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特效医疗绝技精选』民间疗法一

民间醋疗 简易效佳

  醋疗在民间有悠久历史,中医认为,食醋性温,味酸苦,具有开胃消食,散瘀消肿,收敛止泻、杀虫等功效。食醋疗法,是指用醋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醋,不仅是调味品,而且还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民间广泛应用,疗效较好。把醋倒入铁盘或饭盒盖中,放于炉火上,通过加热蒸发,称加热蒸发法。亦可将其口服、含漱,或外涂,或外敷。

一、临床应用

1.呃逆:用食醋2汤匙加白糖1汤匙,待糖溶解后慢慢饮下,呃逆即止。

2.足跟骨刺:用醋500毫升,与威灵仙粉150克,煎沸,熏洗足跟,每天数次,连用1周为1疗程,常可立见功效。

3.皮肤病:取醋涂于患处,每天数次。醋中加入土槿皮治疗各种手足癣,有明显疗效。醋具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常用于各种皮肤真菌感染的治疗。

4.牙痛:用陈醋50毫升,花椒100克,煎后含漱,可治疗龋齿牙痛。无龋齿者有防龋作用。

5.消除疲劳:在浴池的水中加入适量食醋,洗浴后可解除疲劳。

6.助消化:醋性温和而味酸、无毒,具有下气消食,除胃气,治心腹气痛、产后血晕、痰结、痹症、黄疸、痈肿、口舌生疮、损伤瘀血等。醋在治疗诸多疾病功效中,尤以开胃著称。醋有很强的助消化功能。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者,饮数口醋以后,可顿觉口内清爽,胃脘舒适。

7.防食物中毒:凉拌菜中加入食醋,除调味外,尚可杀死某些细菌,特别是海产品中的嗜盐菌。海蜇皮中常含有嗜盐菌,人吃了这种海蜇皮后,可引起嗜盐菌食物中毒。吃海蜇皮前如经2%醋溶液浸泡,10分钟后就可杀死嗜盐菌。有人试验,把嗜盐菌放入食醋中,仅l~3分钟就会死亡。

二、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若用醋口服治疗时,有严重胃、十二指肠溃疡者不宜用。

2.小儿皮肤细嫩,如用醋外涂驱蛲虫时,一定要加水稀释,防止醋的浓度太高,损伤皮肤。

奇特的毛刷疗法

在五花八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中,你听说过毛刷疗法吗?

毛刷疗法是从针灸疗法演变而成的。而毛刷疗法既便于在家庭中自我进行,又同样具有针灸疗法相同的效果,你不妨一试。

毛刷疗法使用的器具很简单,日常使用的毛刷或牙刷,以八九成新为宜。刷子不能太旧,否则会缺乏弹性而疗效不明显。对于细嫩的皮肤,则可采用软性的猪鬃毛刷或尼龙毛刷。

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皮肤及病情选用,只要持之以恒,均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一、治胃病:治疗时,人取站立,背挺直,用无柄毛刷在以“中脘”(具体位置参见针灸穴位图,下同)为中心,直径为10厘米的范围内刷动,以刺激胃部的各个穴位,此法见效甚快。如果进餐后即有胀感,施用此法,有助于消化。胃功能虚弱的人,可坚持一日3次,每次5分钟。持之以恒,可使胃功能得以提高。同样,在前臂手腕处的内关穴、通里穴、列缺穴上施于一定的刺激,也甚有效。具体方法是:人取坐位,将左手臂伸直,手掌摊开,用毛刷横刷这些穴位的所在部位,一秒钟刷2次。

二、治低血压:每晨起床后,用有柄毛刷叩拍头部的囱会穴。叩拍时稍用力,以有痛感为限,叩拍1~2分钟后,收缩压就会上升5~10毫米汞柱。

三、治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患者,除卧床休息、注意饮食外,使用毛刷疗法进行辅助治疗,也颇有效。具体方法是:患者取坐位,用有柄毛刷分别叩打左右足跟处的水泉穴,每日

