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 商周动物形玉佩饰略考
在中国玉文化中,动物形佩饰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题材,龙、凤、虎、鹰、蚕等吉祥动物在古人心中是吉兆、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祥瑞等神奇功能。商周动物形玉佩饰,以其精巧的剪裁、奇妙的构思、简洁明快的工艺令人慨叹。在题材上,凡飞禽走兽,鱼虫百怪,神人物象,无所不有。
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十二生肖之一,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字里行间透露出龙的神秘。由于龙在人们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成为玉器上的主要创作题材。
商代玉龙玦
高3.2厘米,厚0.6厘米。玉质青色,半透明,龙首尾相连,以双钩阴线雕饰纹饰,两面纹饰略有不同。玉龙玦顶部后方钻一小孔,可供配系。这件玉龙玦玉质温润,造型独特,形象逼真,工艺精湛。
西周玉夔龙
长8.9厘米,厚0.3厘米。玉质青白,玉体扁而弯曲,两侧脊牙突出,一侧脊牙尖部向上,另一侧脊牙尖部向下,做游动状。两面以双钩雕出两尾交接的夔龙纹,两端的凸脊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通体温润光泽,线条流畅,做工精细。是西周早期玉器中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珍品。
西周夔龙纹玉璜
长13厘米,宽2.1厘米,厚0.5厘米。青绿色,略呈鸡骨白,两面纹饰相同,由双钩单阴线琢成,龙纹“臣”字目,张口独角,飘、首在两端,尾交于中,端侧有对称脊牙。所雕龙形为阴线,圆眼发,菱形眼眶,眶角有弯钩纹,张口,上唇翘卷,下唇平垂,身饰云纹、重环纹。刀法挺劲刚直,线条粗放有力,均具有西周早期玉雕龙纹的特征,是难得的玉雕标本。
东周龙形饰
长9.5厘米,宽2.1厘米。白水晶,局部沁有黄褐色斑痕,龙首顶部有突脊,身体呈“S”形,头部两侧用阴线琢出圆眼,身体中部对钻一圆孔,用以佩系。质地纯净温润,造型飘逸,制作精美,通体皆灵,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勃勃的生机,观后使人赏心悦目,似曾相识。
我国的鸟文化历史悠久,而且在出土的玉器中玉鸟占的比重也很大,大多是以宗教信仰的形式来表现,再现了远古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印证了古代鸟图腾信仰,及“鸟神文化”的特质。
西周玉鸟种类颇多,如展翅飞翔的鹰、曲颈栖息的鹤、长尾下垂的凤、短尾矫捷的燕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随着自然界的变化,尽力夸张其不同姿态。说明玉雕表现的不仅是现实动物世界,更注重想象中的动物世界。
商代玉雁
高8厘米,厚0.3厘米。玉质青色,通体素面,雁做卧状,尾羽下垂,颈前伸,尖啄,颈根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之用。这件玉雁造型独特,形象生动逼真而传神,工艺精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西周玉鸟
长4.2厘米,高3.7厘米,厚0.4厘米。黄褐色,半透明,沁蚀严重,有白色沁痕。体扁状,两面纹饰相同,以极为简练的斜刀和浅浮雕手法琢眼、羽、尾、足、爪,喙前平齐,圆目,翅膀斜向上收拢于体侧,有一前爪,分尾较长弯向下方,有刃且缺口小,胸部对钻一钻孔,可系佩。胸部朝前挺出,尾羽款摆于后方,足爪收于腹下,基本形态与真实的鸟儿相近。
西周玉鸟
长4.7厘米,高2.3厘米,厚0.5厘米。玉质为青玉,有白褐色沁痕。双面雕,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单阴线刻画出目、口、翅、足、爪、尾,圆目、尖原上扬,翅膀斜向上收拢于体侧,有一前爪,分尾较长弯向下方,有刃且缺口小,脯部钻有一圆孔,可佩系。其造型古朴简约,线条流畅自然,雕工简练传神。
西周玉鹰
高5.4厘米,宽7.6厘米,厚0.4厘米。玉质为青色,因轻度沁蚀,略呈鸡骨白色。玉鹰体扁平,做停立状。长颈前伸,圆目,钩喙,曲背垂翅,羽尾下收。两面纹饰相同,皆以阴线刻出。曲背及颌处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佩戴。这件玉鹰造型奇特,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力,在国内发现的众多玉鹰作品中实属罕见。
虎号称百兽之君,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开始被人神化。仰韶文化墓地内发现了用蚌堆砌的龙、虎造型,说明虎和龙一样成为人们崇拜的神兽。东汉王充《论衡·书解篇》云“龙鳞有文,于蛇有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虎猛,毛蚧蝓;龟知,背负文”, 龙为四灵之长,凤为百鸟之冠,虎为兽中之王,龟为甲虫之首。龙、凤、虎、龟各因其特性而成为动物界的能者,虎因为其威猛而成为大虫之神。
商代玉虎
