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二十六首《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中唐·岑参·七言绝句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拼音版:

liáng yuán rì mù luàn fēi yā,jí mù xiāo tiáo sān liǎng jiā。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tíng shù bù zhī rén qù jǐn,chūn lái huán fā jiù shí huā。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作品介绍]

《山房春事二首》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两首七言绝句。第一首诗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此诗写景细致,语言朴素自然。第二首诗写梁园的春景,看似怀古,实为感时。前两句从正面极写园林之萧条,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感情沉痛而出语含蓄。

[注释]

⑴山房: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春事:春色、春光。
⑵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⑶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⑷发:绽放。

  [译文]

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
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
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作者介绍]

岑参(公元715—770年,一说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赏析

壹/

这两首诗虽然都与春事有关,但内容与情调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时间的作品,不能算作组诗,只是编辑者的凑合。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秋,岑参由匡城至大梁。次年春,游梁园,第二首诗即作于游梁园后,而第一首可能作于此前。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纯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作者先写近景,在他笔下,春风是柔和的,日光是温暖的,春意盎然。第二句选取了春天里很有代表性的生命:蝴蝶和蜜蜂,作者没有描写它们忙着采蜜的景象,而是写了它们误入厅房,并着一“乱”字,生动形象表现了蜂蝶之忙,进一步表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第三、四句转入写静景,柳树的枝条在春风中飘舞,低过了晾衣的横木,在风的吹送下,一片山花落在了笔床上。虽是静景,但作者却是动静结合的描绘——两句都与风有关,而并没有直接写风,可见作者观察细微而笔力不凡。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孝王曾在梁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名家点评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虽气格甲索,却自流丽。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人去花在,情景凄然。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余谓“庭树”一联本嘉州绝调,后人为优孟者,家窃而户攘之,遂以此为套语,惜哉!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不知”、“还发”,多少宛转。

清代黄生《增订唐诗摘钞》:此调开中唐几许法度。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神韵天然。

清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庭树”二句极意翻新,作诗皆当如是。

清代朱宝莹《诗式》:“还发”二字与上“不知”二字,一呼一应、开合相关。此首前两句就题起,实写法,后两句从题外另生一意,虚写法。凡落笔总宜子虚处摩荡,所谓“意翻空而易奇,语征实而难巧”也。(品)悲慨。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诗从萧条中想见繁盛,不言人之感慨,似写树之无情,使人诵之,自然生感。

佚名

赏析

贰/

诗中的梁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周围三百多里,园中奇果佳树、珍禽异兽等等应有尽有,是西汉梁园文学主阵地。

此时夕阳西下,八百多年前极尽奢华、高朋满座的梁园里,只有几只乌鸦在乱飞。一个“乱”字点出了梁园如今的萧条和荒芜,是多么荒无人烟的地方,才能让乌鸦乱飞。

诗人站在梁园中放眼望去,只能看见零零落落的两三户人家,再也不复当年的盛况。“极目”两字指用尽目力向远望去,即使诗人用尽力气也只看见三两户人家。这里的“极目”与“极目楚天舒”的豪情逸兴相比,是何其的忧伤无奈。

诗人回头看着园中的树木,依然在春风的吹拂下自顾自开着年复一年相似的花朵。诗人不禁发问:园中的树木啊,你们知不知道这梁园已经散尽了昔日的繁华?

诗里是诗人向庭中的树木提问,诗外是诗人向读诗的我们提问,问我们是否看见梁园的前世今生,是否明白沧海桑田变幻无情,是否发觉世间好物都不长久?

此诗和同为怀古的《乌衣巷》一样,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对古迹景色今昔对比的描写,引导读者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怀古诗并不是真的留恋过去不肯醒来,而是以古喻今劝人思考和珍惜。

《山房春事》中的乌鸦,以前的梁园中绝不可能有,现在的梁园中到处乱飞;《乌衣巷》中的燕子,以前筑巢在世家大族王谢的堂前,现在也飞入寻常老百姓的家里了。

通过昔日繁华鼎盛和今天荒凉不堪相参照,不由得让人顿生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之叹。

然而不管梁园和乌衣巷中的世家贵族如何荣辱兴衰,庭中的树木还是年年开花,桥边的野草还是岁岁枯荣。

佚名

赏析

叁/

西汉梁孝王所营的兔园,至唐代仍是著名的风景盛地,安史之乱以前,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在这里游览过。从李白“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杜甫“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诗句看,足见此处的风物可依,景色召人。然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岑参又来到了这个昔日繁华满眼,今却萧条破败的梁园,目睹心感这里的春天,一切都是令人失望和感叹的。

繁盛时期的梁园景物具有令人流连忘返的魅力。经过安史之乱,这里虽然还有时序上的春天,但是人事的萧条,却使春天失去了春意,通常情形下的“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 (《文心雕龙·物色》)在这里却发生了变移,因为除了春花之外,其余一切都没有一丝春天的气息,更主要的是处在春天时节中的感春人,心中已无春感。

