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娘花”老粗布
事物的发展、人们的追求总有一个怪圈,到了一定程度似乎还要回到起始的状态。这难道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吃是这样,人们吃腻了催熟的肉蛋奶、保鲜果蔬,又想回归自然,追捧乡菜野味。穿也是如此,过去人们对涤纶、迪卡等洋货趋之若鹜,如今又被工业化纤产生的静电辐射污染所困扰,开始向往纯天然布料,甚至重新宠爱老祖宗留下的“娘花”老粗布。
提起这纯棉手工老粗布,我就想起了奶奶当年做的那个怪异的梦。她说,晚上梦见了天上的织女星飘飘然落到了我们家。不久,她真的就从七爷爷的怀里发现了这个“仙女”。
这个话题,还得从奶奶的“娘花”车子和娘的织布机说起。
奶奶的那辆“娘花”车子,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传了多少代。到她那里的时候,纺车把儿上的孔都快要磨穿了。它熬去了多少代女人们的美好时光啊。
小时候,我经常瞅着奶奶纺线出神儿。她用右手二拇指摇动纺车的大轮,丝弦带动锭杆上的小轮飞速旋转;左手捏成旦角戏子的兰花指,小拇指挑着像长尾巴的松鼠一样的白色布吉(棉条),细线均匀地从指间抽出。线抽到极致,手往上一扬,大轮倒半圈,便把线缠在锭杆上,一会儿就纺成了肥桃一样的线穗。几个妇女凑在一起,一边说话一边纺线,总爱数着线穗PK一番各自的劳动成果。
那时,奶奶指着仲秋圆月对我们说,月亮上也有一个老嫲嫲在桂花树下纺棉花。但是,当时我却怎么也看不出来。奶奶是1987年的元宵节后去世的,她把纺车也带去了天堂。从此,纺线进入了大机器时代。后来,每当元宵、仲秋赏月时,我终于看清了——那是不知疲倦的奶奶在月宫桂花树下纺线。
娘的织布机,是姥爷当初花两吊铜钱,从青州府买来送给爱女的陪嫁物品。那时候,织布机不是各户都有的,往往一台机要很多人家轮流使用。这台织布机自从抬进我们家,除了秋麦农忙季节,就没闲着过。它全由硬榉木做成,敦实又轻便,操作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每当背诵这首乐府古诗,似乎总是看见娘坐在机上织布,如同唱着一首童谣:
左脚抬,右脚蹬,
经线撑开三角洞。
右手穿梭左手接,
一拉承框合实缝。
手脚协调好灵动,
“咔嗒、咔嗒”不停声。
别小看这单调的机械操作,要学会还是相当不容易的。那年,水嫂一个月还没学会,把一机布织了个烂乎乎,婆婆指着脊梁骨骂她是“笨驴!”
织机这活儿,是复杂的动作重复做,如同电脑输入程序,全身便产生了灵性。四肢相互配合,动作协调,全都化成了下意识的机械运动,无需再调动大脑来判断、推理,边说话边操作,像唱歌跳舞一样轻松自如。但是,一天下来,会让人精疲力竭,腰酸背痛腿抽筋,我就经常看到娘从机上下来疲惫得用手捶着腰眼,饭都不想吃。也就是在那时,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勤俭的种子——从不忍心无端地浪费一块布料。
后来,妻子接过了这台织布机,织成的褥单、床单一直保留到现在,每当弟弟、妹妹们和孩子们结婚时,必送给她们作纪念品。
从纺线到织布还有牵机、刷机和拴机三个重要的环节。牵机是把纺出的线打上绞,梳理成经线的过程;刷机是将理成绺的经线挂浆、梳理成线剩(shèng)子;拴机则是将经线剩子每根线头递进绞缯,纫入机杼,安装到织布机上。这些程序都不是一两个人能操作的,往往在阳春三月,打扫一个空场,摆开阵势,招呼左邻右舍、姐妹妯娌来帮忙。大家像一群喜鹊叽叽喳喳,欢声笑语。要是织通用白布还好办,如果要织条纹和花纹布,那技术含量就高了,牵机时的设计需要一番精密的逻辑推理过程,这是一般的农妇力所不能及的事。
记得那年奶奶和娘拿着一块样品布头,左数落右盘算,总是觉得心里没底儿,不敢动手。这天,奶奶一觉醒来,推醒娘,若有兴致地说:“我做了个蹊跷的梦,眼看着天上的织女星飘落到咱家,她还说能帮咱牵机呢。”娘一听泄了气,说:“哪有什么仙女啊!”
