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凤凰碾的传说
据了解,凤凰碾是一种古代的榨油器具,顾名思义,不同于一般的碾只有一个碾砣,它有“凤”与“凰”两个碾砣子,碾盘直径大约三米,是由八块大小相同的弧形条石拼接而成,中间有沟槽,形成一个有沟槽的圆盘,碾砣子上的圆边正好跟沟槽相契合,因为有两个碾砣,故需要两头牲口来拉,借助牲口的力量,牵着碾砣滚动,在碾砣的挤压作用下,各种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棉籽之类的就被压成坯,然后再上锅蒸,蒸好之后再上垛,用油锤砸,黄灿灿的油就被榨出来了。
今年77岁的吴金亭老人告诉笔者,新挖出的这台凤凰碾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了。听老人讲,民国时期,村里的两户富裕人家合伙从据说叫淄博南山的地方买来这个大物件,在那个交通匮乏的年代究竟是采取什么方式运来的已不得而知,据说当时方圆四十多公里都没有这么大的碾,碾盘大,碾砣沉,人们给起了个外号“累死驴”。物件运来之后怎么鼓捣进屋里去又成了难题,平着进太宽,没有那么大的门,竖着进又没那么大的力气,索性先把碾盘好,再重新盖上屋,把碾直接盖到屋里,就这样开起了油坊,套上骡子套上驴,吱吱呀呀日夜不停地劳作着。这么一个碾一次能放900斤豆子。
听老人讲,村里最辉煌的时期光凤凰碾就有七台,油坊七座,三家茶馆。好的油坊里骡子就有十几头,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吴家油坊”。提起“吴家油坊”,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吴家庄好大胆,七座油坊仨茶馆”,可见当时吴家油坊的经济有多鼎盛。由于油坊多,名气大,远近各村的乡亲们都慕名而来,慢慢的在这个小村里形成了集市,赶起集来。据说不管远近多少里地的村民只要拉来豆子,就没有卖不光的时候,只要来赶吴家集,一定少不了买这里的油。因为经济繁荣,许多经商者成了大财主,据说当时有10几户。这些大财主购买田地过起了地主的生活。因为种地用工较多,吴家村自然地形成了短工市场。据老人介绍,这些财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产都成立了地方武装,有的还装备了比较先进的“母子炮“射程在500米左右,枪支100余条。吴家油坊一直开到1947年土改后充了公,到了1964年,凤凰碾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没有现代化的机器,没有流水作业的效率,纯手工打造,凤凰碾不仅是过去经济匮乏年代劳动人民勤劳的见证,更是那个技术欠缺年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八块大小均等的条石拼接成一个标准的圆,不留一丝缝隙,硕大的碾砣打磨的光滑明亮,宽窄相一的沟槽与之完美契合,这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或许不是什么难事,可在过去无论哪一道工艺都是耗时耗力的精细活。
这次环境整治,吴家村共挖出了五个碾砣,两个碾底,除了凤凰碾外,还有一套普通碾,剩下的就七零八落拼凑不成一套了,面对这种昔日风光的物件面临失传,人们都感到十分惋惜。为了让后人了解这种传统手艺,也为了让人们铭记吴家油坊的辉煌历史,村里决定对凤凰碾进行修复,组成碾体的八块条石已经残缺不全,为了拼接成圆盘,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又用水泥进行浇筑、衬砌,通体打磨的光滑无棱。连接碾盘和碾砣的木椽也是纯手工制作,两个巨大的碾砣由木椽连接在硕大的碾盘上,昔日凤凰碾的雄风一览无遗。
置身在老物件跟前,人们仿佛又回到百年前那个热闹喧嚣的吴家村,油坊里人们忙碌的洗豆、蒸豆、榨油,还有牲口围着凤凰碾一圈圈的走着,伴着吱呀呀的拉碾声。
作者:冯志强,苏淑洁
滨州文学
微信号:jdlc2016
投稿信箱 : jdlc20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