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的故事 | 9郭俊纶先生和他的“书隐楼”

“书隐楼”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不仅是上海市区里仅存的较为完整的一座大型清代建筑,而且也是惟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的一所私宅。书隐楼建于清乾隆年二十八年(1763),后为郭万丰船号主人(郭俊纶的祖父)购得,为郭家的私产,郭俊纶的后裔一直居住至今。

▲天灯弄的书隐楼

有关书隐楼的文章与报道,在各种报纸上、杂志上、网络上已是铺天盖地,我不再作赘述,说点其他的事。

每次走进书隐楼,守护着书隐楼的郭家后人、郭俊纶的女儿郭誉文女士总是对我说:没有我的爸爸,书隐楼是不可能保护下来的,书隐楼是他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保护下来的一份宝贵的文物遗产。“文革”后期,占据着书隐楼的某工厂,曾试图跟我爸爸谈成房屋置换交易,但遭到了我爸爸的严词拒绝,要不然的话,还哪有书隐楼的今天呀!

▲郭俊纶先生保护下来的门楼

于此,我在本书里作一段文字记录。

郭家的祖上是福建漳州人,在台湾创立“郭万丰”船号,经营航海贸易。乾隆年间迁居上海,在黄浦江畔设立了“金利源码头”,还开设了瑞泰丝茶号、丰泰木行、长丰银号、万益钱庄等。1882年,郭家将金利源码头出让给“轮船招商局”,这就是后来的“十六铺码头”。从中可以看出,郭氏家族的经济实力与当年的产业是多么的雄厚与庞大。

1881年,郭家将书隐楼购置下来后,在此定居。郭俊纶先生出生在此宅院里。

殷实的家境为郭俊纶先生(1914-2002.9.7)创造了良好的读书条件。青年时,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上海解放后先后在华东建筑工程公司、一机部华东土建设计公司(后为一机部第六设计分局)、化工局基建处工作。因倾心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研究,1960年,郭俊纶先生如愿进入上海民用设计院,担任工程师。他是解放后上海古建筑保护领域的先驱之一。

郭俊纶先生的第一个古建筑修复设计项目是松江唐经幢,这是上海地区惟一的唐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在修复该经幢室,发现该经幢的大部分都埋在土里,而且碎块的体重很大,原物的图案复杂。郭俊伦先生就在泥土地上,将破碎的原物经测量后,根据数据设计了唐经幢的底座与勾栏,使得破损的唐经幢得以恢复原样,重见天日。

1958年与1959年间,开始修复豫园“得月楼”。郭俊纶是得月楼复原工程设计人。郭俊纶先生几十年来的追求终于有了发挥的机会。他查阅了大量的古籍,收集了很多古建筑的资料,这座两面临水的楼房得以复原,为豫园增辉不少。

上世纪60年代,许多基建项目停工,设计人员无事可干,郭俊纶先生收集了古代文献中关于豫园的资料,结合百年来豫园的变迁,经过仔细认真的推断后,精心绘制了《豫园复原全景图》并撰写了近万字的文章,发表在1964年的《建筑学报》第6期刊物上。后来,这成为了豫园复原的权威性蓝本,郭俊纶先生功不可没。

郭俊纶先生虽然学的是土木工程,但他极其热衷中国传统建筑,酷爱中国古典园林,在古典园林方面很有研究,而且能绘制传统的建筑、园林的图画,他著有1993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园林图录》一书。此书收集了大量清代的园林图资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郭俊纶先生先后发表过多篇有关古建筑、园林的文章,较为著名的有刊登在《文物》复刊号上的“袁江《东园胜概图》卷;《清代园林图录》《“芝园”飞来峰之谜》《扬州三东园》《沪城旧园考》等著述,而书隐楼成了郭俊纶先生的一生所系。他认为只有他自己才是真正的古典园林专家,其他的人只是“业余人士”。

书隐楼的原来建筑,在“文革”的10年时间里经历了一次大动荡大劫难。当时,郭家被重点抄家,几乎每天下午,郭俊纶和他的女儿郭誉文等都被强迫站在天井里低头接受批斗。在这期间,大门口一对精巧的石狮被抢走,至今没有下落。造反派以“扫封建四旧”为名占领了书隐楼。大厅一度被房管所改为某针织厂和玩具零件厂的车间,墙面和地面的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书隐楼的西墙外造起了四层厂房。从那时起,西墙的地面沉降使书隐楼高高的风火墙出现了巨大的裂缝。以致第2进西厢房倒塌。待“文革”一结束,郭俊纶先生立马挥笔写信向市区有关部门反映,要求抢救保护书隐楼,先后在1981年和1991年间发表了《上海书隐楼建筑及其雕刻艺术》《上海书隐楼》等长篇文章。郭俊纶先生在古建筑上,知无不言,对业内的一些不正之风,也少不了有斥责之言。

郭誉文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时说:“他总是在看书,不跟我们儿女多讲话。”郭俊纶先生对古建筑似乎上了瘾,在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古建资料,各种照片以及各种设计、手绘图,而且,他还会摆弄各种摄影器材,摄影技巧也非同一般。父亲还把'文革’时被拆下来到处乱扔的门窗零部件捡来,堆放在大厅里,嘱咐我们:“以后修复时,都可以派用处的,不能卖掉呀!”上世纪90年代,郭俊纶先生已到耄耋之年,但“脚劲”特别好,经常骑着他的那辆“老坦克”自行车,从书隐楼出发,去跟朋友交流研究古建的心得,谈如何修复书隐楼的想法。

