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迷之自信”的人,其实是陷入了对自己的认知偏差
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
——贝特朗·罗素
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是不是总遇到一些“自我感觉良好”“迷之自信”的人?他们自以为聪明、幽默、能力很强,往往真实能力却和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差之千里。
相反,我们也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拥有丰富的学识、充足的资本,但是很少在他人面前炫耀,和他们聊天反而会感受到一种谦卑,与前者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对比。
这其实是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
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行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早已在1999年证明,正是那些表现不佳的人,更容易忽视自己的缺点。
康奈尔大学的Kruger和David Dunning想知道,那些缺失某方面技能的人是不是能认识到自己缺失此技能,于是进行了一项实验。
在实验中,Kruger和Dunning先让专业的喜剧演员来为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评级,作为标准答案参考。
然后,让65名大学本科生也为这些笑话评级,然后再比较他们的评分和专业戏剧演员的评分,根据评分的一致度来给他们排名次。此外,他们还会询问这些测试者,看他们认为自己的幽默感水平和平均水平相比如何,请他们为自己排名。
根据他们的能力高低排序之后,研究者得到了非常有意思的结果:
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偏低。
测试中最不能辨认什么是有趣的人,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他们对自我评价最不准确。
Kruger 和Dunning认为,能力差的人,和能力好的人,错误评价自身的原因是不同的。
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是因为错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则是因为错误高估了其他人的能力。
“承认自己的无知能让人更有智慧”
越无知的人,越不知道自己无知,因此就越是想当然,也就越难以进取,结果命运就越糟。
而越有知识的人,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越容易改进,就会变得越厉害,在生活中也会过的越来越好。
正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有些人总是会有好奇心去探索世界,改变固有的经验和价值观,打破自身认知的局限和边界。
这类人虽然处于“达克效应”的绝望谷底,但是却会在认知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走上开悟之坡。
“克服达克效应,正确自我认知
■ 保持开放的态度,承认自己的无知
遇到事情不要先主观臆断,一开始就斩断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机会,要放开自己的心态,认真去思考事情是不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如果不是,请承认到自己的无知,并尽量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就像孤岛的海岸线,你的知识面就是这座孤岛的面积,你知道的东西越多,你的海岸线就越长,那么你所能触碰到的未探索的海洋就更大。
■ 正视自己,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在竞争环境时间长了,我们可能习惯于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但这样长期形成的思维和眼界,就会把我们带入一种隧道视野。
自己把自己带进了狭小的视野范围内,蒙蔽双眼,看到的东西自然就是越来越短浅。无法正视他人,也无法正视自己,用别人的“无知”来太高自己的决断能力。
所以,请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做决断的时候,请保持理性和警惕,认真思考后再做决策。
对于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更愿意相信一个“所见即所得”的世界,更愿意依仗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划定认知的边界。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总是持有一种“已知”,认为自己在某一个领域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知识,那我们往往就会表现得傲慢和自负,甚至愚昧无知。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非常片面,而不是一个全部。因为我们认知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完全穷尽了解事物的每个细节。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演讲里说:“保持饥饿,保持无知。”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我们才能进步。
所以正确认识自己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一课,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的状况,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会失去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就减少了进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