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历史英雄,弘扬忠义精神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魂魄,是巩固基业、定国安邦、抵抗外侮、团结民众、护国佑民的时代先锋。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中华民族历来有崇拜英雄的优良传统。回望历史长河,从三皇五帝,到秦皇汉武,从姜尚管仲,到孙吴屈原,从韩信张良,到卫霍关公,李靖、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最厚实的坐标,最耀眼的明星,成为构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

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国殇》云:“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诗人以凛然亢直、真挚热烈的笔触,描绘了英雄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悲壮场景,抒发了作者对英雄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的缅怀之情。

以尊崇英雄,弘扬忠义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砥砺前行的重要法宝,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价值观传承,培养了中华民族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灵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传统文化格局,关公忠义神勇、志兴汉室的高尚志节,赢得了中华儿女共同的尊崇和敬仰,感染了历朝历代无数的忠臣义士,尽忠报国,舍身取义。关公由此成为了中华民族英雄的道德楷模,忠义精神的文化符号。

南宋大儒庐陵曾三异在《同语录》中认为:“《九歌·国殇》,非关云长之辈,不足当之。所谓'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也”。

自唐宋开始,关公就成为了激励忠臣名将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精神偶像。唐代诗人郎士元曾写诗赞美关公:“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南宋名将岳飞自小便以关公为英雄榜样自我激励。据岳飞之孙岳珂编辑的《金陀续编·百氏昭忠录》辑录孙逌《纪鄂王事》言:“(岳)飞常与人言:使飞得与诸将齿,不在偏校之外,而进退禀命于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公)、张(飞)辈功烈相仿佛耳!”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读史》一诗中写道:“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后二句的意思是,我如果能做到像关公张飞这样名传千古的骁勇名将,泰山也如同一根毫毛无足轻重了。由此可知关公在爱国诗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明清之时,关公被明清两朝尊奉为“国家保护神”,祀典也由“从祀”升级到“专祀”,“四孟及岁暮,遣官祭,国有大事则告。凡祭,先期题请遣官行礼。”神格也从宋时“义勇武安王”升格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明代著名的九个边防重镇: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无不建有关庙,作为守疆卫土,鼓舞军士奋勇抗敌的精神支柱。

明代著名将领胡宗宪曾练兵于杭州吴山寿春庵,关帝夜间托梦,贡献用兵方略,已而果然连破贼数阵,胡宗宪于是将位于七宝山麓的原宝莲院改为关庙。

戚继光所统率的戚家军、浙闽兵,有着崇拜关公的历史传统。戚继光、俞大猷围剿盘踞南澳岛的海盗吴平时,屡攻不下。戚继光用梦中关帝所授之计,果然大获全胜。戚继光部将,曾参加剿吴平战斗的南澳副总兵于嵩,为报答关帝托梦破贼之功,扩建了关帝庙,碑文说:“侯(关帝)生年未尝一履其地,乃显相王师,破此黠贼,……其血食兹土也,有由然矣。”

民国四年(1915年)三月二十五日大总统批令将关帝奉为军神。民国十二年(1923年)抗战军人合祀关公、岳飞二神时说:“关壮缪翊赞昭烈,岳武穆独炳精忠。英风亮节,同炳寰区,实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壮烈之精神。”“诚以忠武者,国基所以立,民气所以强。当此民国肇兴,要在尚武。”关公忠义精神团结了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万众一心,书写着人类大篇章。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