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全然接纳自己吗?
文丨和光同尘 · 主播丨啄二少
平常,当我们遭遇挫折或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往往自我责难或自我苛责。
这些消极的话语通常是自动化的反应,随着挫折的来临自然跟随,无须努力就可以把自己打倒,情绪也随之如破洞的船一样加速下沉。
因此,我们一般很难意识到,这些自我责难的话其实就是受到挫折后一系列情绪困扰的动力。这样,事情发展到最后,维持你恶劣情绪的可能不再是挫折事件或结果本身,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怀疑和不接纳。
想一想,我们如同敌人般对待自己,需要多么强大的自我才可能经得住长期的攻击?又怎可能让长期经受这些攻击和压力的自我去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帮助我们实现梦想呢?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让我们回到成长的长河中寻找一下这种「苛责」的声音可能来自哪里?
婴儿从一出生就处在与周围人的交互作用中,并从成人的眼中来解释世界,获得熟悉的应对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如果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批评、怀疑、限制,孩子从父母的眼中感受到自己是不被接纳的、不被爱的、被排斥的,他就容易形成自卑、多疑的心理,因为缺少安全感,所以在行为上表现为偏好确定性、害怕失败、容易依赖他人、喜欢抱怨和敏感等,个人潜能很难有机会得到开发。
虽然我们不喜欢父母的这些方式,但还是无意识地习得了这种对待自己的方式,并将其作为一种心智模式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慢慢地代替父母来管理我们的生活。
于是,当我们做得不完美时,自我苛责的声音会把我们击倒,陷在恶劣的情绪里无法自拔,越想越觉得自己不行,越来越没有办法接受自己。
不能接受自己是所有心理问题的共性。
年幼时,父母不肯定我们是认为我们还没达到他们的要求。长大后,我们不能自我肯定和接纳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要求,而理想通常会高于现实,于是我们就可能陷入无休止的沮丧中,自卑感随处可以获得,自信却无处可寻。没有自信,做事情就像手脚被捆绑的囚徒,又怎么可能全情投入生活,去为自己的梦想打拼呢?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我们都会有不足,有失望,有难题,它们是人生的一部分。既然知道有些事情不可改变,那就顺其自然发展,坦然接受为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回忆一下你身边那些散发着自信魅力的朋友,她可能没有出众的容貌,却可以自信地接受来自异性投来的目光;他可能没有出色的口才,却可以站在公众场合自信地发言;他可能来自偏远的贫困农村,却可以自豪地谈论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的趣事……
于是,我们困惑,他们并不拥有令人羡慕的家庭背景和出众的才能,但为什么生活得那么轻松和自信呢?答案很简单,自卑的人接纳自己是有条件的,而自信的人接纳自己则是无条件的。
真正的自信与一个人拥有的东西没有直接关系。一个月收入一千元的人完全有可能比月收入一万元的人生活得更自信,关键是各自对自我接纳的程度不同。
所以,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总能在既有的条件下享受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总是告诉自己,倘若我拥有了什么,就一定会更自信,那么,你真的需要停下来回顾一下成长的足迹,你是否有过曾经的渴望,而当你真正拥有时,你的整个生活是否真的发生了如期的变化。
我们总是寄希望于通过外界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内心,结果却总是令人失望。不妨放下这种执著,从现在开始尝试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从内心开始改变,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活出「真我」的终极出路。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资格失败,许多情况下,失败让我们真正获得成长。
启迪多元思维
幼年时父母与我们的关系,是成人后我们与自己关系的雏形。而我们要接纳自我,关键是在觉知的基础上重建与自己的关系。幼年时,我们弱小,认知能力有限,也没有力量。但如今,我们已长大成人,有能力去重建与自己的关系。
做自己的父母
建立接纳自己的关系
1
这种情况的具体方法是自问:「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希望父母与我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那么我现在就尝试与自己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毫无疑问,如果让我们选择,我们希望父母对我们是一种接纳的关系,即不管我们做了什么,父母永远都不会放弃我们,那么我们也就很难放弃自己。现在,我们可以尝试与自己建立一种新型的接纳关系。相信我们对自己的感觉会更好,接下来才更可能去做一些有助于改善情绪和提升自己的事情。
只要坚持下去,与自己的关系就打破了以前的那种模式,从而进入一种新型的良性循环过程:接受任何情境下独一无二的自己,爱自己,鼓励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
做自己的「朋友」
建立自我支持的声音
2
这种情况的具体方法是,当你自我责难时,假想朋友若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你会如何安慰对方。我们通常会理解对方糟糕的情绪,引导他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思考解决的办法等。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接纳法。做自己的朋友,就是减少打倒自己的话语,增加支持自己的话语。
做自己的「自己」
尊重差异,尊重自己
3
做自己的自己,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真正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一定懂得尊重别人,即尊重差异。而尊重差异则是真正的平等精神,平等绝不意味着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而恰恰是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因此,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根本就不矛盾。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之间不知如何抉择,要么选择只尊重别人的观点,否定自己;要么选择只尊重自己的观点,否定他人。
事实上,这两种选择均没有真正体现尊重,其背后隐含着一个错误的前提,即不管任何事情,总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当观点不一致时,要么你错,要么我错。
实际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大是大非的绝对之事少之又少,最多的情况是对同一件事或同一问题的看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本质上,所有的是非之争都是盲人摸象,大家都对也都错,无对无错。然而,在指导自己日常心理和行为时,很多困扰则是因为潜意识中拒绝接受这一事实,而一厢情愿地、固执地要求这个世界按自己的方式运转,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因为如果你有要求别人的权利,别人亦有这个权利。
因此,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懂得尊重自己时,他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他才能真正地懂得尊重他人。
接纳自己,找到自我,重建自信。不一定要在重大的事情上寻找,而主要是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
正心正举
我们要平衡「理想中完美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修行中总是怀有「完美」的理想,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好。这种完美主义的理想,导致我们无法接纳自己。但是,真正的慈悲心必须具备一种根本的接纳,一种无条件的爱,不论是对自己或对别人。
就好像有光明必有阴影,我们人性中必然存在某些弱点,但我们却刻意回避自己的弱点,追求某种「圆满」的人格理想。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石头压草」,其实,这些弱点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我们人为地压抑。即便如此,在特定时机下,它们仍会「春风吹又生」,时时呼之欲出,给我们的修行带来苦恼与困惑。
拨迷见智
所以,我们要全然地接纳自己,甚至直面一个内心非常脆弱的自己,这是通往真正自信的必经之路。
开启自在之门
《庄子》里的支离疏,头缩到肚脐下面,双肩高过头颅,发髻朝着天,五脏都挤在背上,双腿紧靠着肋旁。这样一个在任何时代都很另类的人物,却完全不把自己的形貌放在心上,他超越了世间相对的价值和规范,全然的接纳自己,自在逍遥的活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