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手机“上瘾”的父亲
在去年重阳节前夕,中午吃饭的时候,父亲自豪地说:“今天买菜的钱是我用手机微信支付的,我会用手机付款了。人家还夸我呢?说‘这老头子还会微信呢?’身边好几个老头就是我会用手机。”虽然说现在智能机已经遍布大街小巷,千家万户。但是,智能机的普及率,在老人们这儿还是不够。留心观察下你会发现,其实身边依旧有不少六七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不会玩智能手机,更别说已到耄耋之年的老父亲了。
父亲玩手机有一定的历史了,从老式大哥大、拼音汉显半头砖,大小翻盖的到新型智能的手机连丢带坏也不下十几部,可就是有一样,不会微信支付。去年中秋节那天,我给父亲发了一个微信红包,老爷子没有抢。说是抢了也没有用,不会发红包,也不会微信付款,钱在手机里啥用?我于是和他说微信支付的好处,比如在超市买东西用现金付款,有时候会找一些零钱,携带不方便,不如微信支付便捷。妻子也搭话:“买馒头、豆腐的商贩也有微信二维码,一扫就行了。”父亲有些心动,要想尝试尝试。我和妻子开始教他怎样用微信支付:如果从集市和农贸市场购物先从微信“发现”找“扫一扫”,扫一下商贩的二维码,输上金额再输入密码就行了。要是在大型超市从微信“我”找“支付”再点“收付款”出来“二维码付款”,人家一扫就付款了。演示了几遍后,让父亲记住这么两点就OK了,那就是一般小店和流动摊点你“扫”人家,在大商店人家“扫”你,这样可以一机在手,什么都有了。这时母亲还有些疑虑,她插话说:“你们没听到有按差了数字发错了的吗?”父亲诙谐笑着说:“真要是和赵本山说的小品那样,摁错了小数点了,那就完了。”
母亲的担心不无道理,日常生活中发错红包的比比皆是,有个朋友就是点错小数点发出了巨额红包,事后心疼才不好意思发信息要了回去,这样还有拒不退还的。“不让俺爸绑定银行卡,就给他发个几百块钱,花完了再往里面打不就行了。”妻子劝道。“对,先打上几百块钱,就是发错了也不疼得慌,何况我还没那么笨吧。”妻子一番话顿时解开疑惑,使父亲坚定了使用微信支付的信心。从那时开始,父亲购物买菜外带买个火烧、麻花开始练习使用微信潇洒一回。
父亲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四件事:散步、购物、写字、玩手机和电脑。玩手机占用时间最长,常常玩的没电了遭到母亲的数落。父亲沉迷手机可不是玩游戏,他是从里面获取书本上没有或是书本查找费事的知识。从新闻、文学、历史、哲学到戏曲娱乐,看到好的,令人感悟启发的文章不是发到有关微信群就是转发朋友圈。就连学生学习的信息和资料,不管有用无用也发至上初中的侄女微信上。这几年我的儿子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无不牵挂着老人。除了打电话外用微信聊天、视频对话成了爷孙之间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去年中秋节因为儿子从事国庆公安安保工作不能回家,父亲用微信告诉儿子:“回不来,这是你工作的特殊性,舍小家顾大家,全家支持你。”这好像影视剧,报告文学中艺术加工化的勉励感人话语,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而且在我们的家中就有。今年春节期间,因为疫情原因,儿子年初二就上班防疫,父亲用微信与儿子联系,鼓励他安心工作,不要挂念家里。用微信交流,拉近了在异地工作亲人的距离。一有时间父亲就和我儿子闲聊几句:“抽时间学点习,练练字”;“别吃得太多,吃胖了想减肥就麻烦了”;“以工作为主”……更多的是关心和鼓励的话语等等。
父亲还倾注于书法,特别是隶书和草书。每逢关注到好的书法作品和手机头条上新发布的名家碑刻字帖都要给我发到微信上,让给他用纸打上一份欣赏或临摹。父亲小的时候,接受的是严格的私塾教育,文受于相当于举人身份,他的本家三祖父,著名书法家吕鹏先生;武受于武术名家,邹平一带远近闻名的武林高手吕允中先生。昼文夜武,各类古籍名著读得不少。以后从事专业文化工作,报刊杂志和中外佳作也能够方便查阅欣赏,但是藏书和订阅及借阅毕竟有限,从手机这个近似,似乎又有超越的百科全书,可以无限次在里边查找、搜集。当然不是剽窃也不是抄袭,因为年近八旬的老人不需要在网上下载文章去应付或交差,他要的是寻找知识的乐趣,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玩法。
自从玩开智能手机,父亲的交际圈明显拓展了,一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老同事通过微信联系上,而且不长时间还能够聚上一聚,海阔天空畅谈一番,和年轻人不相上下。有时候我写点小文章,还有我的两位表哥,他的外甥,创作一幅蛋雕作品或书法作品,甚至文化界有些令人关注的动态,他都通过朋友圈转发,分享成果。有了微信,我们全家建立了“相亲相爱一家人”家庭群,父亲可以在群里“发号施令”。有时候中午改善生活,包饺子、烙菜饼或者煮排骨,父亲在群里下通知,目的就是让大家都去吃,即使来不了也要请假,以免饭做多了,造成浪费。父亲也和许多退休老党员一样,习惯关注国家和世界时事,以前订阅晚报,让我给他找几份看过的报刊,或者打开电脑或通过电视观看新闻。而今,只需打开手机APP,就可以浏览各种新闻。小至所在的城区,大到国内和全世界。每天,都可以了解到时事的变化。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父亲幼时苦读《幼学琼林》《四书》中的《论语》和《中庸》,再学《成语考》《故事寻源》等古书籍。后来又受到新文化和革命现代文学熏陶渐染。如今,虽然学习能力不如年轻时候,但区区手机,还是小菜一碟。在我和妻子看来,老年人的生活不该只有家长里短,多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变动,也能更好地参与年轻人的话题。而且能令生活变充实,心态年轻化。无聊的时候,还能通过玩手机来消遣时间。虽然平时我们老吐槽手机玩多了,对健康有很多伤害。但是老人毕竟不是孩子和年轻人,玩手机会影响学习、工作,玩物丧志。不得不承认,智能手机的存在,令很多事情变得简单又方便了许多。比如付账、订票、点餐、坐公交、打出租车、GPS定位、导航等等,手指划一划就解决,可谓“一机在手,万事不愁”。今年父亲绑定了银行卡,学会了网上购物,隔三差五就会有快递的电话,毛笔、宣纸以及日常用品,开始网购了。这不,近些天,父母拿上老年卡,手拿手机,坐上去往乡镇的公交,悠闲自在的周游邹平乡村呢。
看过某报道,有专家研究人员调查了65岁以上老人的网络使用情况。发现那些懂得使用网络、能建立更强社交联系的人,身体更健康,认知功能更强,更长寿。仔细想想也确实,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玩手机?无非就是因为好玩。老人们如果懂得玩,那就让他玩,让他感受其中的乐趣。心情愉悦,对老人家身体的好处,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作者:吕品,山东邹平新民村人,多年从事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