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战:淮南三叛(终篇)有时候,历史要比剧本敢想敢干的多
诸葛家族比较神奇,司马家族事业腾飞的关键时刻,都在扮演着点炮的角色。
当年丞相在给司马懿带来无限羞辱的同时,也让司马懿在关中干了七年多总督。
司马懿一点没糟蹋的利用这七年时间将关中打造成了自己的铁票仓,还利用丞相的万丈光芒树立起了只有他司马懿能撑住危局的璀璨人设。
诸葛家的第二杆旗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这位爷虽然把司马师吓唬够呛还首战告捷,却最终在三国最大规模会战中败下阵来,为司马师稳定接班局势投了最大的功业票。
现在到丞相的族弟诸葛诞这了,他成为了这第三个点炮手。
诸葛诞从心底很可能早就想反,但造反他想造最大的!
淮南二叛时,毋丘俭与文钦在寿春起兵,派使者联络豫州刺史的诸葛诞,结果因为恶心文钦,诸葛诞不仅斩杀他们的使者,后来还在平叛过程中第一个冲进了寿春城。
诸葛诞表态后,做为最后一个在淮南有着多年经验的老人,重伤的司马师迅速封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令他防范东吴的趁火打劫。
诸葛诞调防寿春后不久,江东的打劫团伙就来了,孙峻、吕据、留赞等看到寿春已经有了防备于是撤退,反而被诸葛诞一通追击并干掉了将军留赞。
这次的政治站队,使得诸葛诞成为了司马家的好同志,诸葛诞因此获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迁征东大将军。
不过诸葛诞的此次叛变,颇有点三国杀里,间谍杀反贼向主公邀功的感觉。
从他后面的动作来看,他早就有企图和预谋。
三国杀这技能设定真走心啊
他成为东南一把后,在当地开始收买人心,蓄养了数千死士。(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一年后,诸葛诞又以东吴有意进攻为由,向朝廷要求增兵十万并沿淮河筑城抵御。(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
这和当年王凌的借口是一样的。
贾充之所以建议司马昭要去巡查四征将军,实际上是因为组织淮南专案组太明显了,那仨其实都是幌子,主要查的就是征东大将军诸葛诞。
贾充作为特派员专门去的淮南,考察回来之后对司马昭说:赶紧把诸葛诞调回来,此人在淮南有大威名,已经是民望所归,现在调回来就算他狗急跳墙但仍然属于可控范围,要是再晚就该出大祸了!(充还启文王:'诞再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今徵,必不来,祸小事浅;不徵,事迟祸大)
257年五月,司马昭做好了全部准备,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入朝任职。
诸葛诞马上叛变,杀治所同在寿春的扬州刺史乐綝,调集15万淮南将士和近一年的粮饷据守寿春,派吴纲领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请求援兵。(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
六月,由于家里没有放心的了,司马昭带着曹髦和太后一块御驾亲征了。
七月,调青、徐、荆、豫及关中游军,令皆会于淮北;司马昭驻军丘头,共26万大军空国扑来。
此时吴国主政的已经是孙綝了,孙綝派出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等人领兵三万人,与上一叛投降过来的文钦一起去救援诸葛诞。
东吴救援赶到,魏军先锋阻击不利,将军李广临敌不进,泰山太守常时称疾不出,这二位被司马昭斩首巡视全军。
见血后的魏军开始醒盹,镇南将军王基开始督诸军围寿春,救援的文钦,全怿看到魏军来真的了,于是在魏军尚未合围完成前从城东北,因山乘险突入寿春城帮助诸葛诞固守。
吴国援军进入寿春,王基统诸军的四面合围彻底成型,魏军在寿春城外搞了两层包围工事,开始日复一日的加固施工,将寿春城围若铁桶一般。(表里再重,堑垒甚峻)
在王基围寿春的同时,司马昭派心腹奋武将军监青州诸军事的石苞统领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的精兵作为游军自由人,阻击吴军增援。(简锐卒为游军,备外寇)
文钦等率兵数次突围,杀不出来。
吴将朱异再率兵万余人来救诸葛诞,留辎重于都陆,轻兵渡黎浆水后遇到了石苞的阻击军。
试探的碰了碰,发现根本打不动。
你这边取消决斗,那边新上任的泰山太守胡烈则以奇兵袭击都陆,焚其粮草,石苞、州泰再攻朱异,大破之。
孙綝让朱异再次出战,朱异以粮乏兵疲为由,拒不出战。
一败再败的吴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孙綝最终杀了朱异领兵回到建业,摆出一种姿态:诸葛诞你要加油啊!那个不努力救援的被我杀了!我回去叫人去啦!你等我哈。
这招被司马昭看穿了,内部讨论会上就达成了共识,朱异救不到寿春不是他的罪过,被杀不过是为了坚诸葛诞之心,咱们整好顺势而为,温水煮青蛙的把寿春城的粮食耗尽,不能让诸葛诞现在兵强马壮的跟咱拼命!
