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华康”对华康路的历史追溯
华康路是如今上海“不夜城”中部一条南北向的支马路,南起汉中路,经共和路,北迄天目西路,全长只有315米左右。
今华康路景
华康路分南北两段,从汉中路到共和路这一段为南段,两边为“卓悦居”高层建筑小区,马路略呈弧形,形同一个绿色的港湾,一眼望不到头,行人稀少,幽雅宁静;
今华康路景(卓悦居大门)
今华康路南段景
今华康路南段景
而共和路至天目西路这一段为北段,东面为新发展大厦、上海农商银行、不夜城绿地,西面为“企业中心”(企业坊)。几幢现代化的高层大厦色泽淡雅、气势恢宏,一下子就拔高了华康路的天际线,让人感到华康路也是一条“高大上”的马路了。
今华康路北段景(原青云坊遗址处)
今华康路、梅园路口景(原铁路三小遗址处)
今华康路北段景(企业中心、华康小学遗址处)
今华康路北段景(向南眺望)
其实追溯起来,华康路却是一条老马路了,它建筑于1912年,原来由汉中路至秣陵路,长约455米,以中华安康之意命名。
这一带在1900年前都属于苏州河淤塞而成的低洼地带,因位于苏州河“闸桥”北面而称闸北。1900年之后,为抵御租界的北扩之势,闸北的绅商发起自救运动,平地筑路建房建厂,华康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筑的众多马路中的一条。
头知图库图片
1925年随着闸北市政的发展,华康路由泥土路面变为煤渣路面,沿途先后兴建了华康里、华承里等具有上海早期石库门特点的里弄以及一些商铺等。
1932年上海地图中的“华康路“
说到华康路,就不能不说与之十字相交的共和路。共和路原名总局路,因1904年闸北最早的市政机构——闸北巡警总局落座在此路东段而得名。1911年11月16日,闸北巡警响应武昌起义,在总局首义胜利,为建立共和政权作出了贡献,故辛亥革命之后,总局路就改名共和路。
现共和路景
华康路差不多是在总局路改名共和路时建设的,显然对沟通共和路南北交通起到作用,“共和、华康”从地名上讲也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后来闸北巡警总局改为闸北市政厅,其大楼位置就在华康路与共和路之间的东北角上,也就是如今“不夜城绿地”的西地块。所以华康路是一条与共和路“休戚相关”的马路。
现闸北历史浮雕墙
现不夜城绿地(闸北市政厅遗址处)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闸北西部地区成为日寇疯狂轰炸的目标。恒丰路、共和路、汉中路、民立路、华康路……几乎被夷为平地,废墟成片,只幸存了共和路、华康路口青云坊几幢街面房。
头条图库图片
1938年,共和路以北、华康路东西两侧区域被日军用铁丝网圈入“日本陆军御用地”,作露天军用仓库。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为联勤总部储运处堆栈。1947年铁丝网被拆除,四面八方涌来的难民在此搭建简屋陋棚,并铺弹石路面,沿路逐渐成为棚户区。
1957年,华康路、天目西路北面建闸北区工人俱乐部,天目西路至秣陵路一段华康路就此湮灭,华康路成了南北两段式马路。
所以时光倒流到1990年之前,南段的华康路两边全是居民自建的简屋陋棚,街面两边还间隔着数条弄堂,这些弄堂七拐八弯,四通八达,串起像迷宫一般的居民区。那时候,南北两段华康路有些“错位”,到了共和路口向左拐再走十几米路,才到北段的华康路,此段华康路实际上与共和路形成一个“丁”字口。
1980年代华康路南段景
北段的华康路相对南段的华康路,街容街景似乎要整齐一点。马路的西面是一长段高高的封闭围墙,墙内是华康路小学;东面是青云坊。青云坊面积很大,西临华康路,北到天目西路,东至华盛路,南沿共和路,各路段都有一个出口,是一个多种房屋结构混合的里弄。沿华康路是四十多幢呈前后排列的黑瓦平房;共和路、华康路口是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约有50多幢,这是“八.一三”炮火下的幸存物;这之后有一个大门,大门内是被称为“铁路宿舍”的工人新村。
1987年华康路周边地图
我于1960年代未在北段的华康路89号华康路小学就读一年,而家就在汉中路东段,属于华康居委会管辖。因此我每天在华康路上从南到北来回走。因闸北工人俱乐部影剧场在华康路、天目西路北面,我还经常在白天夜晚走华康路去俱乐部影剧场看电影、去俱乐部图书馆看书、看报纸等等;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79年5月的一个深夜,我跟祖母在闸北工人俱乐部影剧院,看完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回家走在华康路上的情景,那时华康路一片静谧,路上只有祖孙俩的脚步和交谈声……华康路是我从少年到成年的成长背景,因此可以说我是个“老华康”了,过去华康路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已经深刻清晰地嵌入我的记忆之中。
