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张玉良《达里鹤鸣》
图/张今卓 文/张玉良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在早春时节去达里湖,一路草色遥看近却无。出经棚往西去,过了三义水头即进入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达里诺尔地界。一览不尽的广袤草原,任料峭风吹,任翩然鹤飞,任冰消雪化湖水潺潺,任浩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已经是无数次来这里了,是野外踏青,还是搜奇访胜,或是到湖边倾听鹤鸣声。
“达里湖”这三个字让我喜欢。它处在我故乡这片热土上。全称其实叫“达里诺尔湖”,是内蒙古四大内陆湖之一。被称为“百鸟乐园”,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的美誉。它孕育了内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内陆湖泊生态系统,遍布全境的湖泊、河流、沼泽、沙地、草原、森林,构成了占总面积35%的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地保持着生物的多样性,为候鸟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达里诺尔湖位于贡格尔草原西南部,距离我的故乡经棚90公里。达里诺尔汉译“象大海一样宽阔美丽的湖”,古称“鱼儿泺”、“捕鱼儿湖”、“答尔海子”等。湖周长百余公里,呈海马状,湖周围草地缓升,百里际天,仅东南角地势下沉,曼陀山斜横而出,视为屏障。达里诺尔湖还有岗更诺尔和多伦诺尔湖两个姊妹湖,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宛若引线一样将三个湖泊穿在一起。
达里诺尔湖历来就以瑰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闻名于世。湖区盛产鲫鱼和当地俗称华子鱼的瓦氏雅罗鱼。这些鱼都以肉鲜味美名誉四方。传说当年康熙大帝幸临草原,从达里诺尔湖捕鱼后,又在草原上采集了白蘑、山花椒一起烹制,鲜香美味使康熙帝胃口大开,并说吃了湖里的鱼,朕便不想天下的鱼了。回到京城后,仍念念不忘,随后,又多次派人来捕鱼,跃马扬鞭送入京城。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有着丰盛的美味大餐,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和旅游爱好者慕名而来。
在湖的岸边,我曾见到过细雨中的湖边美景,丝网相连的木桩或竹竿插入水中,这就成了简易的垂钓。一只小船静静地停靠在湖边,老渔夫叼着烟袋悠闲地坐在小船里,等着鱼儿挂网。渔夫和小船倒影在水中映出,长长地荡漾着,细碎的涟漪与岸边的苇丛连在一起,引得一只只刚出窝的小野鸭相互追逐。这一霎那间,招惹一帮摄影爱好者,手持着相机,簇拥在一起追逐着戏水的野鸭拍摄。
早春和深秋时节,这里更可见到大群的白鹤飞起落下,鹤鸣翩翩,诗情碧霄,不时让我想起民国经棚县知事、诗人王枢所赞达里诺尔湖的一首“湖光漪滟”诗句:“中涵岛屿水平铺,绝妙禽鱼飞跃图,自古英雄勤远略,到今留得达儿湖。”而引人遐思。
