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惬意读书时
我以为,人世间最惬意的事,便是读书。想象一下,手捧挚爱的书卷,任凭写景抒情的文字触动生命优美悦动的情怀,任凭一页页历史在指尖中流走翻过,任凭英雄的故事如大江东去一般慷慨激昂,在给我们留下灵动文字、意象美感的同时,也给心底留下了一抹如阳光般的温暖。
于自己而言,最珍贵的时光就是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涯。
小时,家里不是很宽裕,我是极少亲自挑书买书的。记得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写作文的需要,父亲破例让我到街上随便挑一本作文书作为新年礼物,当时的自己真是高兴极了。于是,小小的我第一次大胆走进街头的书店,一本又一本,一页又一页,很是笨拙地挑书翻书。书店老板见我一个毛头小孩如此认真,就主动帮我拿书来看。就这样,花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直到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斜洒进街角书店的每一个角落,独独落下我和书店老板一小一大的黑影,我才尴尬地发觉都快到下学回家吃晚饭的时间了。于是很是纠结地横下一心,挑选了一部大部头的作文书买下就走。直到回到家里,我都还依依不舍地回想着自己在书店里忙碌而温暖的挑书、看书时光,那是自己第一次挑书又买书;还心情大好地向家人炫耀自己的买书成果,顿时觉得比吃了十罐蜂蜜、一百多个水果糖还甜。
然而,即便有了作文书的助力,我觉得自己小学时候并不会真正写作文,譬如考试之前总要背几篇作文以备应试之用。现在,回想起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总要学生限时写作文,才明白,训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应试,更是要那些懵懂的学生真正学会灵活运用字句的本领。
所以,“希望写得一手好作文”是我读书的最初动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不断涉猎书籍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主动形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虽然童年上学读书的生活很苦,但我总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父亲对我的教育以及读书方面异常关心,直到读中学之前,父亲已经买了《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中华成语典故》《世界名著百部》《话说中国历史》等大部头套装书若干,而这些书直到现在上班的我依旧没有完整读完,特别是《世界名著百部》,倘若能早点读完,我觉得自己更会收益颇丰。可惜那时尚小,对历史、军事、武侠颇为感兴趣,而对文学并无特别感觉,所以看的书就不免“俗”了些。所以,建议那些坐不得冷板凳的小朋友们,要趁年轻时多看看经典文学名著,培养读书、写作的兴趣,成不成作家自不必说,对于今后写作文以及个人成长总归是有利的。
读书的方法很多,但我以为兴趣和专注是最好的老师。学校订阅的《语文报》以及报亭售卖的《环球时报》是我剪报搜集素材的最佳读物,《少儿百科》里面的昆虫鸟兽插画是我小时候绘画启蒙的最佳读物。每次放学和小朋友们在郊外捉蚂蚱的时候,我都会用心观察遇到各种昆虫的形态,然后回家后对照书中所绘进行思考构图。
我小时候还有很多“启蒙老师”。《努尔哈赤传》《说岳全传》等名人传记类书,让我第一次对袁崇焕、岳飞等古代将领攻防战守、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萌发兴趣;《二战三巨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纪录》等纪实类书让我对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萌发兴趣;《爱因斯坦传》等科学类书则让我第一次对相对论等科学理论萌发兴趣;《牛津书虫》系列从童年直到现在也是我英语启蒙和学习的最佳参考读本。在那些书里,我认识了柯南·道尔、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普希金等为之心动的西方作家,并为他们笔下福尔摩斯、哈姆雷特、雾都孤儿、简·奥斯丁等人物的传奇故事所倾倒,初次从文字间感觉到人性的可贵、生命的不凡以及情感的细腻,真是一种浪漫极致而又酣畅淋漓的体验!
如今,我很怀念求学时的自己。初中时,父母管教严格,每次回家写作业都感觉战战兢兢。然而,写完作业后,我从不告诉父母自己写完了,而是偷偷拿出藏好的金庸武侠书来看。还有就是中学的时候,几个男孩为了看同一本书,通常是把书撕成好几个部分,轮流换看,有点流动作战的意味,现在想起那种感觉都觉得兴奋。大学时,我特别喜欢钻到学校图书馆淘书看去,沉浸书海不能自拔。
近来有文友提出买书不知版本的疑惑,个人觉得这倒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在买书实践中我们往往是从自身需要出发的。一般而言,一本好书除了知名的作者、流畅专业的语言、简洁美观的精装设计这些外观基本元素以外,更应多注重实质内容的甄别。比如,在书籍目录方面,可从小标题来梳理作家创作本书的思维逻辑框架,对应自己想要探寻的问题思路,看看有无契合点;如有,再看看感兴趣的问题谈得深不深,有没有自己曾经不解或者误判过的地方,这样有针对性地去探寻问题,大概就能基本知道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读书经历和心得体会,林林总总,也算是对自己过往读书生涯的一个回忆和交待。此外,对于读书的喜爱还促使我加入了作协,通过积极组织参加读书交流、有奖征文、考察创作等活动,深入了解了图书漂流、概念卡片、樊登读书会、读书沙龙、便利贴等线上线下的新事物,从中体验到别样乐趣。
读书打开的不仅仅是心灵之窗,更是通过读书和写作看社会、看世界的成长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