过了几天,我们大家庭有一件公事,要送本家的姑姑出嫁。七爷爷的装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尽管还是普通的红青褂子乌青裤,甚至还打了两个隐形的补丁,但在人们的眼里却和以前判若两人。家乡自古有叔嫂打秧逗乐的习俗,奶奶便调侃说:“俗话说得好,吃饭穿衣亮(显示)婆娘。有了新婆娘,老七就和从前不一样了。”
从前的七爷爷也的确不成样子。那几年,老天爷把厄运一股脑扣在他头上,让他气都喘不过来。妹妹、妻子、老娘相继离世,两年中一连失去了三个顶台的女性,一个好端端的家庭被彻底击溃了。七爷爷拉着两个没娘孩子,日子过得就像他那件破棉袄——大窟窿套小窟窿,看上去简直是一堆烂狗肉。幸亏村里的老书记两口子,把邻村带着两个孩子的小寡妇给他拉扯在一起,凑成了一个完整的家。没想到,从此七爷爷走上了好运。新来的七奶奶尽管小脚,个子不高,但手脚利落,心底敞亮,是一把料理家务的好手,没出一年就把这个家整理得有边有沿。你看七爷爷,不再是破衣烂衫,而是干干净净、板板正正,走路也挺直了腰板;红青外套里还有蓝白相间的衬衫,看上去特别有精神头。
七爷爷这衬衫布料的花纹,正是奶奶要织的那块样品,于是吸引了奶奶的目光。她一把扯开了七爷爷的胸襟,竟然发现了里面的奥妙——原来是仅有领和肩是新布的假新衣。这下,七爷爷被弄得很尴尬,反复解释道:“没有布料了,只好做假的。你看,这下露馅儿了······”奶奶却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布也能做出新衣——高明啊!”
于是,奶奶便抽空专门前去七爷爷家访贤问计,妯娌俩一拉就是琴瑟笙箫——合拍和调。奶奶亮出了那块布样,七奶奶面带羞涩地笑笑说:“这活儿,俺常织常做。五嫂,要是不嫌弃,你按三黄四红六蓝准备好彩线,俺去给你牵机。”两张笑脸,凑成了窗前的并蒂石榴花。奶奶拍着七奶奶的肩膀说:“可找到俺那梦中的织女星啦!”
经过牵机、刷机、拴机,把经线剩子安装到织布机上的时候,七奶奶又教给娘一首织机换彩梭的口诀。织出来的布,如同彩虹锦缎一般,的确漂亮。邻居的女人们都来欣赏七奶奶的杰作,都夸她是“七仙女”。奶奶却说,是她梦中的“织女星”下凡尘。我联想起了历史课本上的那个隔江传艺、流芳千古的纺织女圣——黄道婆。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手工纺车和织布机离我们远去了,但前几年我在纺纱织布厂供职的时候,似乎还看到过这些原始纺织器械。
多想还像小时候那样,晚上听着奶奶那“嗡嗡”的纺车声入睡;早晨听着娘那“咔嗒、咔嗒”的织布机声醒来,多想给月宫上纺线的奶奶、织出漫天彩霞的七奶奶和娘敬上一炷香。
手工时代,那些勤劳俭朴的女人们啊,都是我心目中的仙女。
作者:肖永明,山东博兴县人,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中学语文教师。有多篇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在省市县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