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往事:挑水那些事儿

印象中村里有两口水井。

最早的那口水井在老村的北边,顺着村子中央那条通往姥姥家的南北路一直往北走,过了小桥,经过一片场院,大约一里多地就到了。水井就在路的东侧,中间只隔着一条小水沟。井台周围长着几棵老柳树,树干挺粗,但不怎么高,也不怎么茂盛,想来有些年头了。加上周围空地,整个井台也就二三十个平方大小,地势比周围整体高一些。因为井台四周全是庄稼地,所以这里也就自然成为人们劳作之余休息的地方。只要听到有人在井边说话,那些汗流浃背的人们便陆续靠拢过来,聚在树荫下休息,不一会儿人越聚越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聊得不亦乐乎。渴了,就用水桶从井里提水上来直接喝,好像没有人担心喝冷水会肚子疼什么的。到了瓜果成熟的时候,可以把西瓜什么的浸在冰凉的井水里泡一下再吃,那才叫爽呢。干完活,顺便挑上一担水回家,可谓一举两得。

因为水井离村子有一段距离,来回得大半个小时,所以除了下地干活时顺便挑水回来,其他时间村里人挑水多是结伴而行,一般是有人喊一声“挑水去喽”,左邻右舍便有应声跟着一块去的。小孩子是很想跟着大人的,但大人们好像不怎么喜欢,一般是让呆在家里,实在不放心或拗不过才让去。如果家里不着急用水,大人们便挑着水桶不紧不慢地走,边走边拉着家常,不时传来欢笑声。小孩们就在后边跟着玩儿,可以到旁边小水沟里去找小蝌蚪或者捉鱼,还可以到草丛里捉蚂蚱,如果看到蜻蜓或是蝴蝶,那肯定是要追的。玩着玩着便远远落在后面了,只待大人们生气地吆喝一声,便飞也似地追上去。如果到了生火做饭的时候,着急用水,挑水的人便急匆匆的赶路,水桶便吱悠吱悠急促地响个不停。

由于老村地势比较低洼,一到雨季进出很不方便,于是村里就在老村西边的高地上给每家每户重新规划了宅基地,人们也开始陆续搬迁。为了解决新村的饮水问题,村里就在河边新挖了一口井。因为河里流的是黄河水,而这口井就在岸边,因而水质比较甘甜,所以人们便开始饮用新井里的水,那口老井也就渐渐地被废弃了。但是,老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那老井台依旧是下地干活儿或南来北往的人们休息的地方。人们一如既往地在井边休息、聊天,农忙时节,从早到晚,井边的欢声笑语不断。

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的缘故,我们家日常挑水的重担自然便落在娘的肩上,后来长大的哥哥逐渐担负起了挑水的任务,让娘轻松不少。但好景不长,因为面临初中毕业后要考中专,为了方便学习,哥哥就住在了学校附近的二姨家,平常不怎么回家,挑水的任务又重新回到娘的身上。看着娘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特别是农忙的时候,简直是没日没夜地忙呢,于是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便开始学挑水,想帮娘分担一下。当时,我好像在村里读四年级还是五年级,个子已经长到差不多一米半了。开始学挑水时是偷偷进行的,因为年纪小,而且新井离老家有相当一段距离,娘是不会同意的。一开始心里还是窃喜的,想象着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娘下地回家见到后又惊又喜夸赞我的样子,不免心里有几分得意。刚把两只空桶挑在肩上便发现好像哪里不对,原来因为个子还不够高,水桶够着地了,挑不起来,更别说挑上水以后还会下垂一段距离。这可怎么办?得让扁担两边的索钩变短才行,我一下子犯了愁。有了!把索钩在扁担上缠一圈不就得了,而且为了能保持平衡,两头的索钩得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打圈儿才行。我自豪地挑着两只空桶,哼着刚学的新歌,穿过几个场院,跨过一条小水沟,过了一座小桥,经过一片荷塘后就到了新村。当我信心满满地来到井边的时候又遇到了麻烦,我不会从井里打水啊。幸好大伯家离井边很近,只能到他家找人帮忙了。水打上来了,索钩缠好了,试着挑了几下,也挑起来了,但那种沉甸甸的感觉是没有预料到的,只能鼓足劲儿,硬着头皮挑起来就走。可没走多远就撑不住了,肩膀受不住啊!于是赶紧放下来休息。如果两整桶水挑回家,非累坏了不行,于是就把水桶里的水倒出一些。这样走走停停,扁担从左右两个肩膀之间不断换来换去,但仍感觉担子越来越重,于是又倒掉一些水。下坡时,桶不小心蹭在地上又洒出了一些水。这样到家时,虽然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肩膀生疼,但两只桶里剩下的水加起来也就勉强一桶吧。记得妈妈发现后表扬了我,但也心疼地批评了我。后来,挑了几次后,慢慢地学会了用力和一些小技巧,挑的水也越来越多,肩膀也没那么疼了。

