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上“蛤蜊光、酥油光、宝光”的解读
宋代汝窑“三足奁”上的“蛤蜊光”
真品“老瓷器”上的蛤蜊光、酥油光、宝光,也是鉴定“古瓷真赝”的方法之一。
它不是人造的,是老瓷器经过“上百、上千年”的时间,留下的“岁月”光泽。
雍正“珐琅彩”瓷器上的“蛤蜊光”
这几种“光”是由釉内的、气泡形式所影响,是“瓷釉”的化学成分;
经过各种物质的浸扰改变,所形成的一种柔和的“光”,“宋代前后”的老瓷器,很多都具有这种“光”。
宋代哥窑“三牺尊”上的“酥油光”
有的“老瓷器”的釉层肥厚,所加入的物质丰厚,经过漫长的岁月、所反射出的“光”往往呈“酥油”状态;
有玉质感,光线柔和,似涂上一层酥油,叫做“酥油光”。(宋官窑、哥窑多有)。
宋代官钧“鼓钉洗”上的“宝光”
“老瓷器”当时出窑时、也和现在烧制的瓷器一样有“刺眼”的光泽(俗称“贼光”);
但经“漫长岁月”的衍化,这层光柔和了,不再直射了,变成了亮丽的平光,俗称“宝光”。
“唐三彩”上的五彩“蛤蜊光”
有的“老瓷器”往住含铅量高、如“唐三彩”,千年岁月使“铅元素”析出釉层,形成一层“光膜”;
是“釉外光”,在光的折射下呈现多种色彩,这种光叫“蛤蜊光”。
“唐三彩”上的“铅光”现象
老陶瓷“唐三彩”上如果“蛤蜊光”过厚会形成一层水汪汪的“铅光”现象,是返铅现象。
“蛤蜊光”多在唐三彩和唐以后单色釉上出现,明代弘治的黄釉、清代的“珐琅彩”也多有出现。
“明代弘治”瓷器上的“蛤蜊光”
“蛤蜊光”现在也多有仿制,但与真品“蛤蜊光”的自然与游离不同。
“宝光、酥油光和蛤蜊光”均不同,它们是瓷器“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共同形成的。
宋代瓷器上的“酥油光”
具有这些“光”的瓷器,经人手“把玩、摩擦、盘玩”这几种“光”会更显清亮;
而“馆藏器”因长期放于库房或玻璃罩内,自身有一层气垢包裹,这几种光是不清晰、不明显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