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天国之死——理性的除魅与生命意义 2024-04-16 07:44:48 信徒从都不是单方面地向神明索取,因为神明亦对现世有所要求。如此一来,人就与神达成了约定。《旧约》与《新约》便是基督徒同耶和华、耶稣之间的约定。宗教由此同现世相维系。施与报以之为准,敬与畏源出其中。因这维系,宗教得到了自身的现实性。而正因这种现实性,所以存在着对宗教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可能。因为当我们讨论宗教的现实性时,无非是在讨论宗教对事实中人的行动的影响。在韦伯的语境中,这就是地地道道的社会学的讨论。故本文将以基督教伦理现实性来分析其对人行动的影响。——以下哲学方面的分析是笔者为下篇总结而做的准备。不感兴趣可以略过。如果仔细考察的话,宗教的现实性来自且只能来自人类生活。现实事物无一不是通过自身而具有存在性。因为宗教总是作为现实生活的部分而存在,所以我们要说它通过自身而具有存在性也是正确的。这种表达实际是在内容—形式的不可分原理下成立的。具体表述这一原理的话,现实的对象在自身那里总是自带着内容与形式。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观念建构物相对于整体人类生活而言是形式的部分。人类实践活动则是内容的部分。唯有在两者统一于现实生活这一不可分的对象上时,我们才有着经济决定式的表述。因为内容决定形式。笔者认为,藏在这种决定论式的表述之下的是对象的一元论,相互中介的关系论(这两者详见黑格尔小逻辑),因果的多元论(马恩选集第四卷604-606页)。这里显现的是实践第一性的隐形生发与非主导性在场。若读者若是能一观笔者另文《何谓经济决定论:从对象一元论再看唯物史观》,笔者将感无比荣幸。以下出自圣经的几段话,将作为本文的开端,我们将从其中感受到某些观念与事实,我们的论证将自这些观念展开。马太福音10:34—10:39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得着生命的,将要丧失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创世纪6:5—6:6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创世纪6:11—6:13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见是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神就对挪亚说:“凡有血气的人,他的尽头已经来到我面前,因为地上满了他们的强暴,我要把他们和地一并毁灭。不难发现,此世(地上)与彼世(天上)的对立构成了基督教的基本特色。基督教的世界观是二元的、被造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与之直接相关。试想在被造物的国度里,被造物怎么可能追寻到专属于造物主的意义呢?(参见韦伯《宗教社会学》222页)倘若此世存在意义的话,那么意义只在于增添神的荣光。如此说来意义只存在于(therebe)神的国度,这更是在说意义就是(be)神的国度,而非我们现世的生活。我们可以看见“世界为两种原理所分裂,诸如吾人所见之于伦理的二元论之神意宗教那般——在二元论里,神圣而全能的神之伟岸,与所有被造物在伦理上的残缺,形成对比。”(同上186)“笔者认为此处呈现的是一种具有伦理特色的世界的二元论:被造物的伦理所统治的地上之城与神的旨意所统治的上帝之城。源自这种世界观层面的二元对立,基督教进一步把现世的生活以及人都定性为堕落,救赎的需求应运而生,基督教由此成为了救赎性宗教。与之相反,在中国的世界观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永恒既存的世界之中,我们从未也绝不会放弃经验世界(现世,入世的世界)的意义性。在西方看来儒教伦理极为特殊。作为一种“宗教的”伦理的儒教伦理竟然“丝毫不知所谓救赎的需求”。(187)此世与彼世的对立正是救赎宗教式性格的源泉。而此种救赎宗教式性格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样的呢?这种宗教又是如何影响西方的文明进程的呢?用韦伯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的理性化——从理性化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进程。笔者认为这是韦伯宗教与社会系列的起始点。在此基础上,韦伯梳理了新教伦理同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关联,进行了诸宗教、诸文化的对比。而在对比中这一起始问题的重要性愈发得以凸显。本文将着眼于此开始讨论。在基督教中,神义论是此世和彼世相连之处。神义论首要解释的正是此世中的“堕落”。在具体的教派之中,这种堕落有时被归结为世界之堕落,有时则被归结为个人背负的原罪。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之中,基督教将这种不完美归结为世界的本身属性,或者是地上人的宿命,这是对同一事态的两种表达。