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秋夜,渐行渐远的人儿

当民国这个词浮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张爱玲,也许因为她的小说,让我“毒穿肺腑”,用情太深。

那真是最好的时代,教育兴盛,大师如林,那也是很坏的时代,战火硝烟,争斗杀伐。

但是今天,今天我不再一意孤行,侈谈张爱玲,我也不会羁绊于刀光剑影,我不会矫揉造作地描述周璇李香兰胡蝶阮玲玉,评论她们的歌声和演技,或者有心渲染,涂脂抹粉地描摹名人间的风流韵事,我只想用飞鸿踏雪泥的字句,来传达我曾经领略过的名人作家作品带给我的浮光掠影的感动。

读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觉得他合该是一个一脸慈祥宽悯的老农民,坐在竹林边的桥上,看着溪水流淌,看着别人的故事,缓缓地荡着,他只是见证着。

不是风华正茂的少年,亦不是沉重苦闷的中年,应是一个过尽千帆,尘埃落定的老人,有世事见惯,此心到处悠然的笑。

读他在去往家乡的船上给张兆和写的情诗,真个不经意,真个诧异不止,心里倏忽升起无边感叹,这与写下碧波荡漾,清浅温柔,文字里绿意盎然,土香悠长,故事里唏嘘惆怅,但也绝非悲痛欲绝的《边城》的,竟是同一个人。

那样的烂漫多情,缱绻温柔,分明是初涉爱河的小青年,缠绵不休的,然而一个拥有爱的男人无论怎样总不至于太坏。

他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男人,他也是一个有着至情至性的人。

从他笔下,流淌着火辣辣的,脆生生的,明晃晃的,活脱脱的情意里,可见一斑。

在桥头彪勇的水手汉子的一个回眸处,在竹楼深处,一个深闺女子的低吟浅唱处,在镇上老朋友慷慨激昂的呐喊处……

他与张那一段引起一时轰动的爱情,时至今日,都让人初初不禁捏一把汗,然后觉着满心体谅,兴味盎然的心旌摇荡。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情与爱,但归根结底,人心无大沟壑,正是因为这种“惺惺相惜”,才分外缩近了读者与作家之间的距离,达到了文学一种极美的状态——共鸣。

读他的文物研究专著时,懂不懂不赘言,但一方面感慨一个优秀的作家,要想当得起文人的名号,是得有脱离虚幻地舞文弄墨,仅凭想象与才情纵横捭阖,而能够学以致用,立足实处,有所建树的能力才算得大境界,另一方面,看他不停地重申着“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改造”我的心里是颤抖地,有些不愿直视地不忍的,何以至此。

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段故事的残忍。

他的文学成就,参差多态,有目共睹,但他经受过的,终究只能是冷暖自知了。

正因为此,知晓他生前的遗言,“独一无二”五味杂陈一句“对这个世界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我才会在心底觉着万分的惋惜和动容。

一个人的性格,无论多么玲珑剔透,归根结底,他总得在时代的脉搏里浮浮沉沉,即便是李叔同那般醍醐灌顶,得道参悟的高人,最终也难免忧国忧民。

一方面,我在这里言恐不尽,但难免不尽地倾诉着自己对沈的钟意,另一头,一位学文学的学姐说——

“男人的爱情来的是轰烈,越轰烈越经不住时间,纵然是沈,后面还是没抵得住七年之痒,幸好是安稳度过了,可能这就是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吧。”

她仿佛更清冽和理性。但是,人生一世,谁无瑕疵呢?珍贵的,从来都是浪子回头。

民国那一群文人里面,最欢喜的就是见他的团圆喜乐的脸,笑起来仿佛从无哀愁似的,但其实不是,这才是人生的大难得。

说到了沈从文,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汪曾祺,去年一整个冬天,应该说前年了,都在读他的那一套书,《人间有味》,《人间有戏》,还有《人间草木》,一草一木,一蔬一饭,一曲一歌,在他的笔下,娓娓流出,活色生香,收获见识之余,更要紧的是一种生活情趣的启迪。

