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测井的应用
最近看一些资料,涉及到大量的成像测井(FMS,FMI),看的也是晕头转向,一头雾水,遂查阅大量资料,好在众多前辈已经为大家总结了一系列成像测井井的模式和应用材料,今天,勘探风暴再锦上添花,总结了成像测井的常用应用。本文可以做为非专业成像测井解释人员的入门快餐,大家可以一尝味道,不足之处还请各位真正的专业人员批评指正。
静态加强:窗长为整个处理井段。在整个处理井段或目的层段作一次频率统计,按色标占相等频数的原则进行色标标定。这样,既能保持井段内电导率的整体变化特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电导率的微细变化。此方法适合用于地层电导率的宏观变化,易于进行地层对比。
动态加强:当测量地层电导率值变化范围很大时,为了使小的电导率反差能在图像中清楚地显示出来,要采用动态加强,即在一小段深度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滑动窗口(通常小于3英尺)做一次静态色标标定。更详细地突出了电导率的局部变化特征。
做为专业解释人员成像测井地质解释人员一般如下思路:
要无论是井壁扫描成像还是井周阵列成像都是某种物理量(如电阻率、波阻抗)沿井壁或井周的二维分布图象,因此都是间接地反映地层的非均质性。
正基于此,所有的成像测井都必须在地层时代、岩性序列、基本储层特征确定的前提下,以岩心取样为第一参照标准,
然后成像测井交互解释系统上,进行各种基础地质现象的解释和评价。
⑵ 形态分类:按照成象图表现的形态,成像测井模式有六种,即块状、条带状、线状、沟槽状、斑状及杂乱状。此方法既简单明了,涵盖范围广,又只有一定实用价值。
⑶ 地球物理意义分类:按照成像图的表现特征所隐含的地球物理信息进行分类,如高阻层(或高阻抗层)、低阻层(或低阻抗层)、不均一层等。此话既不直观,又过于简单。
⑷ 地质意义分类:按照成像图上表现特征是否包含地质信息进行分类,可将成像测井分为两类,即有地质意义模式和无地质意义模式。其中有地质意义模式又可分为:致密层、疏松层、互层、层面、冲刷面、不整合、层理、裂缝、断层、孔洞、砾石以及对称沟槽模式等类型;无地质意义模式又可分为:斜纹、木纹、不对称沟槽及白模式等类型。此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模式种类繁多,应用时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
2、综合分类方案
模式1:
三、成像测井资料的地质应用
发展到现在,成像测井在地质研究和工程上的应用已经很广泛。前人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总结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a.图像与岩心资料归位
b.岩性识别
c.利用成像资料进行地层倾角计算
c.成像测井资料在裂缝评价中应用
d.利用井壁成像测井识别溶洞
e.成像测井资料在现地应力方向研究中的应用
f.成像测井资料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g.成像测井资料在岩相分析中的应用
内容实在是太过复杂,涉及的专业又多,实在是要了亲命了,勘探风暴没有消化完。
做为直接应用者,今天只看岩性识别、识别裂缝和识别溶洞以及岩相分析应用,从岩石类型上涉及沉积岩、火山岩和碳酸盐岩。
1、岩性识别
(1)沉积岩:主要是识别砾岩、砂岩及泥岩,成像测井对砾岩的识别效果非常好。
1)流纹岩
流纹岩的图像颜色整体表现为杂色, 多具层理特征 , 即反映流动构造形态 。
流纹岩图像模式主要分为:
a)高角度流动构造形态。高电阻率 (浅色) 和低电阻率 (暗色)均表现为较细的条带状 , 形成了层理结构 , 这些层理呈高角度倾斜互层分布 , 流动构造特征明显 。
b)低角度流动构造形态 。高电阻率 (浅色) 和低电阻率(暗色) 形成的斜层理倾斜角度变低 , 流动构造特征清晰 , 有时可见沿流动构造面发育的气孔 (暗色斑点) 和杏仁构造 (亮黄色) , 分布不均匀。
c ) 水平流动构造形态。高电阻率(浅色) 和低电阻率 (暗色) 形成的条带状层理特征不明显 , 图像整体匀称 , 流动构造面较难识别。
d) 熔结构造形态。流动构造面中发育有拉长状的高电阻率亮条和低电阻率的暗斑 , 熔结特征明显 .
