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财经频道中午12点多报道,目前野象群距离昆明市晋宁区已不到5公里。昨天(6月1日)晚上,15头大象进入玉溪市红塔区新寨水库附近的村寨,吃了村民家的粮食后,踩死了一只鸡,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之后,象群寻找水源来到了新寨水库,喝完水之后沿着人走的小便道往上走。
今天凌晨,监测员在水库附近的路边和野象距离不到5米的位置,拍到了象群的画面。
监测员拍摄到的野象行走画面。截图
据报道,大象翻过山谷后继续往北前行,现在离昆明也越来越近。昆明也做好了相应的预案。在玉溪的野象专家目前已返回昆明,和云南省林草局等部门进行会谈磋商。第二批国家级专家昨晚已抵达昆明,今天会进行相应的研判工作。
据云南本地媒体都市条形码微博消息:中午11时10分,记者来到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黄草坝村村委会,村委会距离晋宁区地界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目前大象应该在黄草坝附近,记者将跟随工作人员去到离大象最近的地方。
据澎湃新闻6月2日上午9点多的消息,6月1日,15头野象继续一路向北。记者从现场获悉,经人工投喂吃饱喝足后,亚洲象群1日进入了新寨村,此处距离昆明市晋宁区地界仅约两三公里。按目前野象群的迁徙路径,预计今天(6月2日)下午进入昆明市晋宁区。1日下午,昆明市晋宁区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地多部门已联合召开会议,并按照省市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开展相应准备工作。
山沟里的象群 来源:权威渠道
受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负责追踪野象的森林消防等部门的无人机无法进行航拍。6月1日当天的野象具体行踪和影像资料并未对外公布。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得一份1日大象在山林中的视频显示,一头体型庞大的公象独自穿梭在山林中,疑似为“警戒象”。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巧燕此前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警戒象一般与象群拉开了距离,一旦有情况,会向象群嘶鸣、踩踏地面发出警告。
据央视网6月1日晚上消息,亚洲野象群距离昆明晋宁区不到10公里。
6月1日,央视网记者在玉溪市洛河乡前指挥部现场了解到,野象群大方向始终是向北,记者发稿前距离昆明晋宁区已经不到10公里。昆明也提早进行了准备,有了紧急预案,也组织人员到玉溪市现场学习监测与安全防范。更早些时候的消息,6月1日下午,北迁的亚洲象群来到云南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草皮山往北两公里处。在这之前,联合指挥部在沿途一路投喂,象群吃饱喝足后,通过当地政府在玉溪大河中提前铺好的石头路过河,来到草皮山林区休息。
自2020年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出走”,这15头亚洲象一路向北,途经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元江县、峨山县,北上迁徙了近500公里。
此前的两三天里,象群闯入村民家中吃掉了200公斤玉米,还踩死两只鸡;幼象不慎跌入水沟,成年象俯身用“一鼻之力”助小象脱险。森林消防人员一路用无人机勘察、跟踪,象群出没的附近山路被设卡封锁,渣土车设防待命。
此前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下称“版纳植物园”)的野生亚洲象群仍在园内逗留。记者2日从版纳植物园获悉,目前,这群野象已逼近园区东部的作物保护与育种基地,基地内种植和保存的陆稻、燕麦、油葵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作物危在旦夕。为避免象群对植物园核心区植物取食和破坏,版纳植物园正紧急启动野象防护网等设施建设。版纳植物园位于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中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亚洲象是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肇事最频繁、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最严重的野生动物。近年来亚洲象的种群数量逐步增长,象群活动范围逐步扩大。5月23日,一个拥有17头野生亚洲象的象群试探性进入版纳植物园后折返。5月24日凌晨,该象群再次进入版纳植物园并逗留至今。记者了解到,这群野象由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南下,今年2月曾短暂路过版纳植物园南部边界,当时是自1959年建园以来版纳植物园首次观测到有野象到访。据版纳植物园亚洲象预警小组监测,因罗梭江流速上涨,象群多次试图渡过罗梭江未果。目前这群野象已逼近园区东部的作物保护与育种基地,基地内种植和保存的陆稻、燕麦、油葵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作物危在旦夕。为掌握大象踪迹,版纳植物园在野象可能的活动路线上安装红外相机,利用无人机和红外热像仪24小时不间断寻找野象群踪迹,封闭危险区域的道路和绿石林等部分景区,对人员及车辆严格管控。
鉴于此群亚洲象中的小象难以渡过罗梭江,随着雨季降雨量的增加,象群回归常规迁徙路线的难度不断增加,这群野象可能长时间滞留在植物园及其周边区域。同时由于亚洲象活动能力强,食量大,为避免象群对植物园核心区保存的13000多种植物,尤其是135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的取食和破坏,版纳植物园正紧急启动野象防护网等设施建设。据悉,在大型哺乳动物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版纳植物园正努力与地方政府、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区等沟通协调,在做好人员安全防护的同时尽量减少对野象的干扰,争取在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不受野象的取食和破坏的同时,引导象群回归其迁徙路线。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