先看与春天极不谐调的环境景致。往昔春天里,山房所在的园林,春事繁华,春声盈耳,眼前的所见所闻,却是日暮天昏,林鸦噪飞;近处昔日楼台馆阁皆成废墟,极目远望,只有疏疏落落的几户农舍人家残存在那里,好象在证明此地今日是何等萧条!人事如此,春意殆尽,但春天的自然规律却不因人事而改变其生发之荣,生长在残破颓圮的庭苑中的花树,余枝犹在,可它们不懂得人世的乱离伤痛,无感无情,所以它们不管当年的种花人和赏花人身去何方,魂归哪处,受春风吹动,红黄艳俏,璀璨秾丽,又开出了旧时的花朵。这庭树新花与群鸦暮飞、极目萧条的情景也是不谐调的,它不仅不能冲淡阴暗萧条的气氛,反而用对立色调的反衬,使主题色调更加突出。我们可以设想,当入目的昏暗、萧条的景象,沉重地压抑着人们心情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一丝相反的气氛,但它却根本不能改变人们的心情,甚至细加辨识后,竟还感到有些奚落意味的时候,人们压抑着的心情,会格外觉得沉重,以致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岑参诗中的这种相反气氛的穿插,就能收到这种动情效果。我们如果当年身在其境,目睹其景,也会问那庭树春花:现实的人事如此惨凄,你启唇绽笑,毫无同情,真是罔知春来!诗人这样写,便把自己对乱世中人们流离失所不幸的同情,不著一字地渗透到含蓄而又生动的形象当中。

《山房春事》的最突出特点,是以“山房春事”立题,头两句又以非春天的气氛造成强烈反衬效果,最后又直写“春事”,好象是对于题目的正写,但表明的是“春事”有残缺,并又与人事不相谐,结果表明的是, “山房春事”本身就是可悲的,而与人事合而观之,就更可悲了。全诗正反交错,达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佚名

赏析

肆/

《山房春事》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这是一首感叹今昔盛衰之作。在对吊古情思的表现上颇具特色。历来抒写悲凉衰讽意绪的作品,在时间上多写黄昏,以取其冥漠惨淡的光色渲染出浓郁的的氛围。此诗首句即出现“夕阳天”的典型意象,写“日暮”时分,夕阳残照中,梁园上群鸦聒噪欲栖之景。梁园又名兔园,为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林苑,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东部,规模宏大,周遭三百里,内有山岩、洲渚、宫观、奇果嘉树错杂,珍禽异兽出没(可参枚乘《梁王兔园赋》);梁孝王宴游其中,一代赋家枚乘、司马相如都曾住园内,可谓极一时之盛的繁华所在。然而天地斡旋、四运鳞次,昔日车马喧阗、士女如云的场所,如今极目望去,所见不过是稀稀疏疏的三两人家。高台楼观不见了,珍禽异兽不见了,游赏的王侯、赋客、士女也不见了。昨日市朝,今朝草莱,当年的王家园囿,而今成了一派废墟。作者在此虽只写眼前所见日暮萧条之景,但由“梁园”一向提示出的昔日繁华,已和此刻的冷落暗中构成了对比,作者的一腔今昔盛衰之感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前两句,作者的视角以注目西天落日归鸦,转换极目平视远眺;诗的后两句,作者收回视线,察看庭院中的树木,但见“年年岁岁花相似”,在骀荡的春风吹拂下,庭院里的树木还和往常一样,开出满枝繁花。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曾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的后二句即是“以乐景写哀”,在人事皆非的满目荒凉中涂抹出一片风景依旧的绚烂俏丽,作为反衬:欲写人事的衰残,偏写树木之繁荣,让繁荣衬托衰残;欲写人有知有情,偏写树木无知无情,让无知无情衬托有知有情。相反相成,倍增哀感,梁园景色因之更见萧条,诗人的情感抒发也愈加深沉。
        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按气候节令而耕耘稼穑,靠风调雨顺而五谷丰登,这种农业文明滋养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也培育了古人对自然景物的亲和感。在古典诗文中,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多以和谐适调的方式出现,构建出景中含情,情因景显,情景交融的动人意境。岑参此诗则一反人与自然和谐与情景交融的惯例,在表现上别开生面,在诗的后两句里,人和自然,抒情主体的情思和自然景物的色调呈游离状态,自然之景(花树)与人的情思(吊古)构成矛盾对立的关系,醒目的反衬出作品的意旨。岑参这种分离情景以深化抒情的方法, “后人袭用者多”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如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鹿虔扆《临江仙》:“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姜夔《长高怨慢》:“阅人多矣,谁得似长高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此类例子尚多,由此可见岑参这首诗所发生的影响。
        岑参此诗后两句分离情景的表现手法,除了收到以反衬表达主题,使抒情含蓄深沉的效果外,还给读者提供了更高层次上的形象启示:那就是人事与自然构成的落差巨大的对比。年年繁花的“庭树”,在诗中代表的是长存的自然;梁园的今昔盛衰则代表着短暂的人事。那如火如荼的花枝一如当年,映入诗人眼帘唤醒的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旧时”二字在时间上“倒流”,把作者的“此时”与梁园的“彼时”连接起来,深化了诗中的陵谷互迁、沧海桑田之感。在以年年花团锦簇的“庭树”为标志的永恒的自然面前,人事上任何极一时之盛的繁华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的存在因永恒的自然作为参照的对比而愈见渺小的促迫,人事之可衰便愈益惊心动魄。在此,诗人已不是作为局外洒脱的看客,而对历史和古人发生事不关己的今昔盛衰之叹,而是从梁园的今昔对比(亦即自然和人事的对比)中,意识到每一时代的人都无法超越的生之有限,所以,诗人虽是吊古实亦伤今,虽是伤悼古人实亦自悼自伤,这是一种清醒而成熟的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即从历史和古人的归宿中看到今世和自我的未来,其间包含着人类永远无法超脱的万古同悲。诗句深层结构中潜藏的这一意蕴,触及历代无数读者的心灵,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里和这首吊古的七绝共鸣不已。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