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僧——石涛(三)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石涛(1641一1707),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野人等,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济山僧、石道人。石涛是其常用号。祖籍广西桂林(一说安徽凤阳),僧籍全州。法名超济、原济,亦作元济。

原系明皇室遗民,为避清统治者迫害,自幼出家为僧。在清朝七十余年,内心不时泛起家世的隐痛和故国之思,并流露在诗书画中。为宣泄胸中“郁勃之气”,他常寄情山水,精研书画,不仅登山涉水,搜集创作素材,还通晓画理画法,在画坛上出类拔萃,敢于从前人理法中探骊得珠,在摹古之风盛行的清初画界,实为一“奇峰突起”的代表。

石涛虽逃于禅而隐于画,但他的心并不静寂,他的脚也并不停滞;他虽遭受国破家亡的打击和痛苦,但这也并没有削弱乃至扑灭他的创作才能和欲望,恰恰相反,倒愈加陶铸和焕发了他的绘画品性和才华。他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纵览五湖三泖(松江古有三泖湖),越烟吴月,江南名秀,搜遍匡庐、黄□、华岳诸山万千丘壑,乃至远游燕、鲁众多胜地,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于是画出了山山水水的千情万态,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这完全是由于他所喜爱并身体力行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灿烂结晶!

携友观山图  立轴纸本

松风涧水图  水墨纸本

山 水  水墨纸本

南山为寿  立轴 水墨绫本

款识:绣佛斋余德自新,应知陶母是前身。吾将一语遥为祝,寿若须弥不记春。奉祝许母王太夫人九十千春,南田心畴。印鉴:耕隐心畴(白文)、南园(朱文)、未能舍余习(白文)
《南山为寿》用细笔勾勒时很少皴擦;在粗线勾斫时则皴点并用,浓重之处,墨气淋漓,画出纵深。画面的结构布局与前人、与石涛其它作品都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画中男子对华盖松的揖拜,点出“寿比南山”的主题,与画家在题诗中所言的“遥为祝”形成呼应。题诗则称赞老人有每饭之后即绣佛像的美德,简直就是东晋陶侃的慈母湛氏的后身,祝她与须弥山一样不老且长春。

山水  水墨纸本

山 水  水墨纸本 庚午(1690年)作

奇峰图

款识:余尝论皴法必回峰之体异峰囗直生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皴不变峰之体,用皴却能资峰之形声,此论当俟解人定之清湘老人画于大滌堂。印鉴:老涛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此幅《奇峰图》长120厘米,宽29厘米,是典型的石涛风格,由内往外透着几分陈老莲似的怪异性格,画面整体修长,近处坡石以破墨法皴擦,两株老树郁郁葱葱,前面一株以泼墨法随意点写,后有一株精细勾勒穿插其中,高处峻岭以方笔折角为外形,茂密的树林中若隐若现的村落,后面远山与主体山石果断断开,奇峰高耸入云。左上方大面积留白,犹如晨曦迷雾,朦朦胧胧。是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云岩观瀑图  立轴 纸本

云岩观瀑图  立轴 纸本

水涯接荒冈  立轴 设色纸本

秋山行旅图  立轴

飞瀑奇峰图  纸本设色

石涛的山水自成一家,既重学古人,又重师造化。他早年居安徽宣城时,与梅清交善,受其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的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后他又遍学前代各家画法,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特别主张从自然中汲取创作源泉,画出了许多体现黄山特征与风神的作品。他的山水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生意盎然。他还著有《苦瓜和尚话语录》是清代著名画论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这幅画的起首是险峰石壁回抱,以后奇峰怪石层出不穷。

深山重瀑图

山水清音  镜心 设色纸本

古木垂阴  立轴 纸本设色 1691年作

款识:画有至理,不存肤廓,萃天云于一室,缩长江于寸流,收万仞于拳石,其危峰驻日、古木垂阴,皆于纤细中作舒卷派。不使此理了然于心,终成鼓粥饭气耳。若昊翁先生风雅毕擅,且为一时文物之权衡,洵乎重望也。而山僧亦邀丁交之谊,缘作此纸。虽累笔赘墨,不足当其一睨。而要之,烟霞投契间,自别有一种风致。

《古木垂阴图》是石涛客游北京时,应王泽弘之邀参加其举办的雅集,归后为表谢意而绘制的。作品描绘的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西干山一带的山川景致。近景描绘的是邻近渔梁镇的白云禅院周边的岩壁;中景描绘的是终年碧波粼粼、烟波浩渺的练江,以及横跨江面的太平桥;远景描绘的是西干山的风光。

画家用特写的手法描绘了近景的坡石、老树。坚实的峦石上长满杂草,几株古树扎根于硬石之中,或挺拔、或虬曲,姿态各异。粗糙的树皮上布满树疤,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树木的枝叶虽不茂密,但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画前面中间的两株老树姿态挺拔,向上旺盛地生长。而两边的树木则呈右倾之态:左边的那株树形形态虬曲,呈“S”形,树叶尽脱,只剩下嶙峋的树干与凌乱的树杈;右边的那株好似被狂风吹弯了腰,其姿与岩石的左倾姿态形成对比。向后望去,山体越发高耸,树木越发苍翠,曲径通幽,古木蔽阴。山坳、丛林中楼阁掩映,点出画中的“可游”之意。再看画面中景,江水横流,一桥横跨,山石圆润、低矮,堤岸延伸,云树、丘壑掩映。远景山峦重叠、峰外有峰,其中一峰高耸睥睨、气概非凡。峰顶上,圆润的石体如拳头、如卷云,形态怪异。四周烟雾弥漫。在云遮雾绕之中,山脚下依稀可见屋宇,暗示了此处并未远离人间烟火,而是“可游”、“可居”之地。此画构图严谨,意境旷远,令人神怡。《古木垂阴图》的用笔较细谨、精致,属于“细笔”之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画中的云烟、江水纯以留白法表现。这留白贯穿于物象繁杂的画幅中,使画面气脉相通、生机无限。
《古木垂阴图》中的题跋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也点明了创作主旨。题跋前段论及的是画理,后段点明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昊翁先生”即当时的礼部右侍郎王泽弘(湖广黄冈人,号昊卢)。他广交文人墨客,喜欢收藏文物,是一位有名望的收藏家。

寒山石径图  立轴纸本

法李成溪山寒林图

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

秋山萧瑟图  立轴 1692年作

海潮图  壬申(1692年)作

倚仗青山图  癸酉(1693年)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