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和鸡精之争,厨师做菜到底放不放?央视发声,这下全明白了!
在现今的餐饮业,味精和鸡精一直都是顾客们谈之色变的调味品,有很多人害怕出外就餐的原因,就是“餐馆做的菜会放味精和鸡精”,以致一些餐馆要打着自家做的菜品不放味精鸡精的口号来招揽生意。那么,味精和鸡精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作为厨师的我们应该放还是不放呢?
▼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是以粮食为原料,以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成的产品。是一种鲜味剂,主要用它来增鲜。像我们平时会吃的蘑菇、海带、坚果、豆类、肉类或者奶制品中,就有谷氨酸钠的成分。因此,味精对人体健康是有一定益处的。现在,国际粮农与卫生组织已将味精列为推荐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
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它是以味精、食用盐为主要原料。既有味精的鲜味,又有鸡肉鸡骨等添加物的香味。按照制造鸡精的行业标准,鸡精中味精的含量大于35%,食用盐含量不大于40%,以这两种原料为基础,添加鸡肉鸡骨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增鲜剂(I+G)及其他辅料,鸡精发挥各种原料的复合作用,造成鲜香浓郁的调味效果。
▼
人的味觉能够品尝到的基本味道中,不但有苦辣酸甜,还有一种叫做“鲜”的感官味觉。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很早就用各种浓汤作为调味品,来增加食物的“鲜味”,比如鸡汤、骨头汤、海带汤等等,而这种味觉点的延伸和发现要首先从100多年前说起。
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下班回家后用餐,当他喝着妻子做的一碗菜汤时,忽然觉得异常鲜美。他仔细检查了一下汤里的菜,发现仅有一些海带和黄瓜,问起做法来,妻子告诉他除了海带和黄瓜外并没有添加别的东西。“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他认定这汤里一定有什么奥秘,职业的敏感使池田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
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种叫做谷氨酸钠的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这个叫“谷氨酸钠“的物质,就是后来我们普遍使用的味精。
说起来,这个味精的产生过程,跟酒、醋、酱油的生产是类似的。如果把酒、醋和酱油当作“天然产物”的话,那么味精就应该也是天然产物。那么,为何大家一直觉得味精和鸡精对人体有害呢?原因何在?
▼
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吃中餐的奇怪经历,大致是说开始吃中餐之后15到20分钟,后颈开始麻木,并开始扩散到双臂和后背,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这篇文章引发了世界性的对于味精的恐慌,被称之为“中餐馆并发症”。这个故事很快广为流传,但是针对它的研究也就没有人关注了,加上复合调味品的发展,市场营销手段的需要,很快味精就被赋予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危害。那味精到底有没有危害,食用到底安不安全呢?我们看看专家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