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源濒危到产业研发见成效 “沙漠人参”肉苁蓉获新生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肉苁蓉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补益中药之一。”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教授、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肉苁蓉保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屠鹏飞说。
5月9日至11日,第十一届国际肉苁蓉暨沙生药用植物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武威市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中国中药协会、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26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肉苁蓉主产地技术人员参加此次会议,就“全面推进肉苁蓉生态产业,促进西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畅所欲言。
据介绍,肉苁蓉为补益中药,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苁蓉具有抗衰老、防治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抗抑郁、调节免疫功能、保肝、润肠通便等多方面作用,广泛用于中医临床、中成药和保健产品。
肉苁蓉属植物为寄生植物,其寄主为防沙固沙植物梭梭和柽柳等。由于长期乱采滥挖,肉苁蓉野生资源濒临枯竭,沙漠环境严重破坏,临床用药和中成药生产严重缺货,肉苁蓉研究和产业发展长期处于低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技界的潜心研究、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产业界的长期奋斗下,寄生植物人工种植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得以突破,肉苁蓉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得以建立。我们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地沙漠中推广种植梭梭和柽柳600多万亩,接种肉苁蓉200多万亩,年产药材7500余吨,彻底解决肉苁蓉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了临床用药和200多个中成药和保健产品的原料供给。”屠鹏飞说。
2019年11月,国家卫健委将肉苁蓉列入食药同源中药材试点品种,有效促进了肉苁蓉健康产品研发,开启肉苁蓉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肉苁蓉产业是一项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在种植肉苁蓉时,我们需要先种植它的寄主梭梭和柽柳等植物,这实际上是治理沙漠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在沙漠里种植梭梭和柽柳600多万亩,为肉苁蓉主产区构筑了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为国家节约治沙资金120多亿元,创造了中国特色可持续治理沙漠和荒漠化地区精准扶贫新模式,在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屠鹏飞介绍。
目前,肉苁蓉的基础研究正不断深入,在药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新产品开发滞后,产业发展受影响。“我们现在急需考虑如何进一步开发肉苁蓉相关产业和产品,以及研究和开发利用肉苁蓉非药用部位和寄主梭梭、柽柳等植物。”企业界代表李正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通讯员 王玉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