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战:失街亭(6)被武都大地震改变的炎汉国运,注定无功的子午谷之谋
时间来到227年的年底,丞相准备北伐了。
大战之前,来回顾一下四百年前的一个知识点,天池大泽。
同样都是汉家在汉中北伐,天运问题就在这个“天池大泽”上体现出差别了。
天池大泽在,四百年前的刘邦北伐,物流根本不受困扰而且速度飞快;
天池大泽不在了,此时此刻的丞相北伐,物流就出现了大问题!
在此回顾一下汉中入关中的这几条路吧,先来看一下四百年前的入关路线图。
最早祁山道和陈仓道实际上是如上图般依托西汉水和嘉陵江的,全程可通航。
这也就意味着在难走的秦岭山脉,韩信的运粮渠道并不艰难,可以通过一艘艘大船使命必达。
这是此时丞相要走的河道路线。
在这中间,汉水断了,西汉水最终和嘉陵江源头汇入了今天的嘉陵江。
粮草辎重无法再通过水路直接通到祁山道和陈仓道了。
您可能会疑问,嘉陵江不是可以直接通往四川吗?从四川发水路直接走不是一样吗?
不一样,因为有的河虽然确实在那里,但却是无法通航的。
先来看这次河流改道的原因,在刘邦出汉中的二十年后,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武都大地震。
在那次地震之前,在今天的略阳地区,是一个大湖泊,叫做“天池大泽”。
这个大泽就相当于一个大水库,使得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的水位高涨,水流速变缓,也将祁山道和陈仓道同汉中平原贯通了起来。
但武都大地震后有了两点巨大改变:
1、改变了河道,汉水被截断了。
2、保证上游能够通航的关键大水库,天池大泽被震没了。
这相当于在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失去了一个缓冲拦截的水库。
这又导致了两个巨大变化。
一个是上游水位降低,大船难以朔江而上了。
一个是水流的流速变湍急,小船几乎无法航行。
这最终都成为了丞相北伐的运粮噩梦。
后来著名的“木牛流马”中的“流马”,实际上就是最后一次北伐时,应对褒斜道航行时河道水流湍急下发明的运粮艇。
但艇和船,这俩一比,效率不知差了多少。
兵仙和丞相同是“武庙十哲”,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最终战绩很大程度上还是国运问题。
仅仅一次大地震,从此天差地别!
刘邦的还定三秦成为了西南政权问鼎关中的绝响!
从此以后,这个窗口永远的关闭了!
本来秦岭南北的比拼就是“汉中经济体”PK“关中 河东经济体”。
汉中本就没啥机会!
物资生产能力的差距太大了!
唯一的机会就是关中局面乱 汉中有大神,就像四百年前的情景那样。
现在粮道也给你震没了,丞相要北伐了,发现过秦岭的五条道都他娘一个德行!区别就是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上面两张图画出来,基本上会让所有蜀汉同志都产生堕入冰窖般的寒冷。
悲,莫过于绝望!
哀,莫大于心死!
为啥丞相之后的蜀汉主政者(姜维非关键人物)都没再嚷嚷啥北伐呢?
我家丞相通天大才尚且功败垂成,这其实已经预示了这是一条注定能看到结局的路。
丞相的北伐既是蜀汉的最后一剂强心针,同样也是蜀汉自知天命的最后一道休止符!
该认命了!能扛到啥时候就扛到啥时候吧!
在丞相准备北伐之前,召开了战前班子会,大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之谋”。
之前的文章我们说过,过秦岭,大军主要走的是陈仓道和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由于太险太窄,并不适合大军行走。
魏延说,现在镇守长安的是夏侯懋,是夏侯惇的废物儿子,您给我精兵五千,扛粮食的五千,我走子午谷用不了十天就能神兵天降到达长安。(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那草包听我降临必定弃城逃跑,长安城中此时惟有御史和京兆太守,没有抵抗能力了,长安城中的粮食够我吃的。(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等到魏国再调大军来最少得二十多天,到时您也接应过来了,这样,咱一口气就把咸阳以西拿下来了。(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魏延的这个提案,成为了千百年来众多军事爱好者讨论的一个大课题,因为魏延眼睁睁说的听起来是挺是那意思的,再结合丞相后来北伐了那么多次却全都失败了,为什么当初不赌一把呢?
站在丞相的角度上你琢磨这件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丞相不赌这一把。
第一,你算上扛粮食的就一万人去,最关键的一点,夏侯懋万一不跑呢?你拢共这一万人想占领四百年古都长安?
你最关键的设想点,如果建立在主动权在别人手中,你预期他会怎样做,这种预案上来就失败90%了!
