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牌坊,那渐行渐远的历史(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牌坊,那渐行渐远的历史

刘平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牌坊,应该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我国,凡是财产和文化富庶之地,均会出现大量的牌坊,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都丰收的濮阳,牌坊更是星罗棋布,明清时期,仅濮阳一县就有150余座之多。历经沧海桑田,这些老牌坊均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在濮阳县后朱寨村,有一座清代恩荣坊却幸运的保留了下来。

一座被遗忘的老牌坊

前不久,笔者与文友游和圣陵园时,意外打听到采油四厂附近的后朱寨村有一座清代牌坊,于是绕道后朱寨村,寻访这座濮阳仅存的老牌坊。

车子在平坦的油区公路上行驶,田野里到处是人们收割水稻的忙碌身影,远处一台台抽油机在不知疲倦的“鞠躬”。

车至后朱寨村,村后一片空地上,一座穿过岁月风尘保留下来的石牌坊映入笔者眼帘。三间四柱的恩荣坊并不显得高大雄伟,虽然也有高6.3米、宽6.8米的尺寸,空旷中仿佛渺小了许多。也许在地下深埋多年的缘故,牌坊呈土黄色,更增添了岁月的厚重,一种久违的古韵扑面而来。

后朱寨村恩荣坊属家族牌坊,为典型的柱不出头石坊,青石材质,乃清代濮阳乡贤马允刚等人为其祖而立。恩荣坊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1912年黄河决堤,恩荣坊被洪水冲倒埋于地下,1988年当地村民将其发掘。1991年3月,省文物局和当地村民集资予以重立,恢复了旧貌。牌坊原立于村中,发掘后在村北马氏家族墓地前重立。

近前,牌坊石梁上书有“诰封朝议大夫安微池州府知府太学生马永忠、诰封朝议大夫安微池州府享祀乡贤祠马允刚”等字眼,坊额正中刻有立坊始末,四柱刻有楹联颂扬祖德。最引人注目的是牌坊上的龙凤浮雕图案,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两对石抱鼓上的四头石狮,更是造型活泼,神态各异。整个石牌坊造型优美、布局严谨、端庄大方、匠心独运,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西边还有马允刚的石碑哩!”见我们在牌坊前拍照,两位骑摩托车的村民好奇的下车搭讪。我们随着村民来到牌坊西侧不远处的石碑前,原来是马允刚墓志。上刻“诰授奉政大夫池州府知府马先生墓志……大清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桐月”等字样。一位村民说:“这块石碑是前些年与石牌坊一起挖出来立到这儿的。”“马允刚是俺老祖宗,他跟纪晓岚关系好!”接着便认真地在石碑上找了起来。“快看,纪晓岚!”笔者发现,长长的碑文中果然有“纪晓岚”的名字。

马允刚(1734一1817),字见一,号雨峰,清代开州(今濮阳县梨园乡朱寨)人。性格刚直,勤奋好学,乾隆甲午科(1774)举人。历任陕西镇安、甘泉知县,汉中及安徽池州知府,政绩卓著。著有《唐诗正声》《孝经劝善》等书传世。

牌坊是我国特色建筑文化之一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说:“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牌坊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变化,直到明清发展到鼎盛,全国陆续修建了大量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牌坊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石牌坊虽然不比自然风光的艳丽,但它散发的古朴气息如同美酒一样让人沉醉。

牌坊是一种非常古朴的古代建筑,一般是以青石、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料雕刻而成,看起来与山门或大门非常相似。但是和我国古代传统的大门相比,它又多了很深的艺术气息,具有独特的建筑装饰形态,集雕刻、彩绘、匾额、楹联、书法等艺术于一身,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内涵。余秋雨先生曾写过一篇著名散文《牌坊》,收录于2014年4月出版的新版《文化苦旅》首篇。在文章中,作者以稚童纯真的目光观察人情世态,用清淡悠远的笔调抒放出震耳欲馈的人性解放的呼声。

按照地域风格来划分,牌坊又分为南北两大派。北派牌坊因受京城皇族的影响,多为宫廷建筑,气势磅礴、粗犷凝重。而南派牌坊多为凸显个人,更有份清秀精巧之美。

不同于西方的凯旋门、纪念碑,牌坊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牌坊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小品”。但却自成一格,别具风采,将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道德观念等都印刻在牌坊上,仔细研究一座牌坊便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

牌坊由棂星门衍变而来

牌坊的历史悠久。据考证,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也有人认为,牌坊的原始雏形应为“衡门”。《诗·陈风·衡门》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那么,“牌坊”一词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唐代,我国城市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起先,这种坊门就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构成的,只是柱侧安装了可开合的门扇。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人们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则习惯称这种门洞式建筑为牌楼。其实牌坊与牌楼还是有区别的,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它有更大的烘托气氛。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长期以来老百姓对“坊”和“楼”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两者成为一个互通的称谓了。

牌坊的文化内涵

牌坊和其他建筑物相比,也许体量不算大,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是其他建筑物所无法取代的。对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仔细品味这些牌坊的建筑风格、匾额及楹联的内容等,对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极有裨益的。

在我国古代,虽然牌坊数量很多,但其设立却有着相当严格的程序与标准。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只有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至于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功德牌坊者,要求就更为严格,须经当地官府审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批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才能建造。即使允许建造,建造什么规格的牌坊以及出资方式也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所以在当时来说,如果一个人能获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那对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殊荣。

世事变迁,时光流转,一些老牌坊及其牌坊背后的故事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远去,变得越来越模糊。 而屹立于漫漫岁月长河中的濮阳恩荣坊,历经百年磨砺,已经是时代与文化的结合品,已超出了为某个人树碑立传的具象,而成了一种精神的财富。

刘平,男,祖籍河南商丘,现供职于中原油田。中原油田作家协会会员,濮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见诸各类媒体。

《河南文学》杂志是炎黄出版社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炎黄出版社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