后来,我家也搬到了新村,新分的宅基地离水井也就一二十米,就在我家房子的西北角上呢,这下可好了,我家成了全村离水井最近的了,再也不用为挑水发愁了,我可以一口气把两整桶水挑回家了。因为我住的屋就在房子的西北屋,所以一有挑水的人经过,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里,那水桶吱悠吱悠的声音是听得一清二楚的,甚至连人们在井边说的话都听得见。

用扁担从井里把水打上来可是个技术活儿,也是个力气的活儿。井口的直径大约一米半左右,大约有四五米深,井口略高出地面。你首先得克服恐惧感,两脚左右开立,稳稳地站在井沿上。如果遇到天气干旱或河里没水水位不高,或去晚了井里的水还没涨上来够不着,那就得蹲下或趴在井沿上打水。当然,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拿一根绳子备着,也就是把绳子套在扁担一头的钩子上,增加扁担的长度,这样打水就比较容易了。当然,也可以不用扁担打水,而是直接用绳子,但用绳子比用扁担要难得多。刚开始学打水的时候,是很难的,必须得掌握摆桶的技巧,也就是先得让水桶左右晃起来,摆到一定的幅度,再让桶口朝下一头扎下去。如果摆不好,只能打到小半桶或者更少,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次摆动起来就更难了。没有办法,那只好使出杀手锏——干脆不摆了,直接让水桶垂直往下砸,利用溅起的水花让水桶里的水越来越多直至打满。即使能打满一桶水,但能提上来是需要力气的,但恰好打到半桶或大半桶,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经验不足,技术还不到位,打水时把水桶掉在井里是经常发生的事。打捞水桶是一件很费时间也费劲的活儿,水桶脱钩掉在井里有好几种情况,或正着开口向上,或侧着或倒扣。不论哪一种,都是一股巧劲儿,有一定的偶然性。你明明触碰到了,也判断出水桶的位置,也知道开口朝哪儿,但即使费半天功夫怎么也够不着水桶的把儿,但如果巧了,一下子就勾住了。最难的是桶的把手儿掉了,那用扁担打捞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绳子或棍子绑上铁耙子去捞,再用磁石把桶把手儿单独吸上来。

这口井临河而建,雨季或河里有水的时候井水就旺,供应全村用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碰到天气干旱或河里没水的时候井水自然就少。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用水量增大,加之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初一干活儿不吉利,所以人们非得赶在初一之前,让家里水满缸心里才踏实。所以年底这几天特别是大年三十这天便会上演“抢水战”,从早到晚挑水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在井边排起队来,甚至为了“抢水”还吵架呢。因为挑水的人太多,水一时涨不上来,只得慢慢等。有时还没涨到半桶高,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打水,虽然打上来的水非常浑浊,但依旧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因为我们家离水井最近,所以便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和哥哥专门瞅人不多的时候去,一是吃午饭或晚饭的时候,再就是人们看春晚的时候。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和哥哥看完春晚后两人挑水的情景,大多是我负责拿手电筒照明,而哥哥负责挑水。

因为水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在这里还上演了好多有趣的故事呢。有一次,堂叔家的牛居然掉到井里去了,你说奇怪不?那么大的牛,井口并不大,到底是怎么进去的呢?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可能是牛在井边饮水时不听话,后退时恰好掉进去的。这可成了全村的一大新闻,人们纷纷跑到井边来看热闹。进去不容易,出来更不容易,人们想了好多主意,好像记得是把井口拆了,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牛从井里弄上来。这也成了一段时间里乡亲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后来,随着农村条件的改善,我们村通上了自来水,人们在家里就能用到干净的自来水了,人们挑水的历史也宣告结束,这口水井也就慢慢废弃不用了。出于安全考虑,比如担心小孩子会不小心掉进去什么的,所以村里人便找来两块石板把井口盖住。再后来,石板被土掩埋什么也看不见了,但在井旁却有两棵榆树并排着生长起来,几乎一样高一样粗细。

