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考查,可以休矣
【写在前面】
2016年之前,福建省在高考自主命题的时候,必须考查中外文学名著,分值为10分。
2016年,福建省回归全国卷,文学名著考查也退出了舞台。
高考虽然不考了,但在中考中,文学名著的考查依然活跃。
重发旧文,观点不变,文学名著考查,可以休矣!
即使不做调查,我也要宣布:文学名著考查,可以休矣!
其一,考查的范围不合理!凭什么一定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子夜》《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这七部名著?是否意味着这七部名著更值得中学生阅读?选择这七部名著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我们多么希望有人做出回答。可是,名著考查了五六年,篇目逐渐减少,考生、老师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考查这几部。连考查的理由都难以说清,为什么要考?
其二,考查的目的难达到!可以问问考生们,是否在高考的引导下,爱上文学名著?估计爱上名著的学生与没有纳入高考时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多,甚至有可能减少了。还可以问问考生们,是否在高考的指导下,从文学名著中真正获取了养料?估计受益匪浅的远少于深受其害的。既然考查的目的难以达到,某种意义上,甚至起到反作用,为什么要考?
其三,考查的方式不科学!
以2011年高考试题为例: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
B.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前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在他中学毕业那天,要他年内结婚。(《家》)
C.屠维岳泄露消减工钱的消息,引发了工人怠工。吴荪蒲与他长谈,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没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最终赶走了他。(《子夜》)
D.葛朗台打算为夏尔的父亲偿还债务后,夏尔被葛朗台带到法庭签订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并在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和欧也妮立下了海誓山盟。(《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柳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复活》)
答案为CE,C项吴荪甫并未赶走屠维岳,而是从屠维岳的“理直气壮”,“不卑不亢”中看到了他的可为我用性,所以出乎意料地留下了他。E项“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错。枢密官是严厉地告诉聂赫留朵夫,枢密院不可能审查案件的是非曲直。
试问,谁读名著的时候会注意这些细节?真是害苦了我们的学生,他们当中有部分人之所以能做对,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爱读名著,而是因为他们做了大量的应试练习。
再看简述题第一小题: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孙皓”,你肯定以为他是外星人,即便是一个热爱《三国演义》的人,也不一定了解这个故事。
也可以问一问出题的专家学者们,平心而论,如果身在考场,你们能准确地回答那些文学名著试题吗?也可以问一问一线的老师们,如果身在考场,你们能准确地回答那些文学名著试题吗?既然我们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要考?
文学名著考查不但难为了学生,也难为了老师。老师们该怎样教学生?我们绝对不是为中学语文教师不思进取或者偷懒找借口,大多数语文老师不是文学名著的专门研究者,而仅仅是普通读者,换言之,中学老师似乎没有大把的时间可用于专门研究文学名著,可为什么要把那些大学教授们专门研究的文学名著,硬生生地强加在中学语文老师身上?如果中学语文老师硬要大学教授们啃啃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四五,人教版选修若干,让研究《三国演义》的教授读透《家》,让研究《复活》的教授读透《巴黎圣母院》……他们愿意吗?他们能胜任吗?
既然“术业有专攻”,又何必要求中学语文老师“业业须精通”?
学生不好学,老师无法教,考试不好考,文学名著考查虽博得外界彩头,但个中滋味只有主张者自己知道。
谁都不会否认,阅读文学名著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甚至进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为了应付考试,被迫阅读名著,无奈地接受不科学的文学名著考查,是否可以达到上述目标?这种“以考促读”的方式是否适用于文学名著?窃以为,中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将决定我们教什么,也将决定我们考查什么。如果站在考生的立场考虑,一切都将豁然开朗。
2012年初稿
2020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