,只要父亲打个电话,我都尽可能推掉其它事务,我喜欢看到母亲看我们大快朵颐吃水饺时幸福的眼神;喜欢看到付出后得到我们及时回应后满含成就感的笑容,年年岁岁,我只想经常看到母亲时时笑容满面,日日开心快乐!
愿天下的子女同快乐,愿天下的母亲都幸福!
作者: 朱振波,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人,系范仲淹继父朱文翰三十三代孙,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朱氏通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朱氏文化研究会邹平市分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