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冒黑汗,肾阳虚!一张方子,补阳气,止黑汗,令人拍案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说一个怪病。
这怪病,你可能从未见过,但是背后的道理,却发人深省。
这就是黑汗的现象。浑身上下冒出的汗,是黑色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5岁,姓张。
最近这一年多以来,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以后,上头有点点黑色,如霉斑一样。腋下部位最多,背部次之。
怎么回事?难道是衣服没洗干净?
再后来,他明白了,只要自己身上一出汗,衣服上“霉斑”就多。经过反复几次观察,他确定问题出在自己的汗水身上。
汗水,怎么成了黑色?他奔走于多家医院求治,医家均束手无策。
后来,此人决定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沉细,苔薄白,舌黯淡。细问得知,患者平时畏寒肢冷,脸色晄白,一年四季都腰膝酸软乏力。
当时,医家开了一张方子,嘱咐患者服用——
熟地、怀山药、山萸肉、茯苓、制附片各15克,丹皮、五味子、金樱子各10克,炙黄芪20克,肉桂6克。所有这些,水煎服,制附片要先煎。
结果,患者服用3剂以后,腰酸畏寒的现象大大减轻,同时身上的汗,不再是黑色的了,而是灰色的。接着,原方再用6剂,这时的汗变成了浅灰色,几乎已经看不出来异常了。
后来又经过半年的随访,患者的怪毛病未曾复发。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从辨证的角度看,文中患者显然属于肾阳不足。肾阳不足,一身失于温煦,所以他就四肢不温,畏寒怕冷,面色晄白。腰为肾之府。肾阳不固,腰部失养,所以腰膝酸软乏力。脉沉细、苔薄白、舌黯淡,为阳气匮乏、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的写照。这一切,都不难理解。
但问题是,患者为什么会冒黑汗呢?这和肾阳不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个人觉得,这只能用中医经典藏象理论来解释。中医认为,肾,其色为黑。黑色的食物,往往可以补肾。肾有了异常,也会将黑色,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很多肾病患者,到了一定程度时,脸色都是偏黑的。
我们流汗,是“阳加于阴”的结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和鼓动,汗水不可能形成和流出。阳气,又根于肾。肾阳为阳气之本。肾阳虚的人,其肾阳在参与汗水形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力量不够了,于是拿出了自己的“老本儿”,肾之本色就在这个过程中被体现出来,这就形成了“黑汗”。
我这么解释,你能看懂吗?当然,你也可能有不同意见,那欢迎你留言批评。
既然如此,要想解决问题,就得从补益肾阳论治。
怎么补这个肾阳呢?医案里当时用的是金匮肾气丸加减。我们再看一看:
熟地、怀山药、山萸肉、茯苓、制附片各15克,丹皮、五味子、金樱子各10克,炙黄芪20克,肉桂6克。
这里头的方义,不用我过多解释了吧?制附片和肉桂,大补肾阳。熟地、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阴中求阳。茯苓、丹皮泄浊。金樱子、五味子敛汗以治标。黄芪一味,既能固表、益气、止汗,还能通过补脾来益肾,以后天养先天。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可以说,这就是用补益肾阳之法,来治疗罕见汗症的案例。
也许你说,文老师,你说的这个现象,太少见了吧?现实生活中,谁的汗水会是黑色的?
确实,这是个例。文老师我也只是道听途说而已,我自己没有亲见过。
但是,这个特例,却生动地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汗水和阳气之间的关系。阳气虚弱的人,容易出现汗症。虽然黑汗现象少见,但是多汗、自汗,甚至盗汗的现象是多见的。因此,如果你生活中有上述现象,同时伴随四肢畏寒、腰膝酸软、精神体力衰疲、汗出发凉、舌淡嫩、有齿痕、脉沉细等现象,一定要及时看中医,确定自己是不是阳虚。如果是,务必用补益肾阳之法来应对。在我国居民的亚健康体质里头,阳虚,还是占了头一位的。
第二,就是中医经典理论的正确性。肾,五色为黑。这个说法,乍一听,我们很难理解。但是,用这个理论,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现象,甚至去治疗疾病。这就说明,古老的中医经典理论,绝不是泛泛而谈,绝不是故弄玄虚。它有很多具备现实意义的东西,等待我们重新认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