去达里诺尔湖观鹤,最好的地方是北边湖口,湖面开阔,水草丰美,远处天水一色,湖岸绿草如茵,繁花点缀,红花、绿草、白羊、蓝湖构成一幅自然壮美的色彩图画。湖畔上白鸟翔集,戏水于湖中,或翔飞于湖岸,喧嚣鸣叫,声闻四起。据当地导游介绍说:这里的鸟类有16目42科23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保护鸟类18种。此外,尚有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鸟类。这些鸟类中,属于《中国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鸟类有62种。但为什么这些鸟类会居于此呢?回答很简单“良禽择木而栖”。《口北三厅志》已记载:“达里湖鸟屿,为水禽聚集之所。”鸟屿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达里诺尔湖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高,光照条件好,水面广阔。其次湖域岛屿垒垒,不仅是当地鸟类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又是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南沿海候鸟之重要繁殖地与歇脚地。这里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丹顶鹤、白枕鹤等鸟类。这些白天鹅起若飘飘仙子,荡如晴天铺素,溅落游弋,造成一种高雅华贵的气氛,使我仿佛听到俄罗斯音乐大师柴柯夫斯基的《天鹅湖》芭蕾协奏曲。在湖区游览观光,能感受“百鸟争鸣,百禽起舞”等并不是谣传。这里已成为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里诺尔湖奇特,人烟稀少,是西伯利亚候鸟飞往我国东南沿海及日本、朝鲜一带的集散地与歇脚地。
夏季,雁、鹤如羊群栖息于湖上。丹顶鹤、白鹤、白枕鹤都是国家一类保护的鸟;二类保护的鸟类大天鹅、灰鹤、小天鹅、蓑衣鹤、黑鹳、白鹳、遗鸥、玉带海雕等多聚于此,繁衍生息,适令而去。阳春三月,乍暖还寒,正是候鸟从南向北迁徙的季节,沉寂了一冬的达里诺尔湖水还没有完全苏醒,上万只美丽的大雁和天鹅已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它们时而昂首高歌,时而曲颈戏水,形成了一道道壮美的生态景观。春的使者如约而至,成千上万只天鹅和大雁如约来到达里诺尔湖觅食停歇。上下翻飞的群鸟恋湖而飞,依依不舍,时而点吻湖面,时而拍掠苇丛,去而又返,绕湖三、五日恋恋不舍地离开它们这块繁衍生息的湖泊、湿地。
记得我初次来达里诺尔湖观鹤的时候,所有的鹤都很警觉,观鹤者稍一靠近,即群起振翅,鹤鸣腾空而去。如今再来观鹤,一群群天鹅已经在苇塘里徜徉,鸟儿们或梳洗打扮,或嬉戏亲昵,或掠水低飞,此起彼伏的鹤鸣声让人感到空旷而舒远,似乎鹤已变得通达人情,不再那般惊飞。一艘机动游船驶过,湖边一旁觅食嬉水的鹤群,它们一点都不害怕,依然悠闲自得,自任游船驶过身边“突突”远去。可见达里诺尔湖自然保护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听见远处鹤的鸣声,遥看湖北岸海拔1347米的砧子山,相传康熙皇帝曾在砧子山旁垂钓。我登上砧子山,发现石壁上有辽代人刻有的七组岩画,分布在长200米之内的石崖上。岩画多数是马图,其中一幅画面,一人端坐马上,身着短褂,昂首挺胸,手执缰绳,下跨鞍鞯,足蹬马靴,显得威武强悍,骑马人脑后系有顶戴雉翎,这是辽人服饰的明显标志。画面圆润,比例适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有群马奋蹄的“骏马图”,马鹿母子的“哺乳图”,展示长角的雄鹿图,卷着长尾的卧虎图,展翅飞翔的猛鸟图,机智敏捷的猎犬图等等,造型神态不一,生动逼真。
绕湖一圈,湖西岸鲁王城遗址清晰可见。金边堡连绵起伏,成条带状兀伏草野之中。几千年了,湖边浅滩上的绿草绿了几千回,而白鹤依然,不管春风几度,秋雨如何,鹤鸣飞舞年复一年,准时落脚驿站“达里诺尔湖”,这又让我想起历史上的元代应昌府和曼陀山的百年风雨沧桑。元代时期,克什克腾地区为鲁王封地,隶中书省。鲁王系弘吉剌氏孛思忽尔特的后裔。祖居也里古纳河(额尔古纳河)苦烈尔温都尔斤一带。公元1270年在封地达尔海子(达里诺尔湖)建城应昌府。应昌路故城,设于蒙古弘吉剌部按陈的领地中心达尔海子(又名鱼儿泺)。
