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人类命运(高深)
从整体上看,这些年的诗歌创作是繁荣的:诗人如雨后春笋一拨一拨地冒出来;厚本的、薄本的诗集一摞一摞的读不过来;公开发行的、内部赠阅的诗刊诗报数不胜数;各种诗歌奖、诗歌活动屡见不鲜……说今天“诗如海洋”并不算过分。
但我们在充分肯定取得的进步时,也应看到诗的门槛日渐矮化,诗歌作品乏味者过多,因此广大读者对诗歌还不是很满意,甚至很不满意。很多的诗歌,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读者存在着一定的隔膜,且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也就是说,诗人关注的与人民群众关心的有相当大的距离。人民群众关心的是政治环境、道德状态、生态环境,还有分配不公、孩子上学难、老人养老难等问题,这些都是关系社会公正和人类命运的问题。但试问,有多少诗人真正深入到这些领域的深处,深刻地剖析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命运加以叩问?有多少诗人的家国情怀与群众的诉求能融为一体?
记得有一位老诗人说过,一个诗人,不论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写诗,首先要时刻保持作为诗人的良心,即保持对人类的关怀和对时代的敏感。人类命运在整个历史中总是不断地受到各种挑战,而诗人应该是最敏感、最有悟性的,他的触角应该很深地进入到历史的深处。对人类的命运、同胞的处境、生命的价值等重大问题,诗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是传播真理和正义的歌手。诗人不代表任何团体与个人,他总是以自己的名誉向社会和历史发声,他应该关心那些广大人群渴望与为之感动的事物。正像雨果说的:“任何诗人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反映镜,这就是观察,还有一个蓄存器,这便是热情;由此便从他们的脑海里产生那些巨大的发光的身影,这些身影将永恒地照彻黑暗的人类长城。”凡诗人总会长出梦想的翅膀,在白云飘飞的蓝天上翱翔,可是他们的两条腿又注定脚踏实地地站立在大地的土壤之中。诗人雷抒雁曾说:“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等,都表现出对民生的广泛关注。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实在缺乏这样的胸襟。”
诗人应该用心灵诉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有的诗人只埋头经营诗的技巧,而忽略了诗人自己的人格。一个诗人,只能先具有伟大的人格,才可能写出伟大的诗作。一个人把诗写成什么样子,往往是由他自己的修养、情感和理念所决定的。现在,我们期待那些关心人类命运的诗人陆续出现,他不仅关注自我的状态,同时也要关注全人类的命运。我由此想到了歌德的一句话:“要是只能表达自己那一点点主观感情,他是不配称为诗人的;只有当他驾驭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时候,他才是个诗人。这样,他就是永不衰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