如果这种不完美来自于人的本性之不完善或者说人的原罪,那么此世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人类自我的救赎。可是这显然是一个悖论,因为恶被归为了人的本性,若是没有神,堕落是人唯一的且自然的结局。神义论源自现世的不完美出发而导向这种不完美的不可改变。只有神是值得向往的。身为被造物的人在被造物的世界里不应期许着什么永恒的或者说值得追求的意义。对于被造物而言,真正的意义只存在于造物主那里。新教伦理的第一个特色是现世——用基督教的概念的话应该是此世——的无意义性。这一点至关重要,无论新教伦理肯定了什么。经验世界的意义性一定是被取消了的。人在经验世界依靠自力追求意义(救赎),实际上等同于被造物在被造的世界里对造物主权柄的觊觎。新教伦理将之视为一种被造物崇拜,而予以拒斥。人陷入了一种对自身及周遭世界不完善状态的恐慌之中,这种恐慌是根深蒂固的,因为这是不可改变的。但对于经验世界的无意义性,新教伦理或者说基督教伦理可以说既表现为原因又表现为结果。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看见的是新教伦理对经验世界意义性(内容上)予以拒斥而导向了形式理性。可在《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的雄论中,《古犹太教》的只言片语中,呈现的则是基督教伦理对经验世界无意义性这一事态的承认。其中贬斥现世的基督教伦理并非作为原因而是作为结果出现。这种互为原因的相互中介关系简直如反思规定一般。(资本论第一卷72页。唯物史观强调现实是一元的,现实中无限关联、相互中介的诸多部分之间又何来知性的因果关系呢?)概述到此为止,接下来要对此进行具体分析。基督教乃是一种二元论的神意宗教。(宗教社会学186页)韦伯指出了基督教伦理的小市民阶层特色,救赎的需求正源于其中。(同上124页)“城市居民生活的经济基础显然具有远为强烈的理性特征,亦即可估量性及目的理性的运作能力。再者职工(以及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的商人)所过的经济生活,会影响他们抱持下列观念,诚实是最好的政策,勤奋工作与尽忠职守会得到报偿,而且也“值得”其所接受的正当报偿”小商人与职工天然易于接受“报应伦理”的理性世界观。(同上126页)这种理性的世界观实际是对永恒的且公正秩序的确信。它要求一切具有伦理意义的行为都能得到相应的报偿。在应然的层次上,一种完美的伦理被想象了出来。在这完美的伦理之下,地上再无义人。于是“世界在神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创世纪6:11)我们总不难发现“超凡神旨总是与社会秩序的不公正,不完美无法组合。”(同上177)侥幸收了三五斗时米价还要降个两三块哩。(《多收了三五斗》)这是二元对立的根源之一。社会的苦难仅仅是一方面,现实中还有疾病、灾荒等无数的意外在等待着分配。正如福报一般,意外的分配也总是不公的,至少不是平摊的。如此一来人仅仅为了活着便要竭尽全力,活着作为行为所能导向的结果只有活着这一事态。至于活得好或活得更好实属难以实现。(对此请参照笔者另文:边际效用原则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二——经济增长的逻辑以及唯物史观中的阶级范畴)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地说:与理性的、恒常的世界秩序相对应的是人自身存在的非理性以及非恒常性。对于存在只能确信、感受而总是难以推断,更遑论以理性来理解。而人作为存在,其非恒常性更是为人所熟稔,但总被人选择性地暂时遗忘。人作为存在被抛入这个世界之中的,在他能够选择之前他就得到了生命。地上的人并没有选择不生的机会,可终究也没有选择不死的机会。如此看来,人真是“被造物”般的存在。而此后最大的悲哀产生了,生的渴望从对“我”的执着之中生出。用韦伯的话说身为被造物的我们进行了一场“终究是无望的斗争——承受自身本为无常之物,但奋而为那注定要消亡的自身之存在而战斗”(宗教社会学185页)人被抛入世界而得以存在,作为有死者方而得到生命。无论是我之存在还是人的生命,终是无常之物。这本身便是对应然或者说意义(永恒的)的一种否定。人自身乃是无常之物,故而在基督教伦理看来此世的生命本身是无法承担意义的。如此无论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身都不足以承载永恒的意义。应然在渴求着恒常而实然低声回应:诸行无常。行文至此我们大概知道了神义论所含藏着的“世界与神之间、实然与应然之间巨大的紧张性。”(宗教社会学183页)或者说神义论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衍生而出的。笔者认为这里引用《失乐园》的结尾是合适的。“人类已经失去乐园了。曾经的乐园已经被燃烧的火炬所淹没。整个俗世横在他们面前,那里他们可以寻找安息之处。”(新教伦理65页)离开乐园的人必须要在现实重新找到意义以及安息之处。地上不存在完美与恒常,基督教伦理直接肯定了这一事态,并告诉我们真正的意义只存在于在彼世。