既然将人生中的许多光阴,倾覆给了花鸟嘉木,人间美食,山野奇趣,或者文艺荟萃,便自然而然少了心情和世间去计较纷纷扰扰的人间是非,去顾及乱花迷眼的名与利。

读着便不由得不心生赞叹,原来世间,还有这样知情识性,活得清透明白的人,这样活得有生活的艺术气息的人。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像贾母说的。

后来,也开始读废名。这个男人,无论是外表,还是他的文字,总散发出一种清瘦孑然的病气,和寒气,颇有几分似郁达夫。

那般地走一步路,生一句叹的人生不如意,偏似远行客。

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之下,读的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虽然于我,读废名分外有着几分亲切,他是黄冈人,所以某些方言用语,总让我觉着这人是某一位“远房亲戚”。

他的故事讲得阻塞,但意境是婉妙的,却极难捕捉,似在迂回小径翻山越岭,荆棘有的,顽石有的,偶尔途穷,但稍不经意,柳暗花明,似曲径通幽,旁人犹不可及。

他是适合晚上阅读的作家。而且需要挑灯,不是通透的节能灯,而是晦暗朦胧的灯烛。白天的冷静会让余意磨平。

他的文字有泥土青草气,却比沈从文多一分郁郁寡欢的潮湿。

他是彼时乃至今世“一枝红杏”,欣不欣赏由你,总之,他自有他一片春光灼灼。

“有时候很想找一点温和的读,正如一个人喜欢在树阴下闲坐,虽然晒太阳也是一件快事。我读冯君的小说便是坐在树阴下的时候。”

周作人曾经这样描述自己阅读废名小说的感受。

三言两语,便把复杂心境举重若轻道来。说得真正好,我情不自禁地鼓掌,想起亦舒的话,读鲁迅,会得在夜里手舞足蹈。

周作人自己也是文字清淡冲和的人,当然,我指的是大部分散文。

这也是为何,民国散文家里,我对他青眼有加的缘故,虽然从民族大义上讲,他不该被歌颂,但是就事论事,不能够一杆子打翻一艘船。

这双弟兄,有文才,有文思,有文气,他们的作品虽读得少,周作人的散文是读过皮毛的,觉得有清和疏朗气,大抵是四五月那一种杨柳风。

周树人的小说,杂文,也有过涉猎,每每抽出书,读前,其实是有些畏首畏尾的,想着,钻进去了,出来的时候,该得愁眉苦脸。

他是数九寒天里的风,教人清醒,但逃避不了的冷,冷到骨子里去了。

人说:相由心生。记忆里,看过的老照片上,弟着实较老兄面相团圆冲和一些。

在旧书店买过一本他的《野草》,上头有岁月的“疤痕”,四十三年前,这本如今“锈迹斑斑”的,薄薄的小书,不过两毛钱,虽然彼时两毛钱也不见得是小数目。

薄薄的书里,厚厚的人世艰辛。所以捧在手里,益发显得沉重起来。

这个男人,不高大,不威武,然而眉目里,神采里,颇有一份峭拔与威严。那样的高处不胜寒的冷,他是喜欢夜里写作的作家,想着,一盏孤灯,空谷足音的沙沙沙,真是寂寞至死,真是丰盈至死,仿佛只能以夜的寒寞来浇灌。

罕见的温情,沉着的讽刺,都是在夜里。我也在夜里与他相见。

坐在被窝里,渐行渐远渐冷的秋夜里,读书是绝佳的消遣。若是来一捧糖炒栗子,再不敢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

我多怀念那时候,每天清晨起床,背几个单词,读一篇民国大家散文的日子,真是一去不复返。

如今再读,不知可能重逢当时时而云蒸霞蔚,时而月白风清,时而雨声潺潺,时而枝叶婆娑的情怀。

(0)

相关推荐

  • 林徽因和冰心两个人为什么老死不相来?

    林徽因和冰心两个人为什么老死不相来?

  • 文学也有保质期

    文学像食物一样,也有保质期.不过文学跟食物出了保质期不一样,食物出了保质期就不能食用,因为,过期的食物可能有毒,而过了保质期的文学作品,只是没有了文学价值,它倒不至于对人类构成什么危害. 为了说明我的 ...