现在,每当看到家中那根扔在墙角的扁担,看着上面锈迹斑斑的索钩,那熟悉的吱悠吱悠的声音便会在耳畔响起,当年挑水的情景便又浮现在眼前……

不影响最终效果,点击外面就会恢复原位了。(作者:索岩峰)

(0)

相关推荐

  • 孔庆贵丨故乡的那口轱辘井

    ▲图片来自网络 咯吱.咯吱.咯吱--从轱辘井上嵌入槽的摇柄处传过来,很刺耳也很难听,像是梦里咬着牙的响动,打着提溜的一桶水,便被慢慢拉了上来.一只手抓牢摇柄,弯腰叉腿,另一只手迅速抓住桶把,腾出握摇柄 ...

  • 朱良启丨村头的那口老井(散文)

    在学习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中名篇<望海潮><雨霖铃>时,我向学生介绍柳永生平及时人对其的评价,引用了这样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不料让我没想 ...

  • 【西散原创】吴燕妮作品 | 村庄的老井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家乡的山水草木充 ...

  • 在豫南,曾经吃水那么远,又那么近;如今那么近,又那么远!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家 乡 的 水 文 丨军哥 ...

  • 挥手袖底风|古村那口古井

    黄龙溪锦江对岸大河嘴山脚下村中,有口水井. 水井周围是茂密的篁竹,背靠青山,边上是一条潺缓的小溪. 井不知打成于何朝何代.井壁全由青石磊成,石上长满了青苔. 没有井栏,却在井口用石板铺了个一丈见方的平 ...

  • 鲁北往事:挑水

    "铁大汉踢了鞋,唱着去,哭着来."这个谜语一说出来,许多八零后以前的人们马上都会说出来答案.对了,答案就是挑水,因为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挑过水.去挑水的时候,两只空铁水桶前后左右 ...

  • 鲁北往事:过年走亲戚

    一提到过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走亲戚,走亲戚是我们博兴当地的方言,就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拜年的意思,然而依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走亲戚得是男孩儿,未出阁的小女孩不走亲戚,所以作为女生的我来说其实没怎么走过亲戚 ...

  • 鲁北往事:窑厂岁月

    小时候,经常听老家人说:"好男不上窑厂,好驴不进磨房."并不是说在窑厂干活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拉磨的驴就不是好驴,而是说窑厂的活儿太累,但凡有点其他的出路,哪个男人也不愿去窑厂受那 ...

  • 鲁北往事:村里来了要饭的

    爷爷七岁去要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高高兴兴把学上. 幸福全靠毛主席, 翻身不忘共产党.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小学时候一篇课文里的一段顺口溜,说的是在万恶的旧社会许多老百姓摆脱不了要 ...

  • 鲁北往事:上河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上河工"这件事不会有什么印象,对"河工"一词也会感到陌生.河工,是整治河道等工程的总称,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 鲁北记忆:“牛事儿”散记

    伫立故乡西北湾甜水井台上,背倚柳丝倒挂的垂柳,乍见夕阳西下,余晖下西北湾冰凉的水纹也似乎有了暖意.西北湾四周挂满余晖的青草尖在夕阳的笼罩下,显得有些迷迷朦朦.尤其是西北湾东边靠近圩壕一边的蒹葭挺挺的沐 ...

  • 鲁北往事:上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方政府经常利用"春冬两闲"时节,组织辖区内18-45岁的青壮年劳力,实施一些沟渠开挖.水库修筑.黄河坝增高拓宽以及对现有沟渠.水库底部的淤泥予以清理.外运等大 ...

  • 鲁北往事:取水记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课堂上,正在进行一篇题为<扁担的一生>的阅读训练讲解.文章题材距 ...

  • 鲁北往事:卖猪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西南角有一个猪圈,上面是三个平方左右平台,下面是两米多深的粪池,中间一个斜坡马道.年初买一只猪仔,年末出栏卖了过年,秋后还能挖出一坑猪粪上农田.不仅我家这样,村里家家都如此,并且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