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招安之思路问题(水浒众生相)
关于招安的问题,我准备分为两个部分来说,今天先说说这个招安的思路,明天谈谈招安的具体操作问题。
梁山一百单八将聚义之后,梁山的扩军就到此结束了,紧接着就是梁山往何处去,也就是路线的问题。招安应该说是其中的一种发展思路,那么聚义之后的梁山究竟有几种发展思路,各种发展思路的结局大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一一看看。
第一种思路,梁山积极进取,出兵推倒大宋朝,改朝换代。这种可能性存不存在?要是就看《水浒传》当中对梁山发展时期的描写,梁山那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这种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虽然说梁山上领导层除了没有实权的卢俊义之外,出身都很低。但是出身低微的通过造反一跃而坐龙庭的不是没有。刘邦原来是个乡长,科级干部;宋江是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也是科级;而朱元璋就是个要饭的,所以出身不是问题。而且梁山上还真是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基本上可以支撑起一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但是请注意,历朝历代,底层起义造反的人,成功的只是少数,大部分最后还是灰飞烟灭了,所以梁山成功的概率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当时的情况其实并不具备造反成功的条件,像刘邦、朱元璋这样造反成功的,他们都有先决条件,就是当时一是民不聊生,老百姓没饭吃,活不下去了,所以有造反的基础,有人跟着你干;再一个天下大乱,他们是趁乱起事,朝廷不是对付你这一家,有好多造反的人分散政府军的火力。
但是宋朝并没有这样的条件,首先,宋朝是中国有皇上的年头里老百姓日子过的最富裕的一个朝代,大家不但有饭吃,而且生活质量还挺高。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提到,当时是“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就是说当时当大头兵的都追求上流社会的着装,种地的农民都穿丝绸绣制的鞋。司马光认为这么做实在是太奢侈了,但是他奢侈也得有条件才行啊,他买得起啊,证明他生活条件好。这样的日子过着,他凭什么跟着你造反去?也正是因为这样,整个宋朝也没有全国规模的内乱爆发,所有的造反都是波及一隅之地,很快平息。就算是《水浒传》里说的所谓的“四大寇”,一共也没多大动静。在这样的条件下,梁山如果乱说乱动,朝廷集全国之力打你,你可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很轻松你就灰飞烟灭了。
还有一个问题,梁山这一百单八将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惦记着改朝换代,宋江对好多朝廷军官劝降的时候都许给对方将来会想方设法实现招安。你改成要推倒大宋朝,还别说那些个前军官,就算是阮氏三雄这样的赤贫阶层还“贪官污吏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呢。所以他们改朝换代的思想基础也不怎么具备,真想要像李逵说的“杀到东京,夺了鸟位。”估计一多半的人要三心二意,成功的可能性还要再打折扣。这个已经不是九死一生了,基本上变成准死没活了,所以宋江还有其他决策层稍微明白一点都不可能选这条路。
第二种思路,就是一直待在梁山上,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也是一个选择,似乎比受招安,然后被发到战场上卖命要强一些。但是这里面还是那个老问题,好多人是因为你说过要寻求招安才在梁山上待着的,你这儿招安迟迟没有动静,难免就会有人等得不耐烦了,矛盾就来了。再一个,鼎盛时期的梁山上十万人都不止,他们又没有任何的生产的单位,所有的消费来源都得靠出去砸窑,一次两次朝廷可以装看不见,你没完没了地做活,今天抢这个州,明天劫那个府,朝廷还能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关键是你把这些州城府县的钱粮都抢走了,朝廷的收入都受影响,他肯定要打你。
虽然说梁山前面打赢了无数次反围剿战斗,但是朝廷可以输一百次,还能接着再来,你梁山输一次就彻底完蛋了,你就那么一个小山头,只要打败,山头被占,你就完了。而且如果朝廷真的下大决心,出死力气,梁山没有任何赢的可能性。比如这样,不主动进攻,派重兵把守住梁山通往外面的几条咽喉要道,只守不攻,然后把包围圈里的老百姓都迁到圈外,坚壁清野,断了你的补给来源,只要有耐心,不用打,时间一长,山上没吃没喝,自己就乱了。这个时候要是指挥官再阴毒一点,还可以往山上发宣传材料,说只要你杀一个土匪,提着脑袋过来,你就免罪;要是杀一个头领级的人物,你就能当官,行了,你就等着山上爆发大的火并吧。就算都没有那个心,互相猜忌就能让山上大乱。
再退一步说,梁山没有死于朝廷的围剿,这帮土匪一直快乐地生活在山上。但是,岁月更替,这些土匪会逐步衰老,这里面有妻室的就是那么几个,大部分人没有后代,就是有后代,他们也不会希望后代接着还当土匪,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这帮土匪一辈子顶着贼的名字,自然消亡,销声匿迹,这结果好吗?
最后一种可能就是接受招安,把自己洗白,重新过正常人的生活。我觉得这应该是梁山上大部分人的想法,除了武松等少数几个心灰意冷的个人,基本上都会接受这样的出路。其实武松鲁智深也不过就是心理上有一些抵触,招安的结果也不算不好。
所以,接受招安应该是对这帮土匪来说最好的结局了,从思路上来说,选择招安没有什么问题,明天咱们聊聊招安的具体操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