司马昭开始放出自己缺粮的消息,并不断派间谍向寿春城内散播吴国救兵降至的消息。
诸葛诞因此并不注意节省粮食,总是开篝火晚会激励士气,但是过了很久发现吴国救兵也不到,而且城外的军队并没有出现虚弱的迹象,诸葛诞开始慌了。
其实司马昭怎么可能比他先缺粮!
自许昌到寿春的军屯已经被他老爷子建设的连成了一片,整个中原乃至黄河以北的物资可以通过汝水、颍水、涡水、睢水、泗水源源不断的走淮河汇聚到寿春,如果没有江东的支援输血,你怎么可能耗得过他!
人家只要卡死了南下来支援的肥水交通线,你跟人家拼消耗就是个死的早晚的问题。
其实诸葛诞是有战略预案的,最开始他之所以拥有十几万人的超大规模却选择在寿春城中固守待援,直接放弃了城外驻防,是因为寿春每到雨季必定淮水泛滥,大水直接淹到寿春城下。(初,寿春每岁雨潦,淮水溢,常淹城邑)
司马昭围城的时候整好是夏秋之交每年淮水最泛滥的时节,诸葛诞是诚心诱惑司马昭前来围城。(故文王之筑围也,诞笑之曰:'是固不攻而自败也)
所以说,司马昭的作战指挥水平其实相当一般,身边也确实缺乏淮南专家进行参谋,这个战略部署其实相当危险。
搞不好是要当于禁的!
不过有时候天意真的好神奇,也许是曹氏真的国祚将尽,也许是诸葛诞前面淮南两叛的表现实在不让老天爷待见,结果谁也没想到,自打司马昭来了,就再也没下过一滴雨。(及大军之攻,亢旱逾年)
困守半年后来到冬季,不会再有水攻助力了,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焦彝(将军蒋班、焦彝,皆诞爪牙计事者也)建言:别等了,水不回来了,东吴也以发兵为名坐观成败不会再来了,现在趁着众心尚固,士卒思用,并力决死,攻其一面,虽然不能大胜,但咱们是能够保全我们的有生力量的!
文钦说:诞公你现在举十馀万之众内附,我文钦与全端等全陪着你在死地驻防,这帮人的父子兄弟全都在江东,就算孙綝放弃我们,那帮人的亲戚能干吗?(就孙綝不欲,主上及其亲戚岂肯听乎?)
现在北面军民并疲,已经守我们半年多了,已到强弩之末,咱们应该再等等!
诸葛诞认可了继续固守的想法。
蒋班、焦彝仍然在不停的劝谏,文钦开始管不住自己的脾气大怒,诸葛诞也被烦的想杀了蒋班做死战到底的坚守表态,二将一看情况不对,十一月,出城投降司马昭。(班、彝固劝之,钦怒,而诞欲杀班。二人惧,且知诞之必败也,十一月,乃相携而降)
恰巧在这个时候,吴援军中的全怿家属在江东犯事了,全端的侄子全祎、全仪带着全怿他妈及全家逃奔魏国来了。
钟会令全祎、全仪手书劝降全怿,不久城中的全怿率数千人出城投降。(大将军乃使反间,以奇变说全怿等,怿等率众数千人开门来出。城中震惧,不知所为)
寿春城中士气开始向下,这只被煮的青蛙跳出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258年正月,又坚持了一个季度后,城中的粮食储备已经快见底了,诸葛诞死心了,知道吴国队真的不会再来了,开始大作攻击武器,昼夜五六日连续攻击南围,打算突围而出。(三年正月,诞、钦、咨等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而出)
结果诸葛诞的城中军在这几日的突围过程中被南围守军成功阻击,魏军的投石车和火箭将诸葛诞的攻围器械击毁,投石车和弓弩齐发,诸葛诞在连续数日的死伤惨重后受放弃了突围想法。
此番回城后,文钦劝诸葛诞将北方人的士兵全都放出城去减省粮食。
这帮人的家属都在北方,都在司马昭手中,本来也是被胁迫不会尽力,还不如全都散出去,增加司马昭的给养负担,光留我这些吴国援军跟这坚守就够了。(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
诸葛诞不听,这十几万北军是他的筹码,双方因为这个问题谈不拢开始想起了过去的那些不愉快的日子。
一旦互不信任的齿轮开始运转,双方的关系开始迅速恶化,最终诸葛诞先下手为强的杀了文钦。(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
文钦之子文鸯和文虎此时带兵在寿春小城内坚守,听说他爹让人杀了,准备带兵去找诸葛诞拼命,但吴军不为其所用,文鸯和文虎逃出城去,投奔了司马昭。
小弟们看到司马家天字第一号的仇人,爆睛惨案制造者的文鸯来了,纷纷要求迅速为司马师报仇。
但文鸯的这个时机选择的太好了,司马昭根本没有选择的必须大度,赦免了间接杀兄的文鸯,这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广告牌,随后司马昭令文鸯带着几百骑兵巡城高喊:文钦之子尚且不被杀,其余之人有什么可顾虑的?(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
在文鸯牌广告车的大喇叭投放下,寿春城内士气开始暴跌。
司马昭亲自来到包围圈,见城上持弓者不发箭,说:“可以攻城了。'(帝见城上持弓者不发,谓诸将曰:可攻矣!)
