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家没办法欣赏剧作品”
唐探三成为了春节档最火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风评非常分化的电影。看了各路评论,捧的人说的是画面好,乐呵;踩的人主要围绕情节衔接比较硬,笑点低俗且推理部分让人大跌眼镜来展开;折中派就先批推理不行,最后说如果以春节档和带家长看电影的角度去看,这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两边的评论都这么直击人心,掷地有声,大功大过最难评价,围绕着这个话题去争论,无疑也最容易陷入鸡同鸭讲的境地。究竟应该怎么理解这个现象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它。
从古代开始,就有着“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对立。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两种审美观念的名字显得高下立判、贫富悬殊,一部分是掌握话语权的人站边的结果,一部分也确实体现了不同审美趣味的贫富差距。
“阳春白雪”指的是有一定欣赏门槛的艺术。延伸一下,它们的主要构成部分大概是那种需要偶然卸下生活重担,花时间去琢磨一些与养活自己无关的事物,然后去发掘那些意象中的一些深意。而其欣赏门槛就在于对这些所谓“深意”的认同。
举个例子,张惠妹唱“灰色是不想说,蓝色是忧郁”,那为什么蓝色是忧郁呢?它或许有些生理基础,但也不能说是那么显而易见的。只是,对于经过一系列审美训练的人来说,这就是不言自明的。
再举个例子,说到荷花,我们就知道作者要开始说冰清玉洁;说到胡杨,就可以猜接下来就要出现“前年不死/倒”了;谈到红豆,相思马上要登场了。
不难发现,这些联想,未必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实践,而是训练的结果——如果问一个小学生懂不懂,他大概率不懂;问一个中学生懂不懂,他估计都能抢答。
这就是门槛。
这种门槛还同时意味着,有时候事物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是否符合某种特定的范式。
就好比,眼前爬过一行蚂蚁,这时候对昆虫的厌恶不是全部,举起多倍于自己体重的物品的“奇迹”才是“真意”;远方天空有一行大雁,不能停留在“红烧还是水煮”,而要联想“鸿鹄之志”。同样的,一个段子即使让你第一时间捧腹大笑,也需要在下一秒钟思考下段子背后的深意是否存在。
不难想象,这种联想,划分了圈子,甚至阶级。
小学时候的趣味奥数题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两个人都猜数。第一个人说,我知道你不知道。第二个人说,我知道你也不知道。第一个人说,我还是不知道。第二个人说,我知道了。第一个人说,我也知道了。”
第一次看这道题,相信很多人都是一脸懵逼。假想一下如果现实中有两个人突然在你面前这样说话,你感到的不仅是懵逼,更是一种“被排斥”感。这种感觉,比起听别人说自己听不懂的方言更让人难受——明明每个字我都懂,怎么还是插不上话?
共享一套大环境,却隔着一道写着“生人勿近”的门,就好像悟空在地上画的圈。多数时候,这种圈,成了圈层,成了划分阶级的工具。就好似有钱了却不一定能跻身上流社会,你还得会欣赏歌剧;进贵族学校了不一定能跟同学打成一片,你还得在舞会上优雅地迈出华尔兹。
当然也不需要作这么多延伸,其实仅是“关注与生产无关的事物和意象”,也足够划分阶级了。被“养活自己”占据了大部分精力的人,哪里会有心思去欣赏叶梢的残雪,断桥下的落英?
有一部电影叫About Time,中文译名大概是《超时空恋人》,主角可以回到过去。里面有个情节我特别喜欢,主角在经历了忙碌、劳累、紧张的一天工作后,回到当天早上,将这一天重过一遍。才发现,自己这一天着急忙慌赶路,竟没有注意到今天经过的大厦装饰是如此美,这个慌乱的一天,突然就多了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区别在哪?区别在于,内心没有对未知结果的恐惧。所谓阶级,所谓有没有“闲心”,其实就是对于结局的把握程度不同——我“混不好还可以回去继承家业”呀。
由于话语权被掌握在“阳春白雪”的手上,且无论是出于对阶级优越性的维护,还是仅仅是对技术和训练成功的自傲和“努力滤镜”,他们都有理由不断吹捧和推广自己的审美情趣,且鄙视和贬踩其他。从上面一路分析下来,我们发现,这事实上,是掌握话语权的,受过训练的,关注“诗和远方”的阶级,对另一个依靠直觉的,只关注“眼前的苟且”阶级的看不起。
这种看不起,会让那个阶级的人在观看的过程中潜意识里不断提醒自己,我不能“堕入”仅凭直觉的“口舌之愉”,我要努力理解作品的深意,或者找出它不符合“深层次思考”的硬伤部分。这种想法,甚至要求人有意识去对抗单纯的感官之乐。
这就是为什么“剧评家没办法欣赏剧作品”。这句话最近一次听是在狼叔的《马戏之王》电影里面。有位剧评家,一直拒绝接受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角的马戏表演。他不关心马戏给观众带来的愉悦,却关注宣传噱头的虚假和内容的低俗。而显然,主角低俗的马戏表演,在不同的社会阶层被加以截然相反的评价。
常有人喜欢打哈哈,说“图一乐”,说“大过年的”,说“何必较真”。又是这种心态还能击败学究气质的审美,并且赢得酣畅淋漓。前段时间美股市场的逼空大戏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但wsb的带头大哥如今正面临集体诉讼,这或许,暗示了单凭直觉的感官愉悦行事,或许最后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问参与了逼空的人们要不要再来一次,我怀疑大家已经没了当初的热情。如果问要不要再看一次唐探三,或许很多人也会摆摆手说不了吧,我还有事儿。
竹篮打水一场空。
说了这么多,不免终于要来到“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面前。大家肯定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们从来不带节奏。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还是推荐,偶尔一点无脑的调剂可以,但别忘了对专业的追求鸭。
谢谢阅读,开工大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