  • 【山西】杨栋丨散文/清词丽句,看见美好

    作家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作者简介 杨栋:山西沁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漫画家.国家一级作家.自幼喜欢读书,长大之后又迷收藏.建有私人藏书楼"梨花山庄" ...

  • 记汪兆骞先生:将苦难化作清流

    本文作者(中)与汪兆骞(左).梁晓声在山西晋城 文 | 傅兴文 来源 | 北京晚报 一.出错的记忆 前年3月中旬的一天,陪汪兆骞先生参加一个电台的访谈节目后,送他回家.边走边聊时,我提及最近在策划一个 ...

  • 阎开振:沈从文未入选当怪鲁迅吗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总集",<中国新文学大系>(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出版图书公司1935-1936 年出版.)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其中,由鲁迅负责编 ...

  • 民国最厉害的作家是谁?是得过诺奖的莫言?还是老舍或是鲁迅?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每个时期都有很多大文豪,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简直到了随手一捡就是一大把的地步.不过,自宋朝过后,文人的数量又相对减少了,正好印证了盛极则衰的说法.不过,到了民国时期, ...

  • 渐行渐远的关东老物件

    渐行渐远的关东老物件 我三岁的时候,随被打成右派黑帮分子的父亲谴放到黑龙江省松花江畔的农村,一直到上世纪的1983年9月,我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以后,在东北的农村,我生活了整整15个年头. 在这15年中, ...

  • 那渐行渐远的“T型”窗

    那渐行渐远的"T型"窗 前些日子,我前去安达市农村采风,在卧里屯乡的一个村庄,我看到了一座摇摇欲坠的老房子.从斑驳陆离的外墙来看,房子已经有几十年了,尤其是老房子上面的窗户也是七扭 ...

  • 渐行渐远的京山技校……

    今天早上沿着京山河逆流而上,一直走到惠亭水库,沿着惠山大道到惠亭湖边缘,穿过山间丛林,下沉到惠亭水库库尾,然后翻山越岭,经过百草园,走到湖北京山技工学校院内. 京山技工学校昔日辉煌过,在改革的大潮中也 ...

  • 渐行渐远的端午节习俗

    渐行渐远的端午节习俗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在过去的年代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那香甜的 ...

  • “人言可畏”现代版:沈腾和马丽的渐行渐远

    1935年3月8日,上海滩年仅25岁的著名女演员阮玲玉,在家中服大量安眠药自杀,后联华公司为她举行公葬,三天内来了10万影迷,送葬群众多达30万,在眼泪.鲜花和惋惜声中,阮玲玉只给世人留下了四个字:人 ...

  • 关东乡村那些渐行渐远的100余个老行当

    关东乡村那些渐行渐远的100余个老行当 崩苞米花 跳大神现场(2014年冬天拍摄于五常市大山里) 时过境迁,一晃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那些关东乡村的老行当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也许有许多人已经忘记了. ...

  • 20210505生活日记:致敬渐行渐远的故乡

    在很远的外地工作,最让人讨厌的一点就是假期永远不是自己的,因为我们得回老家.以前是只回自己老家,后来是需要回老公老家,又或者是先回老公老家,然后再回自己家. 我的故乡在山东县城的一个小镇上,从18岁起 ...

  • 是什么让我们变陌生了﹖曾经是无话不谈,现在却是渐行渐远﹖

    是什么让我们变陌生了﹖曾经是无话不谈,现在却是渐行渐远﹖的确,曾经天天在一起无话不谈的朋友,现在却因生活.工作渐行渐远,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是我们的无奈,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电话保持不变! 今天准备 ...

  • 看汝城年轻帅哥作的《渐行渐远》|内附精彩美图欣赏

    夕阳西下的天空 东边墨染西边红 恬静 美丽 我一个人在家乡的黄昏 在水泥城市合围的旷野 双手抱臂 站成孤独 面对越来越近的黑暗 和着 越来越深的寂寞 浅唱 低吟 我灰色的小城 开始张扬 蚕食着我 曾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