长6.95厘米,高2.8厘米,厚1.1厘米。绿色,头、爪、臀、尾部为褐黄色,微沁,微透明,通体光滑,虎体略消瘦,头向正前方,后肢踞伏、前肢直立,阴线刻画出头、口、目、斑纹,椭圆目、阔口、立耳,尾巴斜向下、末端上卷,口内及前爪各对钻一圆孔。琢玉匠师抓住老虎的自然特征,使老虎屈身弯曲呈现动感,巧妙地琢出老虎在缓行中的神态,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独到的观察力。
西周玉虎
长4.5厘米,高2.3厘米。绿色,头、爪、腹、臀、尾部有沁斑,呈鸡骨白,微透明,通体光滑。虎做匍匐状,头向正前方,后肢踞伏、前肢俯卧,阴线刻画出头、口、目、斑纹,椭圆目、阔口、立耳,尾巴斜向下、末端上卷稍残,四肢粗壮,尾硕大,几乎与身等宽。造型生动、形象,皮壳浑厚自然,古韵十足。
西周玉虎
通长6.2厘米,高3.5厘米。玉质大小、形制相同,黄白色,通体有褐色斑点,扁平体,卧姿,卷尾,头尾各有一穿孔。造型古朴,小巧灵动,寥寥数刀就展现出玉虎形体,工艺精湛,形象甚是生动。
春秋玉虎
长7.2厘米,高3.8厘米。玉质绿色,沁蚀严重,玉虎做回首状,尾巴卷起上扬,通体饰隐起卷云纹,雕琢古朴,造型夸张抽象,背上一圆孔,可供佩系。线条繁缛流畅,刀法犀利,形制规整,纹饰布局整齐,琢磨较为精致。
玉鱼是玉器中比较常见的形象之一,在古代是很重要的玉佩饰,古代玉鱼的制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佩鱼之风始于商代,墓葬中出土的大多是棺饰玉。出土的玉鱼或悠悠摆尾,或团身跳跃,形式多样,造型简洁而生动,是琢制者在掌握了各种鱼的形态特征后,加以提炼概括,用简单的线条创造出来的艺术品。玉鱼的存在,早期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自然状况和对动物界的崇拜,晚期则象征了物质的富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西周玉鱼佩
通长5.9厘米,宽1.3厘米。青玉,表面呈鸡骨白,半透明,通体磨光。体较宽大,呈长条扁状体,尾分叉且下弯,口微张,嘴部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该鱼似悠悠摆尾,更显活泼生动。
西周鱼形玉璜
通长8.7厘米,宽2.3厘米,厚0.3厘米。黄玉质,沁有白褐色瑕斑,通体磨光。曲体弓背,尾分叉且下弯,嘴部钻一圆孔。眼、鳃、鳍等部位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纹饰。玉质温润细腻,造型奇特,线条奔放,具有强烈的线条美、韵律美,给人以潇洒、飘逸的美感。
西周鱼形玉璜
通长8.9厘米,宽1.2厘米,厚0.5厘米。青玉质,表面沁有黄白色瑕斑,通体磨光。曲体弓背,尾分叉且下弯,颚下伸有一肢。两端各钻一圆孔。两面均用匀称的细阴线琢出圆眼、鳃、鳍等部位,使轮廓和细部有机融为一体,风格写实,雕琢技法娴熟。
西周鸟鱼合雕玉佩
通长10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青玉,沁有黄褐色瑕斑,半透明,通体磨光,曲体弓背。玉鸟圆眼,尖嘴,短尾。鸟体的腹部两面均用阴线琢出如同鱼体上的背鳍和腹鳍纹饰,前胸下钻一圆孔。鸟可飞天,鱼可入渊,自古人们对动物的这些本领、力量就有所崇拜,这件器物就是先民图腾崇拜的实证。
古人以养蚕缫丝为基本农业,玉蚕对农业兴盛与祭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家财国盛、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象征。每件大体神韵一致,刀工和技法娴熟,处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西周圆雕玉蚕
长4.2厘米。青玉,沁有黄褐色斑痕,采用圆雕技法,巨目圆嘴,头端平齐,大耳,口中钻一圆孔,以便穿系之用。通体雕琢成节褶状,颈部的节褶雕琢得较短窄,腹部的节褶雕琢得较为宽阔,充分表现出了蚕的伸缩力量,契合动物的自然形态,越到尾部,体积越小。此玉蚕写实性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具有西周玉蚕雕刻特色。
西周圆雕玉蚕
通长4.5厘米,通宽1.2厘米。青白玉,局部沁有朱砂。圆雕玉蚕,玉质晶莹剔透,采用圆雕技法,巨目圆嘴,头端平齐,大耳,蚕首有一双面对钻的小孔,可供佩系。通体雕琢成节褶状,颈部的节褶雕琢得较短窄,腹部的节褶雕琢得较宽阔,充分表现出了蚕的伸缩力量,尾部呈榫头状。纵观此蚕,简刀憨态,小巧灵动,寥寥数刀就展现出玉蚕形体,尽显神韵,其可单独佩戴,但更多用于组佩。
长3.2厘米,宽2.1厘米。青玉质,全身沁有黄褐色斑痕,平面呈长方形,宽头,宽尾,头身之间以一道凸棱分界,圆形凸目,头端雕出尖吻,单阴线刻画出长方形双翅收拢于后,腹部头端纵向掏挖出圆形穿孔,尾端横向掏挖出圆形穿孔。造型形象古朴,纹饰简练传神。
商周玉器将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视觉立体感,开创了浅阴刻及剪影式裁割相结合的玉雕艺术领域,玉匠们用正面或侧面剪影的方法,按照表现对象的外轮廓线,先在玉片上裁出外形,然后用阴线或一面坡线简要勾勒出身体各部位的线条,于是动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动物形象一般极为简洁、明快,不追求形体的细部刻画,而强调其具有代表性的某部位或器官的形象美,使动物的形体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灵动可爱。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 系玉器鉴定专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