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于当下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文丨阿蹦 · 主播丨小夜
1. 问题的源头在哪里?
如果说国学于今人是无用之物,大可束之高阁,只让少数学者穷经皓首研究就好了。当今世界多种文化并存,国学传统文化是否有其先进性?如果抛弃国学传统文化,有没有可以替代并被国人接受的其他先进文化?国学复兴会不会重新束缚国人的思维?会不会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甚至迟滞国家的发展?国学复兴于当下的重要意义又在哪里?
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清晰的解答,方可找到正确的文化方向。
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侵略,一百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历史,逐渐让国人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自信。也因此,中国的文化精英、政治精英一直在演绎中西文化优劣的纷争,以至这种争执直接影响到国家文化的战略转型,如清末洋务运动,以及后来的五四运动。
西方的契约模式,公权力来自民众对行使公权力者的委托,公权力受委托人的监督,而民主则能有效保证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不受他人侵犯,尤其是不受行使公权力人的侵害。我并不怀疑,也一直相信,将上层建筑关进制度的牢笼,是人类在社会体制上迄今为止做出的最为成功的尝试。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就职演说上,这样说道:“人类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不是科学技术,也不是天才的作品,而是把权力关进了笼子,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对你们说话。”
这一套小政府、大国民,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专制后,人类可以穷尽的智慧高度。但要说明的是,如果假定真有一种完美无缺的制度和思想形态,那么现今以西方为代表的这种民主思想很可能就并非终极形式。显而易见,民主体制亦存在制度上的硬伤。最显著的弊端是:程序正义并不总是等同于结果正义。
比如美国的辛普森案件。还有2018年的台湾“九合一”选举民进党的溃败,就说明了岛内民主选出的领导人非常不称职,虽民怨鼎沸,但按照法定程序,却没有罢免她的理由。美国的持枪法诱发的枪杀案每年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民主走向极端产生的反作用力。西方人倡导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是否是人类最理想的终极形态或唯一合理形态,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置疑,而中国模式的合理性,是否有可持续性,是否可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复制,也越来越成为东西方学者的话题焦点。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哪里?
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受到精英层的重视,有深刻的时代原因。上述例证提请国人思考,盲信西方文化,照搬西方制度,可能并非是未来超级大国的必然选择。当代国际大环境,渐趋美中两极。两国国情不同,文化传承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制度不同。而中国四十年韬光养晦快速崛起的历史,也证实了中华文化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一个基本事实:三千多年来(西周始),中华文化从来没有沦为落后文化,中华民族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直至今天,中华文化的先进性随着当代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得到世人的尊重,联合国大厅里悬挂的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明证。
如果说邓小平的论断“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两大主题”,直至今日仍然是时代定律,那么相较西方的霸权文化,儒家倡导的“仁”、“和”、“谦”等理念,毫无疑问比西方文化更有优势,其在减缓国家间冲突、促进种族和谐方面明显更道德,也更实用,儒家思想延伸出来的处理国家外交的方法,越来越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化解矛盾的原则。再说道家,就中国自身而言,道家提出的“无为无不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理论,也无疑是我们这几十年来在大国竞争时采取的韬光之术。
捆着肚子搞革命,终久不长远。长远的是变。《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古训,正是四十年改革在理论层面的有力注脚;《易经》阐述的阴阳变化、祸福相依的道理,也帮助决策层可以从容地进行放眼四海、不计一时得失地长远规划,对保持国家战略定力大有益处。可以说,国学最核心的理念不仅帮助国人树立了文化自信,也为国家的稳定发展、长治久安提供了源头清澈的战略动力。
试问,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化,可以像中华文化一样,同时提供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双重动能?!
清末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提出的“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国策,直到今天仍具现实意义。国学传统文化“道术法”并存,其在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也已经得到了时代验证。西方的思想观点可以作为借鉴,但要完全替代国学发挥的作用,不切实际,也绝无可能。
3.圣人是最大的背锅者
接下来我们要回答的是,国学复兴会不会重新束缚国人的思维?会不会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甚至迟滞国家的发展?
答案是否定的。近现代有不少学人皆言,儒道文化几千年来束缚了国人的思想,将人变成了顺民。果真如此吗?对此观点,我也基本持否定态度。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儒道两家的学说,有其局限性,有少数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有些又不具备可操作性,但负责任地讲,让人变成顺民,绝非孔孟初衷,绝非老庄本意。回到源头,让我们看看儒道创始者的著作: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孔子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还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其所弘扬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辉,哪一条是要将国人变成顺民呢?
对秩序的强调,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一直为人诟病。但一个没有秩序的国家,一个没有秩序的世界,是可怕的。重要的不是秩序本身,而是我们要如何与时俱进,构建一个合理的秩序,一个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人格尊严、在法律允可范畴内的个人自由得以最大保障的秩序。世界上自称民主、自由的国家有九十多个,但真正有秩序的发达国家,只有不到三十个。对于中国而言,在建构合理的社会秩序与自由、民主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尤为迫切。中国国本稳定,得益于国民渴望秩序、渴望发展的心理,这些都是儒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此,我们不能粗暴地加以否定。
圣哲之学并没有要束缚我们的思想、身体,但统治者却不会如是想,他们要的是听话的顺民,想要顺民,就必须先愚民,天平两端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后世的犬儒学人则投上所好,抓住国学经典里某字某句加以放大,从而让优秀的思想传承产生了变异,而不知道底细的民众又反过来全盘否定圣人之学。这样的文化游戏在历史上反复上演,而圣人却成了最大的背锅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