魏军攻城之时,士气和军粮跌到谷底的寿春城内已经无人出力了。(城内喜且扰,又日饥困,诞、咨等智力穷。大将军乃自临围,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内无敢动者)
诸葛诞看到大势已去,率领最后的死士们突小城而出,被司马昭的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首。
258年二月乙酉日,魏军攻克寿春城,诸葛诞被夷三族。
城破那天,大旱了近一年的淮南开始狂降暴雨,司马昭的围垒全部被浇垮了。(城既陷,是日大雨,围垒皆毁)
诸葛诞和文钦再挺几天,不就都冲出去了吗?
但谁能想得到雨季滴雨不下,二月份居然会狂降暴雨。
历史有的时候真的是比剧本还夸张。
至此,淮南第三叛,也是最大的一叛落幕。
诸葛家族为司马家族完成了最后一次点炮。
司马昭凭此巨大军功,加速了自己换房本的最后一步,五月份,'封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的加封就已经喷薄而出了。
司马昭照惯例推辞了第二次九锡之礼,最终增邑万户,食三县,诸子无爵者皆封列侯作为了补偿。
七月,司马昭为老干部们的子弟要待遇,大规模的讨好上层建筑。(奏录先世名臣元功大勋之子了,随才叙用)
转年六月,司马昭分荆州置二都督,王基镇新野,州泰镇襄阳;陈骞都督豫州;钟毓都督徐州;宋钧监青州诸军事,最重要的扬州交给了家族铁杆的石苞。
全国的所有军区,就此紧密的团结在了以司马昭为核心的大将军周围。
又转过一年,260年夏四月,天子再提晋公九锡之事,司马昭完成了第三次九锡的推辞。
没办法,就这剧本,王莽曹丕一路都这么来的。
不过不会再有第四次了,因为前戏已经够够的了。
谁都知道下一步是啥了。
司马昭之心,早就路人皆知了。
看上去,马上就要“晋、蜀、吴”三足鼎立了。
就在这重大历史关头,一步步按部就班的司马家再次迎来了巨大的变量,人家房本的名义所有人要跟你拼了。
此时的魏主曹髦,挺是个爷们。
当初废掉曹芳后,司马师的最初打算,是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
此时的曹据已经一把年纪了,为啥司马师要立一个成年人,而不是好摆弄的小孩子呢?
因为司马师打算从根上否定曹丕这一脉,另立新山头。
曹家所有的皇恩浩荡都是围绕曹丕、曹叡、曹芳这一系盖章签字的,整个官僚系统都是感恩曹丕这一系的曹家皇帝,领导的亲孙子和领导兄弟的孙子对于下属来讲完全两个分量。
曹家所有的诸侯王自曹丕继位后就全都被防的像贼一样,立这个曹据,他对所有人都没有恩典,也就谈不上像毌丘俭对曹叡那种豁出命去报答你的忠心耿耿。
一叛时,王凌的革命动机一直被怀疑也是因为他打算立的是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楚王曹彪,立这个曹彪并不能调动起潜在拥护曹家的更多资源,相反便于你自己革命成功后控制。
高平陵之变和淮南三叛讲完了,大家对政治博弈有了什么新认识了没?
这种最高级别的人类智慧,每道题的具体解法,都是无法拿公式生搬硬套的。
每遇到一件事,都有人际、利益、奖励、威慑、恐吓、荣耀、诚实、欺骗······软、硬、增、减等近乎于艺术范畴的解题方法和未来规划。
这两战浓度极高,而且说实在很值钱,有些内容类似于别人家的“不传之秘”,建议有时间多看几遍。
一直配合司马家的郭太后不同意,曹据的辈分比她还高,那样她这个太后就没有名义再干下去了,最终多方沟通后立了曹丕庶子东海王曹霖的在世庶长子曹髦。
继承曹霖东海王爵位的嫡子曹启被排除在外了,因为嫡子的政治资源和声望相对来讲威胁会更大一些。
结果司马师千算万算后,还是算漏了一招,还不如立那个嫡子呢!
曹家可能最后一位好汉子的儿郎,就这样被阴差阳错的挑选出来了!
还是那句话,历史要比剧本敢想敢干的多!
这位曹髦不仅是个爷们,正经是个大才。
文章、政论、绘画,那都是在中国历史中有号的。
著名高眼光的文化人钟会后来这么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虽说有夸的成分,但这两个人物的比喻实在是不得了,文同曹植,武类曹操。
这位才若陈思,武类太祖的曹髦,在司马氏谋国走到最后一步的时候,爆发出了曹家最后的余烈与光辉!
靠着极其可怜的资本,曹髦亲手引爆了司马家谋国道路上的最大危机,并用自己的生命将他司马家的国祚进行了诅咒与封印!
这也间接最终衍生出了史上最牛X的入川演出。
自袁绍导演公元189年八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弹指一挥间,七十载春秋寒暑来去匆匆
多少英杰雄烈上场,驰骋中纵横
谢幕回首,恍然如梦
风云散尽尘埃定,变了时空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三国时代
在我们长达50万字的篇幅后,要到终章了
三国时代的最后三位狠角色
该你们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