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知名导演历时18个月走访全球,可能发现了“最好的学习之道”

 看点    长久以来,各国孩子的学习方法就有着诸多不同。比如,在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埋头苦学一直是许多学子的必经之路;而在法国、以色列,提问与讨论却是课堂学习的主流方式。韩国KBS电视台知名导演郑铉模和出品人南珍铉带领团队,用18个月走访观察全球的学习样态,结合与教育专家们的交流,他们或许找到了自己心中“最好的学习方式”。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周岁    编丨Luna

教育,是每个家庭都要关注的问题。尤其在经历了疫情、远程授课等重大事件之后,分数以外的各种软技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领导力等。

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深入学习;但同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思维能力,知识的堆砌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学习。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达到真正学习的结果呢?

韩国出品人、导演郑铉模出品人南珍铉也想到了同样的问题。在拍摄之余,制作团队还将拍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教育的思考记录成册,写进了《学习的战争》一书里

另外,他们还请到四位集合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主持人共同参与这场跨国教育观察——莉莉,韩国出生,养父母是犹太人,哈佛毕业后进入谷歌;其余三位也都是哈佛学生,分别是美籍韩裔斯科特、来自多元文化家庭的布莱恩,和美籍欧洲裔珍妮

制作团队用18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东西方多个国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中日韩、美国、法国等。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全球各地学习与文化的内在关系,甚至为未来的学习方式找到一些思路。

努力或许比天赋更重要

在走访过程中,郑铉模和南珍铉的团队发现一些亚洲国家的学生普遍都表现得非常刻苦。在这些学生身上,人们很容易感受到一种信念——一定要通过读书和考试,来改变人生

老师和家长也秉持着同样的价值观,天赋的区别在这里被淡化。大家普遍相信努力才是让学生在选拔中胜出的关键。也正是被这样的信念驱使,学生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意志力。

 ● 1.5坪格子间的学习战争 

在韩国,汉江旁的鹭粱津因为鳞次栉比的补习班、“考试学院”而分外出名。除了日常学习的教室,鹭粱津最令人咋舌的就是1.5坪的房间。房间里挤着床、桌子、书柜等物品,个子高些的人可能连腿都伸不直。

但这些不足5平方米的格子间,就是学生们备考时的栖身之所。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学生们甚至还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整个考试院里安静得连呼吸声都听得见,但静谧之下正发生着一场名为学习的战争。

接受采访的韩国妈妈这样说道:“我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想法,那就是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人。所以,我们最先看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孩子做得有多好,而是他们有哪些不足之处。在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之后,我们总是会想怎么做才能弥补差距。”

 ● 倾注灵魂与热情的状元村 

中国商城县观庙乡的俞冲村是知名的状元村之一。在这里,教育的热情也高涨到似乎要溢出来。在学习最为紧张的高三年级,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用字条拼着“努力学习加苦奋斗,终有一天金榜题名”,字条上都是同学们自己的愿望,和对彼此的鼓励。

在座位上,每个学生都把上课要的书全部放在桌上,堆成了一座座小小的书山,每当他们低下头看书,身影就隐没进这些书堆里。最让人惊讶的是,即使知道有韩国团队在场观察他们,上课时也没有学生分神看他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讲。

此后,郑铉模又近距离观察了郑澜一家,同样感受到了一家人对于学习的信念。在家里,郑澜一回家就会认认真真写作业,是个典型的优秀学生。而妈妈为了能让他全神贯注地学习,一点儿活都不让郑澜插手。

在交谈中可以发现,家中的长辈对于学习有着极高的期许,爷爷常叮嘱他,“一定要认真学习,拿第一名,一定要去好大学读书”。

妈妈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还有更切身的体会:“孩子的爸爸只是小学毕业,而我由于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我们没什么文化,所以遇到了很多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自然就变得非常高。