英安岩的 FMI 动态加强图像颜色较浅 , 构造形态主要表现为高电阻率的亮块 与中电阻率的黄色团块混杂 , 团块的形状不规则 , 边界不 明显 。
安山岩的 FMI动态加强图像整体表现为浅色和暗色斑块共存, 团块的形状不规则 , 边界不明显 。个别安山岩的图像清晰明亮 , 图像形态表现出均匀致密特征 , 伴有十分发育的节理缝 。
玄武岩的FMI动态加强图像整体表现为杂色 , 高电阻率的亮条、 亮块和低电阻率的暗条、暗块形态不规则 , 呈现熔结拉长状分布特征 。
动态加强图像整体表现为杂色 ,具有大面积高电阻率 (集块, 亮色)分布和小面积低电阻率(暗色)充填物散布的特征。
动态加强图像整体表现为杂色 , 角砾的电阻率高(亮色 ),充填物的电阻率低(暗色),呈现了亮斑 (角砾)和暗斑散布的特征。角砾大小 不均 , 且棱角明显 ,而沉积砾岩具有磨圆特征(见上节砾岩的识别)。
动态加强图像颜色整体表现为中、高电阻率(浅色) 致密的斑点 (或麻点) 状特 征,有细长的亮条(较大的凝灰颗粒)水平展布。在火山凝灰岩中常发育有裂隙。
目前,裂缝的分类方法很多,各种分类方法都有其针对性。
根据裂缝倾角的大小,可将裂缝分为:直劈缝、高角度缝、低角度缝、网状缝(不规则缝)。
根据裂缝的充填情况可分为:开口缝和充填缝。
按照裂缝的形成机制,可以分为:天然缝和诱导缝。
实际上,对储层产液有直接贡献的是直劈缝、高角度缝、低角度缝和网状缝(不规则缝)。
井下真假裂缝彼此混杂,天然和机械缝相互掺合,张开的有效缝与其它多种无效缝同时出现。经岩心裂缝刻度标定后,高分辨率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识别岩层张开有效裂缝的符合率很高。
有效裂缝与地层界面及低阻岩性条带有明显的区别。
凝灰岩、泥质条带:也是较规律的低阻异常,但是都具有一定厚度,又都平行于层界面;
裂缝识别的主要目的是划分出各种裂缝及其发育层段,识别各种类型的裂缝,进而确定出物性较好的储层段,结合其它测井资料、地质录井资料,综合判断油气水层。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有经验的解释人员而言,裂缝的识别是容易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裂缝识别需要岩心资料的标定,对我们普通地质人员来说,能看懂即可。
下图是总结的裂缝解释图版。
直劈缝图像与岩心照片标定的对比图。图像上见一条直劈缝,开度上大下小,与岩心可进行很好的对照,见下图。
高角度裂缝与岩心照片标定的对比图,下图。在图像上可见一条高角度斜交缝,裂缝张度大,砂质充填。与岩心有很好的对照性。
平行于井轴;
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
发育较短,呈小“八”字型;
终止于软地层界面;
轨迹垂直穿过层面;
无岩性错位;
具有低电阻特性,无充填现象;
不穿过井眼,形不成正弦曲线。
看几个火山岩井上裂缝实例
通常在钻遇溶洞带时,会出现钻时加快、钻具放空、井径扩径、侧向电阻率降低、中子孔隙度增大、岩石密度降低等特征。
ab溶洞成群成带或串珠状分布,cd反映溶洞呈孤立分布,部分被充填。
特征: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反映河流的流速快慢不匀;河水流向不定,主流线左、右往返摆动迁移(0度—180度);受急流冲刷作用,河床底部位置不断迁移;岩性:较粗(小砾、中、细砂岩),厚度经常变化。
岩性: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形成砂泥互层,颗粒较细,物性较差。图像模式:波状交错层理发育。
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颗粒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
层理:主要是水平层理,在水动力条件较稳定,水体内又无强扰动的环境中,微粒悬浮物、溶解物发生沉淀从而形成平行层理。
河漫相沉积图像模式:岩石颗粒细,水平层理发育。
火山岩的岩相:指火山作用的产物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产出方式以及这些产物所呈现的外貌和特征。
常见的火山岩岩相:爆发相、溢流相、侵出相、火山通道相、和次火山岩相。由于资料所限,主要提供了爆发相、溢流相的图像解释模式。下图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式火山相分布模式图。
岩性:多为火山碎屑岩,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熔结火山碎屑岩和普通火山碎屑岩。熔结火山碎屑岩:具有熔结结构和假流纹结构,而普通火山碎屑岩常具集块结构、火山角砾和凝灰结构。这两类火山碎屑岩在FMI图像上通常较易识别。
酸性、中酸性和碱性岩的侵出相和较粗的熔结火山碎屑岩是近火山口带的标志。
图:为远火山口带飘散相似层状凝灰岩的FMI图像。
喷溢相火山岩岩性多种多样,以基性岩和中性岩更为常见,岩性多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下图。
岩浆在冷却过程中,体积收缩,常形成柱状节理,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