达里诺尔湖畔背山面湖,水草丰美。弘吉剌部首领将从中原俘掠来的人口迁聚这里,渐有“人烟聚落”。后来就在湖东建公主离宫,宫的东面有民匠杂居。当时的鱼儿泺是通往漠北的驿路所经过的必经之路。
元初时,达里诺尔附近始建公主离宫时,其面积仅两平方公里,离宫之东、西是农民和工匠屯聚的村落。1270年(至元七年),弘吉剌部领主斡罗陈万户与其妃囊加真公主向朝廷请求在达里泊附近建城邑。1271年开始动工,其城名应昌城。其城址位于达里诺尔西南约两公里,距离元上都故城约150公里。该城呈正方形,东、西、南三面正中各设一门。东西街与南北街在城中相交成丁字形。鲁王城故址就位于丁字街之北,系城北之中央部分。城东北与西南均为高约10米的土丘,故选城址的位置,是水草丰美,地势又高,可供城内外用水,又能躲避水患。湖的周围平畴万顷,可放牧、捕鱼、耕种田地。
在军事上,应昌故城是元代王朝退却的第三道防线,一旦有变可退到上都,上都不守可北走应昌。元明期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退到蒙古草原驻守正是这样。应昌失守,即可北退呼伦贝尔大草原。亦可往西北退居和林,所以说,应昌故城在元代的军事作用上是不可低估的。
在达里诺尔东南岸边,花岗岩石处,此地名为大王庙。距离应昌故城东南30公里,隔湖遥遥相望,在元代这座山称作曼陀山,山的东麓有龙兴寺遗址,这里有一洞穴,洞口曾经整修,现已塌毁。洞口远的20米处,矗立一座元泰定二年(1325年)的汉白玉碑。螭首、趺已经残损,碑文为汉字楷书,共24行,648个字,额首篆刻:“应昌路曼陀山新建龙兴寺记”12个字。正面汉字楷书,字体工整,古朴遒劲。文内记述此石洞曾经修葺为寺的经过。这从而反映出当时蒙古族文化、历史、书法、篆刻艺术所达之精湛水平的方方面面。1975年,在外城的东南角城墙下,曾出土六耳铁锅一口,形体巨大。并有锅称灶同时出土,经考证,这件文物可能是寺院僧众或学生用锅。1973年,在城西不远曾出土八思巴文铜印一方,正面是八思巴阳文,背阴面是刻楷书汉字,上刻:“中书分户部印”,下刻:“中书礼部造,至正二十五年四月日”。这方印乃元中央政府的重要印玺。这个时间距元顺帝北遁应昌仅时隔三年。可见元顺帝北逃应昌,来前已有准备。
揭示蒙元兴衰的发展历史,元代应昌府(路)确实是一座历史名城。从建筑的布局,建筑物的组合形式,以及城内的政治、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遗存来看,这与当时的中原地区可谓大同小异,虽然,它已失去了当年在政治上的光环,但是,作为历史来讲,它是元末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的中心。也是我国统一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见证。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达里诺尔湖了,有许多中外考古学家来此考察这里的历史奥秘。在这里,达里鹤鸣声让我从中获得了观赏自然的情致,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则满足了我搜奇访胜的兴趣。
我再一次远眺,鹤鸣飞处,正是早春里仿佛又听到元代著名的宫廷乐曲“白翎雀”,传说忽必烈去柳林打猎,听到妇女啼哭甚哀。第二天,一群白翎雀飞集在树干上,叫声很像妇女哭泣,忽必烈心有所感,命侍臣写白翎雀词,再令伶人石德闾作曲。萨都拉作《白翎雀》诗曰:
凄凄幽雀双白翎,飞飞只傍乌桓城。平沙无树巢弗营,雌雄为乐双和鸣。君不见旧日轻盈无紫燕,鸳鸯锁老昭阳殿。风喧芍药春可怜,露冷芙蓉秋莫怨。
岁月匆匆,几百年过去了,当年喧闹的历史剧早已落下帷幕,而只有这建筑废墟向今人叙述着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我遥看草原深处村落,淡出一缕缕炊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一群白鹤,正排云直上,鹤声鸣鸣,依遁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