为了生计,郑澜的父母平日都在远离家乡的杭州做生意,郑澜也因此从小与父母分离,与爷爷和哥哥一起生活。

亚洲人坚信努力可以带来回报,对此,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斯蒂芬·海涅也表示赞同。他认为,和团队观察的东方国家的人们相比,西方人更倾向于认为,智慧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与受教育者的资质有关。

SAT考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SAT测试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测定有限能力,并不是学生认真学习以后就一定会拿到高分。

“相反,东亚地区,比如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完全是基于'信息’而设计的。想要通过考试,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努力学习相关内容。想要做好一件事,就需要付出努力。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调查也证实了努力可以促进学习效果。协会每四年对全世界儿童进行“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调查”,结果发现,越是集中精神努力解题到最后的学生,越能很好地解答数学题。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的艾伦·肖恩菲尔德教授说:“成功就是当别人用三十秒的时间去放弃的时候,你却可以拥有韧劲、持久力和意志力。”

也就是说,达成某个目标时,重要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我们对待某件事情的态度和努力的心态。

对话与讨论让人更接近真理
在作者的观察下,东方学子在学习时大多寡言少语,但在另一些地方,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才是课堂的主流。正像卢浮宫中一组石棺上的雕像展现的那样,在古罗马时代,孩子七岁开始便跟随老师学习。但是雕像中,老师和学生的手中都没有书本等教学工具,因为他们通过对话与讨论来获得真正的知识。
 ● 因“交流学习”而繁盛的法国 
如果要选择一个例子,作为对话学习的典型例子,那么法国再合适不过了。高三学生皮埃尔在放学后直接来到露天咖啡馆,但他不是来闲聊放松的,相反,咖啡馆是他和朋友们开讨论会的地方。
这在法国并不少见,原因之一,是法国是世界上唯一在中学毕业会考时考哲学的国家。法国高中的哲学课不光是背诵与哲学有关的内容,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展开讨论。
郑铉模一行人静静旁听了一节法国中学的哲学课。课上,学生们就“有与事实相反的真相吗”热烈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有时还有反驳。老师一边听着学生们的意见,一边扮演仲裁者的角色,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引导他们去掌握正确的知识。
老师这样说道:“我告诉学生不要停留在最初的想法中,哲学能够让我们的思想向前发展,所以论证比结果更重要。简单地说,就是'你为什么这么想’比'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更重要。
在郑铉模以及其他人的眼中,法国学生们总是能够为了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断努力,轮到自己发言时会积极地阐述自己的意见,还会参考别人的意见来丰富自己的观点。一来二去,同学之间反而通过协作,而加强了自己的学习。
 ● 充满讨论和辩论的课堂 
以色列的课堂和法国的讨论式学习有着很多相似点,但区别于法国协作式的交流,以色列更加鼓励孩子多提问,多辩论
犹太人有许多观点,都透露出交流对学习的重要性,比如“如果有100个犹太人,就会有100种意见。”“两个人一起学习比一个人要好,三个人一起学习比两个人要好。”
在这里,父母也会对孩子说:“如果有什么感兴趣的内容,一定要问老师!”而不是让孩子好好听老师话。
郑铉模特意带领团队访问了一所犹太神学院,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进去就被惊呆了。大部分人的书桌上都堆着一摞书,每个人都要与其他人热烈地讨论,吵闹得像市场。这里的桌子和椅子也特意摆放成方便讨论的样子,所有人都是两个人以上面对面坐着。
以色列的教育专家说,犹太人的学习方式反映了犹太人的文化:“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是犹太人教育的核心方式。'对真实的提问’和'对权威的挑战’是犹太人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犹太人不会想当然地接受一切,而总是不断挑战前辈、权威、名人等,有时还会提出一些不涉及任何知识内容地问题进行讨论。”
与背诵式的学习相比,这种交流和提问,促使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批判意识。不是无条件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与辩论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问与交流,这样的学习更是一种可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方式。
从韩国到美国上大学的金熙贞还带着郑铉模的团队进行了一次实验,让在东西方文化圈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分别在对话和安静的环境长解答问题。
实验显示,东方学生在沉默环境中成绩比对话环境更好,西方学生则相反。这表明,对东方人来说,对话妨碍了思考,对西方人来说,对话则促进了思考。
虽然东西方的学习方式难以比较竞争力,但是对西方人来说,语言不仅是交流的手段,也是思考的工具,换言之,思考就是语言。