即便成功了!那是咱运气好,谈不上咱有本事。
第二,你的最大能动性是占住长安,然后等丞相来支援,丞相这大军能不能准时赶来支援你是个很大的问题。
要知道大军走的可是过秦岭的恐怖道路,中间但凡有点断交或突发情况,时间一耽误,你就彻底成孤军了。
第三,哪怕支援你来了,你们以长安做据点跟魏国援军决战靠不靠谱。
纵观古往今来的关中争夺战,焦点都在黄河与潼关,关中这大平原更适合的是块头更大,实力更强的魏国铺开优势兵力,长安城基本上并没有阻击成功过大规模的攻坚战。
有人猜测,魏延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东堵住潼关,将整个关中包了饺子,但这有两点问题。
第一,魏延人家没那么说,他自己说的最终目的是拿下咸阳以西,他的终极任务是偷袭长安。(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第二,就算你堵住潼关,人家关中还有驻军呢,你打算五千人横扫关中无敌手吗?再说当年曹操入关也没有从潼关进的,而是走的蒲津渡。
潼关你堵了,黄河呢?
综上三点所述,魏延的这一整套下来,基本去多少次死多少次。
不过即便如此,很多人也在说,丞相这辈子太谨慎,赌一把呗,万一成功了呢?
不就一万个人嘛!
这就有点《三国演义》思维了,演义中动不动就七八十万大军,所以大家对一万人并不当个东西。
实际上这一万人至少相当于蜀汉当时所有武装力量的十分之一了。
魏延要的一万人里面还有五千精兵,去了基本是就是死,你说丞相能给吗?
抛开这一万兵不说,还要搭上你魏延,此时蜀中人才凋零,像样的好将军不好找啊!
诸葛一生不用险,好的军事家是先为不可胜,再胜别人。
丞相是怎么回应的呢?
丞相说你这种孤军打法太悬了,不如跟着我踏踏实实取陇右,那样几乎是百分百的成功率。(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丞相从最开始,就没有将战略重点放在关中,而是西北的凉州。
丞相作为历史级的战略家,在《隆中对》失败后,巧妙地制定了下一个战略方针。
由“横跨荆益”,变成了“纵跨凉益”。
这样,孙刘联盟的实力壮大了,老大曹魏受损了,老鸡贼孙权那还不吃亏。
这是国际平衡上的算计。
更重要的是,陇右对于关中的战略优势。
第一,自关中平原往陇山打,海拔突升了大约1500米,打这种仰攻,首先就很艰难。
第二,真爬上了陇西高原后,又要面临六盘山强烈切割的地貌环境,山势迅速的就达到了400米以上的落差,峡谷处悬崖峭壁极为险峻。
第三,陇山东坡陡峭,西坡和缓。
来看一下凉州和关中的地势对比吧
凉州和关中交界的这道陇山跟秦岭比较像,除了比秦岭窄一块以外,基本就是个小号的秦岭。
不仅非常险,而且和秦岭一样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几道可以走的正经路。
两百多年前,西北枭雄隗嚣靠着这道陇山和摧枯拉朽平定天下的刘秀耗了整整五年,丞相是读过历史的。
不仅隗老前辈在激励着丞相,丞相这位算账的大当家还看到了凉州的整体战略地位。
你从汉中往关中打,是从南往北打,这叫逆天而动,还得过恐怖的秦岭,一路的物流成本就跟你弄神经了。
你要是从凉州往关中打,陇山比秦岭的物流要降一个维度,而且是从西往东打,大河向东流,这叫顺天而动,还是居高临下压下来,你想想就气势汹汹。
你关中要是往凉州讨伐就是仰攻,当年刘秀带着所有云台核心将星出征陇西都这么费劲,我防守起来也比较省心。
所以,丞相将目标瞄准了凉州,并今后基本一直在践行这个方针。
丞相这边开拔北伐,另一边派了一个人去干一件很重要的事。
他派的这个人,叫郭模。
去的地方,是魏国的魏兴郡。
干啥去呢?
诈降,捎带脚告密。
郭模去和孟达有矛盾的魏兴太守申仪那里诈降请求归顺,投名状就是孟达通敌的重大机密,摆事实讲证据的举报你们孟达太守跟我们眉来眼去很久了。
丞相这个目的是啥呢?
官方解释是帮助孟达先生下决心。(亮欲促其事)
别琢磨了,反吧,我把你退路断了,看你还三心二意。
实际上,你要是帮孟达下决心,咋不你大军在汉中,能随时支援孟达时告发他呢?
这样就能出兵帮助孟达巩固住东三郡啊!
