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真阴真阳,关于牛皮癣及其它皮肤问题病机揭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牛皮癣一病可能令诸多医生挠头,其治疗方法诸多。选药各异,思路不一,然其疗效可能不尽如人意。然合于阴阳大旨,此病并非一方难求。
人之阴阳亦天地之阴阳,天地之阴阳亦即万物之阴阳,其理贯通。参古圣先贤之理,将此病,也包括皮肤诸疾,大肠诸病以图示之。解图之前先说明几个问题,以便同行和中医爱好者更加明了。
第一,天覆地载,积阳为天,天在上为阳,人之皮肤肺所主,居于人体表面为阳,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人之骨(骨由肾主)属于人体内部为阴,阴在内,阳之守也。故而肾与皮肤二者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它们一者在内一者在外,相互依存组成一对阴阳。此一对阴阳之气合抱流转。一者有疾,一者将病,或同时发病。
上图包括几个问题:
1“五体”之中直接涉及皮和骨
2此病直接涉及的脏腑为肺和肾
3此病的中医病理为瘀
4此病的发展与春秋两个季节及肝肺二脏关系密切
5由以上问题得出的三种病机
6真阴藏于阳(皮)内,真阳藏于阴(骨)内
理解了以上六个问题,此病甚至其它皮肤及大肠问题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框架。下面我们逐一来说明以上六个问题。
牛皮癣临床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表面覆盖着银白色磷屑,边界清楚,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及背部等中医认为在部位上属阳的躯体表面。且男性多于女性。在季节上表现为春冬两季容易复发或加重,而秋季多缓解。
结合以上临床表现,我们来分析以上六个问题。
第一,牛皮癣,包括其它皮肤诸疾,表现为皮肤的丘疹红斑,表面覆盖有银白色鳞屑。在中医“五体”中我们能看到的是“皮病”然而同一对阴阳相守相合,从整体不难看还有最深层处与皮相对应的骨也可能“有恙”,此“有恙”可以从最后典型病例中特加解释。
第二,肺主皮毛,肾主骨,皮毛为患,当责之于肺脏,然肺气之盛衰与肾之收纳关系甚为密切,在此简短阐述,以便中医爱好者更好理解。肺主气司呼吸,肾纳气收藏,肾气充盛则肺气自足,肺气充盛则肾气自足,二脏气机流转则身轻体健。
第三,由临床表现可以看出,皮肤表现为丘疹,红斑,很多病情严重患者会在皮肤表现出现大量“血络”。脉中多有不畅,此皆为瘀滞为患。因此治疗此病需解决瘀滞问题。
第四,此病春冬两季(冬季在第五中阐述)易重发或加重,而秋季多缓解。因为春天为肝木之气升发旺盛之季,对于人体而言,此时气机由内向外而出达皮毛,此时体内的瘀滞会随着气机的升发达表,故而多出现红斑加重脱屑明显的症状。同理当人体大怒或其它造成肝气升发太过的情志出现时亦会影响人体气机异常,造成病情加重。因此,此病在调理过程中亦要养心宁神,或用药时佐以理气调志之品。
此病秋天时会缓解,原因在于:秋天天气肃降,草木凋落,人体之气机亦由表向里收藏,其红斑和丘疹亦如此,会随着气机的入里而向深层收敛,故而秋季此病缓解。如能抓住秋季气机收敛之机加以降肺之药,佐以清理大肠(肺与大肠相表理,大肠之气降则肺气降)之品使肃降之病理事物随大便排出,则疗效更佳。
秋季确为此病的治疗时机,然用肃降肺气之药亦可人为造出一种“秋季气机”使肺气肃降归于大肠,佐以通导之药而使病邪随大便而出。
第五,关于真阴真阳问题,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被提炼并运用。真阴真阳为运行不息的事物之生命。通俗来讲即为藏于阳中,不能被阳所消耗之阴为真阴:伏于阴内,不能被阴所消灭之阳为真阳。真阴真阳幻灭则事物凋亡。
例如动物之皮在外,为阳,其皮阳气充盛健康以卫全身,其内含有真阴,此真阴为补血养阴之上品,故而古代先知以驴皮熬制阿胶以滋真阴养血脉。同理,其它动植物之皮亦有养真阴之功。再如骨居躯体深层为阴,然阴中所藏之阳为能量充盛之精华,用骨以补真阳古已有之。如虎骨,其补肾壮阳之神效。同理,地球之真阴藏于包绕地球外围的臭氧之中,真阳藏于地壳之内炙热的岩浆中。关于此问题后续会有精辟论述。
此病病在皮肤,为真阴所居之处,且冬季加重或复发。冬季为阴精藏养,真水匮乏之季,从临床来看,此类病患多为阴亏精耗之人。养真阴亦为治疗之重点。
第六,牛皮癣及其它皮肤病,病机复杂,涉及脏腑很多。然从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三种重要病机和治疗的着手点。
瘀滞的结果必须用药处理。其出路有二,一者用药上可从皮透表,二者可佐降大肠之药,通过下焦排出体内。
病机一,皮病,肺中有邪,真阴亏损。病机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不降,肝气升发太过。病机三,肾精亏损,浊气不降。
此病在分析诊断和治疗中应四诊合参,找出疾病的主要病机重点,用药治疗。调畅情志,全面考虑,运用补真阴,降肺气,益精养阴通调疏导化瘀之法可见成效。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男,45岁,2014年4月初诊。自述20年前结婚后,皮肤出现红色斑疹,表面有白色皮屑脱落。在后头,背部,四肢外侧尤其明显,春冬两季易复发,秋季时有缓解。十多年来多方求医不效。舌淡苔薄,双脉整体紧硬稍沉,左寸有硬点,右寸稍弱。
诊断:牛皮癣(真阴不足,瘀血阻络)
治法:活血化瘀养阴降肺通肠。
自拟逐瘀养阴汤加减。
红花 20g 丹参 30g 丹皮 20g 地骨皮 20g 补骨脂 20g 黄精 20g 麦冬 20g 生地 10g 生龟板 10g 枇杷叶 50g 百部 10g 红藤 40g 麻黄2g 肉桂 5g
其中前两味以化瘀行血为主,后七味以养阴填精为主,再后三味以肃降肺与大肠为主,麻黄助肺升发以防降得太过,亦是给邪从皮而走之出路,大队养阴药中伍以肉桂以防滋腻寒凉太过,亦是补肾阴阳互求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