如此即使无法在此世找寻到意义本身,即使此世不会有公正的报偿,人仍可以相信在彼世存在着此世行为的报偿与此世生活的意义从而积极地度过此世。但相应的,此世的行为必须以彼世的命运为取向依归。基督教伦理中,经验世界的意义被取消了,从而经验世界中人的行为具有了终极伦理层面上的意义,换言之真正的意义。死亡作为真正生命的起点而不为人所忌讳。而正因为死得到了意义,生才得到了自己的(向死的)意义。基督教伦理极化了二元的对立而提出了救赎的需求。彼世的救赎可以是1.从苦难中解放;2.“从生命的无意义的不安、无常中解放”。3.从无可避免的人格不完美中解放——或是“突发的罪恶倾向或是慢性的沾染”。更精神性地说,“因为地上物的无知而堕入晦暗昏乱的蒙昧”。(宗教社会学189页)此时我们要说,虽然逻辑上救赎在后,但是事实上只有在该种救赎性出现之后,堕落—神圣的二元对立才彻底形成。周遭世界同理想世界才截然二分,人才开始愿意彻底弃绝此世,而拥抱彼世。青天已死才有黄天当立,可若不是有着当立的黄天,谁又甘愿相信青天已死呢?在这种二元的对立中,人坚信自己乃至于地通通都是有罪的。在这种文化中我们看不见为了此世意义而自杀的人,看不见为“义”复仇,为“恩”留世的鬼魂,看不见人最熟悉、最亲近的关系的意义。我们在生之中看不见生自己的意义。那位居死后的天国中的基督实乃对此世中活着的人的否定。可在被否定的世界之中,人又找到了新的寄托。从意义的废墟之中,人找到了形式的意义与价值。更甚言之,正是有赖于这种摧毁,生活方具有了形式的意义。新教伦理彻底形成了,新教伦理确认了经验世界的无意义性,但对于经验世界中生活的人们而言,这并不是宣判,反而是解脱与安慰。因那地上的伦理并非真正的伦理。地上的幸福并非真正的幸福。地上的善功不是真正的意义。那地上的生命绝不是真正的生命。唯独如此他们才愿意放弃在此世的生命中寻求意义,又甘愿为了那虚无的意义而积极地过着此生。生死隔开了恒常与非恒常,造物主与被造物主,神圣与堕落。尽忠职守、勤劳工作的人若是能在此世得到报偿,无需置疑这是神赐的恩宠;若是不能也无需担忧,因为那真正的报偿不在此世。彼世的再生以及永恒至福的生活才是此世勤勉与诚实的真正报偿。(宗教社会学114页)。此世的无意义性更像是安慰般的存在,它告诉注定要忙碌终生的人,眼前无意义的生活只是暂时的生活,一切都是为了彼世生活而做的准备。真正的生命与意义都只存在于彼世。如此此世的意义被取消了。但此世的生活也因此不再被视为目的,作为手段亦得到了意义。唯一的遗憾在于,这意义并不属于此世,而属于彼世。人并非作为此世的有死者得到了幸福,而是作为彼世的再生者而暂且地过着在这向来必有一死的此世。此世的暂时性、无意义性反而让他们更加坚信在那世俗之外的永恒的神圣至福。(新教104页)新教伦理以彼岸的至福劝说人们无需在此世的生活(也包括人最熟悉、最亲近的家庭关系。在韦伯看来这是突破家父长制,并建立起自由的劳动力市场的关键)中去寻找真正的意义。实质的合法性已然不是地上可以追寻到的目标。但人在地上仍可以过着具有形式合法性的生活。所谓形式的合法性实即形式的理性。正是这形式的理性告诉人,人只需勤勉工作,就可以作为增添上帝荣光的工具而在生活中得到终极伦理层面上的意义了。在此世“劳动从根本上是神所规定的生活目的本身”。(新教151页)更努力地劳动,赚取更多的钱则成为了人天生的召命。拒绝致富被等同于对自己的召命的违逆。(同上155页)而在享乐层面,若不是为了荣耀上帝而是为了享乐花费金钱,则至少是有嫌疑的。(同上167页)如此唯一的告诫已经下达:“在自己的职业里刻苦劳动。”(150页)并拒斥奢靡的享乐。这一准则获得了地上最高的合法性即形式合法性。教团身份成为了人们世俗交往、营利行为的最高背书。而匍匐于耶稣脚下听他述说道理的玛丽也不得不低于那为耶稣劳动的玛莎。因为人唯一该做的事情便是劳动。至此,理性的营利欲已经形成,并成为了唯一的意义,得到了最高的合法性。在韦伯看来如此便完成了从新教伦理向资本主义精神的转变。我们紧接要对此继续分析一二:新教伦理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是一种形式上理性,实质上有意义的生活。(此时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形式上理性,是人们理性地进行营利活动,而实质上以上帝为引导,并坚信行为的自身价值,因而被韦伯评价为符合价值理性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51页)。可这些行为的价值其实并不存在于行为之中,而只存在于彼世。故价值与意义不是此世行为的“理性”或形式的合法性,而只是彼世中想象的天国。如此一来,这种意义终究只是形式上的意义,无论人们是怎么相信它(按照韦伯考察很长一段时间里某一严格教派身份直接意味着巨大的社会信任)。等到资本主义精神建立之后,目的理性(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意义)开始了对人类生活的支配。新教伦理放逐了经验世界的意义,自诩为发配意义的权威。可资本主义一旦成型,无内容的意义则迅速沦为形式上的意义,理性反而是实质上的理性了。此时人们过着理性的生活,再也不相信行为的自身价值。目的理性同价值理性深深割裂。待到理性彻底接过了新教伦理的权柄,意义则连形式的地位都要失去。新教伦理否定了现实生活的意义后,在进一步的展开中又否定了自身。