▲书隐楼残留的零部件

1987年11月17日,书隐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严重的房屋损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由于私有产权与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面对残破不堪,成了危楼的书隐楼,有关部门也只能帮助做些简单的修缮,比如:用油布盖住屋顶,用一般木料支撑坍塌的结构。然而,这毕竟治标不治本,若不进行彻底的修缮,是根本不能恢复原来的面貌,而进行彻底的修缮复原又面临着一个权属、资金和责任的问题。目前居住于此的郭氏后裔也无力为之,只能守着旧屋度日。

▲木头支撑的书隐楼

正因为郭俊纶先生对古建筑的深厚情感,这座历经二百五十多年的名园,没有毁于战争的炮火,也没有毁于周围的侵蚀,更没有毁于10年“文革”的摧残,至今保存在天灯弄里。

如今的书隐楼内,杂草丛生,房屋破败不堪。卸下来的石材木料堆放在大厅里,透着一股尘封的霉味。但是,院落里处处可见精美的砖木雕刻艺术,如“周文王访贤”“三星祝寿图”“八仙游山图”“穆天子朝觐西王母”“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等。从一些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戏台中,依然能感受到当年这座名园的豪华精致。

▲书隐楼的砖雕和木雕

几十年前,书隐楼的产权人只有6个兄弟,如今,传至下一代,甚至第3代与第4代人等,产权人与继承人的情况更为复杂,协商难度更高。但,书隐楼作为古建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迹,即使产权是私人的,作为人文底蕴深厚的建筑文物,仍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我们有理由共同保护传承这份文化遗产,绝不能任其在风雨中倒塌,日渐破落甚至湮没。

有专家表示,我国目前私人产权文物的保护,存在着“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矛盾,急需通过立法来给予解决。

郭氏后人、66岁的郭誉文,目前是惟一在书隐楼里居住和看护的人。尽管她享有书隐楼的产权,但如今的郭家大部分后人都定居国外,很少回来。所以,独守两千多平米的古宅,成了她一个女人的使命。

书隐楼结构图(图片来源:新民演艺)

郭俊纶先生(郭俊纶之女提供)

▲现今破败不堪的书隐楼

(0)

相关推荐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阳城郭峪村古建筑群

        郭峪村古建筑群位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距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不足一华里,是一座城堡式村落.堡内是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城". 郭峪村古建筑群200 ...

  • 秋雨保国寺

    谒保国寺 幽隐灵山第几层?亦无神佛亦无僧. 岿然自带清凉气,不费氤氲百万灯. 保国寺是宁波郊区灵山之麓的一座寺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江南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为中国重点文 ...

  • 从上海老城厢的“书隐楼”聊起

    一."书隐楼" 上海老城厢天灯弄77号的"书隐楼"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2019年的10月12日上午,那天正好路过这里,便顺手拍了两张门口的照片,一张横的,一张竖 ...

  • 乔家路的故事 | 14中国集邮团体创始人叶颂蕃住在俞家弄里

    俞家弄107号是著名中国集邮家叶颂蕃的祖居,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居住在该宅院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叶.叶颂蕃的曾孙一直居住到2019年征收动迁后才搬走.叶垂青先生特地从家中将其曾祖父叶颂蕃的一些遗物, ...

  • 乔家路的故事 | 15“乔家栅食府”的发源地与乔家的栅栏

    自从"乔家栅"创立后,该店的店名不断发生变化,在叫法上也有所不同,有叫"永茂昌"的,有叫"乔家栅汤团店""乔家栅饭店"& ...

  • 乔家路的故事 | 13起源于蓬莱路114弄的“梅溪小学”

    起源于蓬莱路114弄的"梅溪小学"(始名正蒙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的一栋楼里,与梅溪小学创始人张焕纶的曾孙女张济顺老师见面 ...

  • 乔家路的故事 | 16为王孝和烈士后代居住处正名

    几十年来,居住在乔家路区域的居民以及外界都以为俞家弄71号是王孝和烈士的故居,其实非也.为此,本书留下一段文字记录,作一廓清. 王孝和烈士的二女儿王佩民反复跟我说:"倪老师,你无论写书也好, ...

  • 乔家路的故事 | 12尚存的“小南门救火会”与“火警钟楼”

    小时候,吃过午饭后,我外婆只要一喊我:"走,去救火会嘎三壶."我便兴奋得不得了,立刻蹦蹦跳跳跟在我外婆身后,去中华路乔家路口的"小南门救火会".到了那里,老邻居 ...

  • 乔家路的故事 | 11缄默无声的上海孤儿院遗址

    梓园的后门.药局弄36号是清末民初的上海孤儿院遗址,也是清末民初上海第一所孤儿院. 如今,缄默无声的上海孤儿院遗址还在那里.但是,有多少匆匆行人会知道无数没有亲人的孤儿在此度过了难忘的日日夜夜. 19 ...

  • 乔家路的故事 | 10听王孝方先生讲述“梓园”的往事

    乔家路113号是"梓园"的前门,药局弄36号是后门.梓园原名"王立德堂".因为这个花园是王家的,所以附近的居民又叫它"王家花园". ▲梓园俯 ...

  • 乔家路的故事 | 17关于爱因斯坦来乔家路的传说

    不知道史实的人们,一直以为爱因斯坦到王一亭的梓园吃顿饭的事,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纷纷扬扬地进行传播.其实,事情并非如传言所说. 说白了,爱氏夫妇就是在傍晚上灯时分,来到王一亭的梓园吃了顿晚饭后便立即离 ...

  • 乔家路的故事 | 18聊聊“老虎灶”

    有家电视台来到凝和路旁的梅溪弄里拍了一档"老虎灶"的片子,说这是清末民初的老虎灶.想不到竟引起了周围居民的各种议论,他们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好稀奇的,此地这种老虎灶多来兮,哪个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