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散文】杨华《给母亲一个苹果》

【作者简介】杨华,四十而惑,文字求索。在文字中现实苟且,在烟火中诗意欢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母亲节。首都机场。炎暑将临,作物旺生。

提着一个电脑包、一包刚在机场购买的书籍,与一只拎包,我在机场的洗手间凌乱不堪地洗手。感应龙头难解人意,水时断时流。本已闷热,几个包又来回碰撞,汗,不由自主地密密匝匝。

边上忙着不停地擦干洗手台的清洁阿姨,见状,轻移一步,挪过来,将墙上龟缩于纸巾盒的纸抽出来,示意我擦手。仔细打量,阿姨已生华发,得有五十多岁了。手臂粗壮,动作麻利,想必长期与体力劳动为伴。或许文化程度并不高,但面容慈善,有一种母性的佛光。

这一日,微信圈铺天盖地,全是对母亲的各种华言丽词,赞美,祝福,思念与缅怀。见到眼前这一位,极普通和蔼的阿姨,我的脑海中,条件反射般浮现出母亲的脸庞。是的,这是普天下母亲中的一位,湮没于芸芸众生,唯有“母亲”的称谓,让她们立体起来,风华起来,瞩目起来。

这是一位母亲,我的心倏地一热,无端潮湿柔软。在这专属母亲的节日,沐浴着萍水相逢的慈祥母爱,恍惚看见自己那远在天国的母亲,正对我温煦微笑。忍不住掏出包中仅有的一件吃食——酒店配送的一颗苹果,虔敬地递给清洁阿姨,并祝她母亲节快乐。我的嗓音,无端地低沉。阿姨见状,不做过多的客套,略带羞涩地道了谢。那一刻,特别感恩酒店,配送的这颗苹果,又大又红又圆,犹如这位善良、慈爱的阿姨的脸。

母亲已逝去三载,在这易钩沉缺失与憾恨的氛围里,常常有找不着归途的失措与凄哀。今次这异乡的母亲节,淡淡惆怅、凄凄怀想,却有了些许的不同寻常。空洞的心中,充塞着久违的块垒,与蠢动的暗潮。上午在院士家的采访,于寂寂的心湖,漾起细细的波纹与绵绵的涟漪。

第一次见到院士夫人,一位历经抗战烽火、文革沉浮、开放大潮的知识女性。优雅的气质、优良的教育、优渥的谈吐,让七十六的她,笼罩着一团亲和、清爽、轻柔之气,令人仰慕、倾慕、向慕。

采访在餐厅进行。桌上摆着一个精巧的玻璃碗,里面盛放着大小匀称的木瓜块,细腻地插上了牙签。夫人说木瓜美容养颜。玻璃杯的茶,上面悬浮着一朵美若金丝菊的花,鹅黄、娇艳,下面立着嫩绿的芽,味苦回甘,清冽简淡。吃一块木瓜,啜一口清茶,从色泽到口感,满溢着母亲对儿女般自然而然的脉脉用心与熨帖温情,唇齿生津,暖意润心。

听夫人款款深情、娓娓陈情院士那七十八年不同凡响的光耀人生与境界精神,温婉内敛的她,也忍不住因自豪、崇敬而神采飞扬,侃侃而道。她说,院士一生做的都是大事,都是创新的工作,哪怕到了退休年龄,还在孜孜不倦地开创新的领域,直至今天。生命不息,探索不止。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祖国母亲的需要。每一次新的任务交付,都是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发展大计的使命重托。院士能将每一件事都做好,是因为他对祖国从不曾动摇的忠诚以及交织智慧与热血的献身。哪怕他的家庭在文革中饱受摧残,父母受害,也从不曾迷茫他“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信仰与追寻。他将早年丧母之殇,转化为对祖国母亲更深沉的爱与更炽热的情,深深根植于他的血脉,贯穿于他的躬行,并由内而外散发高洁的品质与博大的气度。无论母亲光华绝代,还是羸弱病患,都爱戴无比,始终如一。

于母亲节,有幸聆听,这千千万万母亲中的一位,对伟大祖国母亲的家国情怀与赤诚心声,拳拳之心,切切之情,令人动容,感同身受。对母亲的爱可以有千万种,但矢志不渝的忠贞、不离不弃的守护、竭尽所能的强大,应是所有爱的殊途同归。正是如此信念,成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苦难辉煌、脊梁锻造、屹立东方!

在失去母亲的母亲节,我给了母亲,仅有的一颗苹果。祈盼母亲,永驻我心,光耀,鲜亮!


顾问:朱鹰 邹开歧

编辑:姚小红 洪与 杨玲


《琴泉》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