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常见颈部囊性占位病变的CT表现
年龄:先天性、获得性 密度:囊性;囊实性 多发或单发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临床病史
常见的先天性囊性占位
甲状舌管囊肿 鳃裂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 皮样囊肿和上皮样囊肿 其他
常见先天性囊肿特征
病因:甲状舌管导管退化不全。 胚胎发育:第三周在舌底部形成的甲状腺始基在喉部前方沿中线向下移行致颈部,在气管前融合,其行径构成一条细长的导管,称为甲状舌骨导管,第五周时导管退化,形成实质性的纤维条束。 囊肿形成:胚胎发育过程中导管内上皮细胞未退化消失,则可在舌根至胸骨切迹间正中线的任何部位形成囊肿。
发病率:占颈部先天性病变70%,仅次于淋巴结病变。 年龄:50%病例20岁前发病。 临床特征:75%中线,25%中线旁。 部位:舌骨周围。80%位于舌骨和舌骨下,20%位于舌骨上. 临床表现:无痛性肿块,逐渐增大。 大小:0.5~6cm,多数为1.5~3cm。 影像学特征:
颈部中线囊性肿块,位于舌骨水平上下。 光滑薄壁肿块,黏液密度。 感染后囊壁增厚有强化。黏液密度亦增高。
鳃裂囊肿:
胚胎发育的早期,在头下部和颈侧方出现5对腮弓和腮沟。
在发育过程中各个鳃弓互相融合形成面下部和颈部的各个结构和器官后,鳃裂消失。
如果鳃裂没有完全消失,有上皮组织残留就可以形成囊肿和瘘。
其中95%以上是第二鳃裂囊肿。其他罕见。
典型年龄:见于任何年龄,常在20~40岁来就诊。 典型部位:胸锁乳突肌前;颈动脉鞘外,颌下腺后。 典型形态:壁薄,光滑的囊肿;黏液密度。
右侧第二鳃裂囊肿:囊肿位于颈内动、静脉的外侧,颌下腺后方、胸锁乳突肌内侧,呈水样密度,无强化。
淋巴水瘤(囊性淋巴管瘤):
年龄:80-90%在2岁前发病,成人少见。 病因:起源于胚胎淋巴管的残留组织。 部位:75~80%的淋巴水瘤累及颌面下部和颈部,儿童最常见的位置是颈后间隙和口腔,成人常见于舌下腺、颌下腺和腮腺间隙,其他部位有腋下、纵隔和腹腔。 生长方式:生长缓慢,呈葡行性,“见缝就钻”。 临床症状:无痛性、柔软颈部肿块,常体检时无意中发现。并发出血、感染或外伤时可突然肿大。 病理特征:由多房囊腔组成,囊内有薄的分隔,囊肿直径从数毫米~10厘米,囊壁为上皮细胞,囊内为清亮液体。病变在肌肉血管周围间隙钻缝生长。 CT特征:有分隔,相互连通、无定型囊性肿物,典型者是水样密度,感染后密度可增高。肿块常位于颈后三角和颌下区。
皮样囊肿:
临床特征:舌骨中线缓慢生长肿块,质软,与皮肤不粘连。常位于口底部。 影像学特征:中等大小薄壁肿块,无分叶,位于颌下间隙和舌下间隙。CT表现:取决于肿块的组织成分。含脂囊性肿块,常为均质低密度肿块,CT值0~-18HU,特征是脂肪密度。
皮样囊肿:左侧口底见低密度肿块,CT值为负值,肿块边界清楚。
皮样囊肿:左侧口底见低密度肿块,肿块位于下颌舌骨肌上方。
淋巴结病变:囊性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核等。 肿瘤囊性变:神经鞘瘤、腮腺肿瘤囊变等。 脓肿
口咽,喉,下咽鳞癌淋巴结转移约80%边缘环形强化,内部低密坏死,即特征性的“囊性淋巴结转移”。对于已被确诊为头颈部鳞癌的患者,其肿大淋巴结出现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低密坏死,几乎可以肯定诊断为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乳头状转移癌可表现为壁光的囊性肿块,约50%可观察到特征性的“囊壁结节强化征”。
淋巴结核
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表现为颈部肿块,伴压痛或不适,但多数无肺结核及全身症状,往往通过穿刺活检证实。 多发生在颈静脉周围,CT表现多种多样,特征性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内见多发小低密度区及分隔,花环样改变,可伴有冷脓肿及窦道形成。
脓肿特点:
进展快、疼痛、伴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等明显的临床特点。 起因多为淋巴结化脓性炎症,破溃后转变为脓肿。 脓肿常厚壁强化,可呈分叶状。 可沿筋膜间隙向四周蔓延。
总结
颈部囊性肿块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获得性囊性肿块常为淋巴结转移瘤和淋巴结核,先天性囊性病变常有特定的解剖位置。
了解颈部的解剖部位和囊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如甲状舌管囊肿位于颈前中线;鳃裂囊肿位于口咽至胸锁乳突肌;淋巴管囊肿位于颈后间隙;皮样和上皮样囊肿位于口底部。
CT检查对病变的进一步定性和准确的定位,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来源:姜荣兴 影领学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