当时华康路南段西南角是一座体量比较大、外观为红漆木板的二层楼居民房,楼上住居民,楼下却是一个工场间,是华康里委所属的生产组一一新艺刻花组。每次走过这里,沿街窗户里会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仿佛是一曲金属奏鸣曲。三十多位大妈大婶聚精会神地在长桌旁,用特制的榔头在金属的热水瓶外壳上“刻”花纹,据说这种纯手工的“工艺”产品,是专门出口到国外为国家赚外汇的。
上海马路
每当我走过这里总会有意无意地朝窗内张望几眼,因为母亲当时也是“新艺刻花组”的一员。有时下午放学早,我背着书包就直接进去,在母亲身旁边坐一会儿,当然主要也对“刻花”过程感兴趣,有时也会动手,用钢针在金属打火机外壳上简单地划划线;我最佩服的是组里仅有的一位男师傅,他能用锤子在热水瓶外壳上敲出梅兰松竹和龙凤飞舞的图案,让人叹为观止。
当时的刻花组仿佛是我行走华康路的一个“绎站”,随时可以休憩,至今回想起来还有丝丝温馨在心里荡漾。
过了刻花组,向西依次是华康居委会办公室、共和路小学、共和木尺厂,而马路对面就是青云坊和“铁路宿舍”。
电视剧《卖大饼的姑娘》截图(背景”铁路宿舍“)
“铁路宿舍”是1950年初,在原日军露天仓库地盘上建造的专给铁路工人居住的新村。不叫铁路新村,据说是因为当时上海铁路新村很多。
记得当从共和路199弄大门主弄进去,两旁全是一排排清水砖饰面、侧面有楼梯的两层楼房,每排上下至少有近十间房间,二楼前面是带屋檐的走廊。现在看来,这种房屋设施简陋,没有独用的卫生间,但比起当时周围的棚户房屋,“铁路宿舍”无疑又是令人羡慕的,最起码,道路畅通、房屋整齐。村内还有很大的公共厕所以及卫生保健站,专供铁路职工家属治疗小病。
电视剧《卖大饼的姑娘》截图(背景”铁路宿舍“)
我因为也属于铁路职工子弟,每当感冒发烧之际,母亲总是带着我穿过南段的华康路,首先到保健站,经医生测体温听心脏,或打一针或配一点药,没几天就好了。我至今还记得保健站就设在一幢楼里底层的两个房间内。两个女医生态度很和蔼,每当进门看到炉子上钢精锅内的针头在沸腾,然后闻到一股清新的酒精味,病仿佛就减轻了几分。
电视剧《卖大饼的姑娘》截图(背景”铁路宿舍“)
1980年代初,电视剧《卖大饼的姑娘》就在这儿拍了部分外景,吴海燕、陈燕华、郭凯敏等当时上海影视界最著名的年轻演员身影,都在这里的新村和楼梯口出现过。
铁路宿舍、青云坊对面就是华康路小学。华康路小学的前身是1947年建于蕃瓜弄内的“共和新路国民学校”。1950年5月,人民政府在华康路89号处建造了三层楼的新校舍,学校因此由蕃瓜弄迀来,并改名华康路小学。
今华康路景(企业坊出口、华康路小学遗址处)
今华康路北段景(左为企业坊、华康路小学遗址处)
虽然我在华康路小学只读过一年书,但这是我的“启蒙”之校,因而记忆深刻。当时的班主任钟士勇是一位戴眼镜的年轻男教师。在我还没有进入华康路小学之前,钟老师就提前来我家进行家访,因而我对钟老师印象亲切深刻;以后又在钟老师的关怀下,一进小学就担任了班干部……后来因为实行对口入学,我们只能遗憾地离开华康路小学,进入南面的共和路小学。虽然也是一所不错的小学,但是比起华康路小学宽阔的操场、高大敞亮的三层教学大楼,共和路小学的软硬件总是有些逊色,因而小小年纪的心里多少也有一点失落感,至今在记忆里还是把华康路小学当作自己的“母校”之一。
头条图库图片
1986年,随着天目西路上上海新客站的建造,华康路北段纳入铁路新客站工程区,没几年时间,随着大规模的“不夜城”建设,这里发生了沧海桑田、天翻地覆的变化。
正在建设中的”“闸北广场(原闸北工人俱乐部遗址处)
2013年正在建设中的”企业坊“
今”企业坊“内景
今”企业坊“内景
直至1995年前后,闸北工人俱乐部消失、铁路宿舍推倒、华康路小学撤销……代之而起的是新梅华东大酒店、闸北广场、不夜城绿地、新发展大厦、嘉里中心企业中心、卓悦居……等现代化建筑,彻底改写了这里的版图。我这个“老华康”漫步在此,常有一种恍惚感。
空间还是这片空间,路还是这条路,但景已经完全不是过去景了,因而有一种“今夕何夕,不知身之所在”之感。
今华康路、共和路口(卓悦居大楼)
今”企业坊“东侧
现华康路周围图
如今的企业中心,又称企业坊,就是2013年左右在我的“母校”华康路小学旧址上建造的城市综合体,集商业、办公、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
今”企业坊“北侧
今”企业坊“内景
今”企业坊“内景
“坊”内有4座现代化的高端大厦,呈井字分布:2座办公楼,1座企业公馆,1座商厦,中间为十字形的步行街。这些大厦裙楼的底层都变成了商铺,商铺顶层都有流线型的雨棚装饰,令人感到新颖流畅而又富有现代气息。
两旁的各种店招更是吸人眼球:“飞鱼餐厅”、“最隐火锅”、“我是主铰”、“老乡鸡”、“小火魔”、“牛小爱”、“梦之都雀吧”……五颜六色、新潮时尚,让人感受到一种餐饮与商业融合之后的文化氛围,这也许就是华康路这条不夜城中“支马路”给人的深刻印象了。中午或是傍晚,是这里最接地气的时候,也是最显“不夜城”特色的高光时刻了。
今”企业坊“南侧
今”企业坊“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