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熊:苏州白塔西路,重见天日的吴廷琛故居

雨荷:你骂我吧|散文

图文/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走过白塔西路稍稍有点儿令人抓狂:一是它旧时得名的白塔毫无踪影,更莫名其妙的还竟然是因为路处东章家桥西,东章家桥原来牵强附会叫白塔子桥,故名;二是临近西出人民路那段的白塔西路100号旁边的墙面上的大张旗鼓、却含糊其辞的古状元宅第的标识,硕大而醒目。

凑前近处仔细看那说明,却又是不觉明历的温姓老宅。前前后后的绕圈,只是零零落落的民居群,砖雕门楼的啥也没有;三是70号看上去就非富即贵的大宅院,蓝色控保标牌倒是洪宅,令人疑惑的又听说是潘家祖辈的古宅。

再说特别奇怪的80号,一栋又是宾馆又是商铺的三层高楼侧面墙上还双料标识吴廷琛故居,左看右看还横竖找不着北的。

绕来绕去大楼背后才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露出一截墙体,正面一排落地长门窗与对面一排二层老宅院墙组隔成一条窄窄的长巷,看着是过去大户人家的厅堂模样,疑似这大概齐的就是了,几乎三面给前面这栋三楼包裹得严严实实,还不是肌肤相亲的若即若离,而是蛮横霸道的骨肉相连了。

有点心灰意冷,姗姗离去的时候不知怎么对这一片区域的不明不白终是心有不甘,想再作一次细究追查的发现蛛丝马迹。顺道一拐刚才来来回回尚未进去的中间那条巷子。

有工地的痕迹,有工人的进出,貌似在盖房子,直愣愣的进去也没人拦着,有点20-30年代西式石库门房子的意思,前楼后楼天井过道厢房客厅等等一应齐全的老式大户住家的格局,听得几个施工人员扶梯的讨论声音有点耳熟,我知道如愿以偿了。

真可谓是踏玻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本来就想过几天要约谈的负责古建修复施工的陆总无意间邂逅了。陆总说这就是吴廷琛故居。

吴廷琛,字震南,公君,世称“吴公君”,号棣华,嘉庆七年(1802)“壬戌科”的状元,会试、殿试皆第一,这是苏州第五个、清代最后一个连中“二元”者,嘉庆帝极为赞赏,赐诗中有“双元独冠三吴彦”之句。这是清朝的第六十七位状元,这年,他正值而立之年。

以后入翰林院修撰,然后督学湖南,出任金华知府,调任杭州知府,升任直隶清河道道员,并代理按察司按察使,再出任云南按察使,又代理云南布政使,最后道光皇帝以四品京堂官衔征召吴廷琛入京任职。此时吴廷琛年已54岁,在24年的仕宦生涯中,尽职操劳,体弱多病,入京不久,频患嗽疾。翌年秋,他上疏请假,回籍苏州养病,不再出仕。

一路升迁,说明官当得不错,但政绩不在苏州,为家乡百姓所知不多。回来后,吴延琛应聘担任正谊书院掌院,讲经传学近二十年;他倡议并捐资疏浚因果巷、菉葭巷一带河道,明显改善了苏州古城水域环境;他还与吴中一些名流,倡导在沧浪亭设立了五百名贤祠。

闲暇时,他修订旧著,名为《归田集》、《池上草堂诗集》。在老家安度17年后,吴廷琛寿终正寝,享年72岁。

同榜进士,当年殿试发榜时名列第二甲第二名的朱存应吴廷琛承嗣之子吴思树之邀撰写了《赐进士及第四品京堂前云南按察使司棣华吴公墓志铭》,评介了吴廷琛的一生,铭曰:“敦品则懿,勤学则粹,宜掇巍科,九重嘉奖,目为名榜,传遍玉珂,剖符守正,陈臬式敬,无敢依阿,吏民咸服,争牙行毅,导之以和,戒讳凶盗,戒肆侵冒,严而不苛,请解簪绶,乐处岩薮,未竟厥施,文誉丕显,艺林冠冕,永维世仪,伉俪同宅,勒此贞石,千秋弗靡。”

吴廷琛故居,系购得池上草堂遗址所建,俗称“吴状元府”,左右两路,是典型的官衙深宅大院,现存东西两路大厅及三进民居。

我前面东兜西转百思不得其解不得其门而入的就是东路大厅,东大厅坐北朝南。面阔三开间12.62米,进深九界13.66米,建筑面积174.1米,为典型清代木结构建筑,前后翻轩,脊檩和四界大梁饰彩绘,棹木雕刻精细。2017年3月,苏州住建局对此进行了修复工程,施工单位就是陆总的队伍。房子是好房子,地理位子和朝向的特殊我一时半会儿想不出这以后派什么用。

而我因缘际会拐弯抹角遇到陆总的地方就是三进民居楼厅,1931年的民国建筑,其实是吴廷琛后人的所为了,应该是后来故居宅基地上的翻建,前楼是4间3楼2隔厢,后楼是3楼3底,建筑面积680平米。这类新式老宅可能上海滩上比较常见。这是苏州文旅的项目了,因缘际会的修复修建施工方还是陆总的人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