丞相的目的,是为他的北伐凉州,扔出孟达这个吸引火力的集火点。
226年年底,丞相同时扔出了三个剧本:
1、自己率主力走岐山道北伐陇右;
2、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出褒斜道,据守箕谷作为疑兵混淆曹魏的判断;
3、与此同时,他派郭模去向申仪泄露孟达的通敌证据。
丞相打算搞出这样一种效果,曹叡那边的办公桌上在同一时间收到两份军情急件。
一件是蜀军主力出现箕谷,关中告急;
另一件是新城太守孟达又反水了,东三郡告急。
曹叡迅速调动关中军区和宛洛军区分别平叛,然后过不了多久,接到最新战报,孟达和箕谷蜀军都不好弄,僵局中。
曹叡派中央军去分别支援。
再过几天又受到战报:报告陛下,陇右丢啦。
丞相为了营造这个剧本可谓煞费苦心。
不过他算错了三个人。
这三个人,让他断送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一次机会。
第一个人,是司马懿。
丞相镇汉中的同年六月,司马懿被安排都督荆、豫州诸军事,率所领军镇宛城。
司马懿同志终于走到台前了,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掌大军区军权。
他是咋过度到军界的具体原因到了他专场时我们会详细说,不过似乎司马懿这辈子的几项重要使命中,就有专门给丞相拆台的任务。
好巧不巧,他在这个时候驻防荆州了!
他这次恰到好处的驻军宛城,破坏了丞相的一石二鸟之计。
这个人,是跟丞相平级别的此时这个舞台上算是唯二的帝国大才。
司马懿和他一样,都是特别会算账的人,下一章我们就会看到,这位大神是怎样根据自己的处境,审时度势的计算了一辈子的。
司马懿先生这辈子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申仪向司马懿汇报孟达里通外国后,按常理讲,这种地方大员级别的通敌案件是要交到朝堂上让皇帝亲断的。
你怎么就能确定是孟达造反而不是申仪栽赃呢?
司马懿能!
司马懿在当年孟达投降过来的时候就断定了这小子不是啥好鸟,而且明确的对曹丕多次劝谏过,不能对这小子委以重任!(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
由于司马懿此时已经是三朝元老并有托孤威望,这份资历使得对孟达早有预判的司马懿做出了决定:来不及报告了!先斩后奏!迅速解决孟达!(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当初孟达给丞相的信中,这么写到过:“宛城距洛阳八百里,距我所在新城一千二百里,听说我起兵,自然要向明帝报告,单单中央批示的往返时间就要用一个月的时间,那时我的城池已防守坚固,各军也作好充分的准备了。(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
结果孟达在突然得知申仪告密后开始要进行反水准备了,但没多久他收到了司马懿的来信,说里面有误会,他们谁的话我也不信,你别想不开。(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达当然知道这是拖延之词,此时他已经开始向蜀与吴两国分别求救了。
没错,还有吴的事,买卖人孟达并没有把全部希望全压在蜀那边,在跟蜀通信时,跟吴也有联系。(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
这老小子多油啊!
不过他并没有料到司马懿会来的这么快。
史书中说司马懿八天走完一千二百里闪击孟达来夸司马老同志是闪电部队在前进,之前我们在白起飞奔华阳战场时就已经做过分析了,这种几百里的强行军赶到战场是不太可能的,赶到了也都累死了。
司马懿是早早的就听到了诸葛亮传来孟达要造反的情报,然后没等孟达跳反就先斩后奏式的早就上路了,才能如此出其不意的迅速赶到孟达的上庸城下。(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
司马懿在给他写信的时候,已经开始星夜兼程的急行军了,司马懿并没有报告洛阳等请示,这就省了来回一千六百里的时间,等到正月孟达官方宣布造反的时候,司马懿已经快到了,随后仅仅用了八天就到达了上庸城下。
这也让孟达比较蒙圈,咋会这么快?(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司马懿的迅速赶到有什么效果呢?
司马懿迅速截断了吴与蜀的支援路线,将孟达的上庸变成了一个无法逃脱也无人支援的孤城。(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
孟达体会到了当年老长官关羽的感受了。
随后就是连续十六天的八个方向的猛攻,一月底,上庸城破,孟达被杀,新城被司马懿解放。(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
值得说一句的是,孟达并非是被打败的,司马懿千里行军,新城已被孟达经营多年,真打起来是很难拿下的。
孟达是被亲戚和手下背叛当投名状了。(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此君的结局对照他的人生喜感非凡。
司马懿迅速拿下了孟达使得曹睿收到西北告急的文件时,司马懿那边已经把平叛成功的战报往回送了。
曹睿因此可以专心致志的面对西北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