重视学习,积极交流
或许才是最好的学习之道

在18个月的走访中,虽然看过了许多不同国家的学习方式,但是观察本身并不是此行的目的。通过镜头,比较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为其他人指明一个寻找最佳学习方法的方向,是郑铉模最想达成的目的。

 ● 重视教育是一切的基础 

虽然郑铉模一直在观察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别,但在讨论“什么才是最好的学习”时,其实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只有重视教育,才会有对教育的投入,才能谈学习。

东亚国家对教育的热忱从中韩两国学生的学习意志中就能感受到,放眼全球,诸多以优秀教育闻名的国家,无一不重视教育。

比如在教育水平极高的芬兰,人们重视的不是学生“基于竞争的相对评价”,而是“关于完成度的绝对评价”。也就是说,他们更关注学生是否具备了可以消化下一个课程的学业水平,而不是学会多少知识。

芬兰还保留了留级制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仅会被安排搭配特别的班级,学校还会对这些学生进行补课。

 ● 自学与交流,让知识碰撞 

在搜集了无数资料,以及和专家交谈后,还有一个事实渐渐清晰,那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学和无数的精英正在关注“提问式学习”,东方社会也开始关注重视提问、展开讨论与辩论的学习。

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寄宿学校之一——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讨论式学习成为学校扬名于世的基础,也是“提问式学习”作为有竞争力的学习方法的有力证明。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所有课程都以“哈尼克斯圆桌”的讨论方式进行,一名老师与十多名学生一起围坐在桌子旁,学生主导课堂,老师则扮演讨论辅助者、建议者的角色。

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究其根本,是因为它集成了东西方的学习特色。一方面,它要求学生有努力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锻炼思辨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共同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只是想着口舌争锋,在“哈尼克斯圆桌”的讨论中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进行讨论之前,学生必须预习,自学必要的知识。

学院的宗教与哲学老师珍妮·汉密尔顿说:“要是不做准备,在课堂上将会无话可说,时间长了就会跟不上进度。所有学生都会在前一天努力预习,这样他们就能在课堂上互相提问、回答,乃至解开自己心中的疑问,并获得满足感。”

其次,提问和讨论的过程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识,比直接背诵要掌握地更牢固。

在美国留学的韩国学生说:“老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很好,但我觉得自己多加思考,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提问求助,这样知识才会真正变成我自己的,并为自己所用。”

除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牛津大学也是这种“提问式学习”的佼佼者,也让人感受学习,既需要刻苦地汲取知识,也需要头脑风暴。

安德鲁与作者见面时正在为自己的论文做准备,论文题目是“亚里士多德的正义”,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一份两三千词的论文。为了完成论文和接受此后教授的个人辅导,他事先阅读了很多书籍,深入学习,又不断地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练习,只希望自己能够应对专业领域内最优秀教授不间断的追问,还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有学生敢于不提前准备,那么到时师生之间将会出现十分尴尬的沉默,或者遭到教授的提问攻击。

经过一年半的全球走访,郑铉模和南珍铉虽然无法穷极现有的学习方式,也无法为未来的教育发展写一封预言信。但是在不断的观察和交流中,至少可以看到未来学习的一些模样。

“人类一代又一代在学习中发展着。不管是在哪个领域,人类学习获得的知识都会与新的思想发生冲突,继而被淘汰,所以需要再次出发去学习新的知识。我们要为了发现身边存在的所有新知识而学习,然后与别人分共享,这才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下去的最佳方法。”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500+篇优质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