废弃上帝之后,人反而彻底沦为了工具(被造物)而再也与目的无关。想象的天国帮助世界完成了理性化的进程,可也将意义一并祛除。在韦伯看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然变成了一个理性的,但却再无先知与预言的世界了。先知的预言为世界祛除了迷魅,可预言之所以是预言。正是因为只有在先知死后,预言才能实现。天国已然崩塌,人再也无法自诩为再生者,而必须作为有死者活着。直面此世的时刻已经到来,这一次人终于得到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权柄。人要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寻命的意义。 赞 (0) 相关推荐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作者马克斯·韦伯1846-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本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现代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人物.他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各宗教的经济伦理",亦即试图从比较的角度 ... 八年前的读书笔记:资本主义为何兴起? 资本主义为何兴起? 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 2010.12.5 "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建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什么",很明显,这 ... 韦伯 | 儒教的生活取向 儒教的生活取向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社会学会社" 1.官僚制与教权制 (中国的)家产官僚体制不曾受到一个独立自主的教权制的制衡,就像它从未受到一个不断扩张的封建制度.或一个从未得到发 ... 天国之死:理性的除魅与生命意义 此文为小编同学Maple兄写的读书总结,在阅读编辑的过程中和Mpale兄就文本内容进行了很多有意思的交流.可以看到,东西方宗教或者说(广义的)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明的巨大差异,在基督教中,此世与彼世是一 ... 新海南|闻中:浑沌之死——理性解庄的现代意义 本文转自新海南客户端2021-07-27 ▲学者闻中发言 翁叶俊摄 闻中引言 ◎ 最近,去了一趟海南,入住游牧虎.为参加张远山兄长的新书<庄子复原本>在南溟的发布会.人类的理想是:体悟天道 ... 50张死前的最后一张照片:生命无常,总有些离开猝不及防... 对于很多人来说 2020年都是不愿意回首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失去了太多重要的人 而且都是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 离开就是这么猝不及防 有时候 我们不懂得珍惜 与所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光 直到为时已晚 但下面的照 ... 死的坦然,亦是生命的圆满 歇歇眼,听轻松 前段时间网上流出一段热播的视频,台湾知名主播傅达仁奔赴到瑞士进行安乐死.这一家人花了300万台币,才能去到一个允许实施安乐死的国度. 2018年6月7日,傅达仁最终在家人的歌声中,喝了 ... 『乡音歪歪』第7期丨穷死奸 饿死吵 这句话太有意义 穷死奸 饿死吵 策划:孔淑茵 文稿:王淑英 播音:孙进学 视频制作:庞里地 歪,歪,乡音歪歪今儿个给大伙分享的老话是"穷死奸,饿死吵". 什么是奸呢?就是干活时偷奸耍滑,想 ... (启书有益)五保老人之死——谁会在意那些底层生命的最后尊严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五保老人之死--谁会在意那些底层生命的最后尊严 那个冬日的上午,卫生院长打来电话求助:"土坟嘴村有人送来一位五保老人,严重烧伤,我们这无能力医治,需要马上转院.你赶紧带 ... 曾翔:书法已死,“狮吼书法”更有意义!能让我说句话吗? 文/王二小 说起曾翔先生,不得不说他的"狮吼书法",这种边写字边吼叫的书法创作风格,也是备受争议的.每每打开一篇关于曾翔先生的书法报道,评论区的谩骂声真的是铺天盖地,骂什么的都有. ... 穿越“死亡之谷”,汗水与生命筑成中巴友谊之路 在平均海拔5500米的雪山间修路,雪崩.泥石流.塌方随时发生.穿越"死亡之谷",中国筑路队是吉是凶?一次精心准备的爆破,为何让25名队员"长眠"异国?今晚20: ... 常海沧-50%的人被气死,30%的人被吃死,20%在挥霍生命 常海沧-50%的人被气死,30%的人被吃死,20%在挥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