2~3次,左右脚各3分钟。此外,足跟部的失眠穴也是一个辅助穴位,每日用力叩打2~3次,效果佳。

四、治疗慢性腰痛:慢性腰痛多数是由腰肌劳损引起的,用毛刷疗法治疗效果较好。具体方法是:以自由姿势端坐椅子上,使腰部肌肉放松,用长柄毛刷叩打腰部,持续5分钟。如能配合按摩治疗,效果更好。此外,还需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

蛋滚疗法 简便神效

蛋滚疗法是用鸡蛋在患者身上来回滚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治病,不仅疗效好,而且感到舒适,没有痛苦,深受群众欢迎,所以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应用。

操作方法:民间应用的蛋滚疗法有两种:一种是热滚法,一种是冷滚法。其中以热滚法应用较为普遍,其具体做法:①在砂锅中加水750毫升,放入鸡蛋2个,同时加入生姜(捣碎)30克,葱白、艾叶各15克,共同煎煮1小时,鸡蛋外壳变成褐色,然后在此药液中保温备用。②取煮制好的温热鸡蛋1个,趁热在患者头部、额部、颈部、胸部、背部、四肢、手足心依次反复滚动热熨。此蛋凉后放入药液中继续加热,马上换另一只在上述部位滚动。这样轮番使用,直至患者微汗出,停止操作,令患者覆被静卧即可,若鸡蛋在煎煮和滚动过程中蛋壳破裂,可将蛋白取出(去掉蛋黄),将蛋白与葱、姜及银首饰1只共包在纱布内,放在原砂锅内煮热,取出挤去多余的药液,在患者上述部位依次擦搓,至汗出,停止操作。

适应证:①伤风感冒、风寒咳嗽、高烧无汗、全身麻木、风寒湿痹、肢体无力、头晕头痛以及痢疾等病:宜用热滚法治疗。在用热滚法治疗时,根据民间流传经验,认为从蛋滚后蛋黄所变的形状和颜色,可以判断病情。例如治疗高烧病人后,蛋黄外表隆起许多小点,称为“麻钉”,从麻钉的多少,可以推断疾病的轻重。从蛋黄颜色变化,可以测知疾病性质。如果治疗后蛋黄变为青色,则病为受寒;如果治疗后蛋黄变为金黄色,则病为受热。如果蛋滚时病人感觉不到热烫,则是病情深重的表现,应每日蛋滚治疗。②小儿高热:用鸡蛋2个,煮熟去壳,再与路路通、艾叶各15克,一起加水同煎煮,煮沸10~15分,将鸡蛋取出1只,将蛋依次在患儿额部、两侧太阳穴、后颈、背部两侧、前胸、脐部、肘窝、腘窝等处各滚动10余次,蛋冷随换热蛋,两蛋交替使用。滚完之后,另用新鸡蛋1个,煮熟切为两半,去黄去壳,将两半个蛋白重叠,纳入银戒指1只,倒扣在患儿鸠尾穴上,1~2小时后去下,戒指呈绿色,发热可退。

禁忌症:①皮肤溃疡及疮疡已溃烂化脓者,不宜用此法。②烧伤、烫伤不宜用热滚法治疗。

注意事项:本法应在医生指导下施行。

疑难顽症 一洗了之

民间疗法,历史悠久,取材方便,用法简单,治疗疾病简易效佳。冲洗疗法是用药液反复冲洗患病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在民间应用有悠久历史,如不慎烫伤后,用冷水反复冲洗烫伤局部等。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已载有用五倍子6克,蔓荆子9克,研末,在铜锅内煎煮,取液冲洗眼睛,治疗目涩痒痛等方法。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秘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等医籍,也载有冲洗疗法的治疗方法。

一、药物配制和器具

1.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药物,煎煮取液,或利用现成的药液。

2.准备注射器、药盘等器械。

二、操作方法

1.局部冲洗: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用配制好的药液对患处进行反复冲洗。每天冲洗次数视病情而定。

2.全身冲洗:选用温热药液在浴池或浴盆内冲洗。

三、临床应用 多用于五官科疾病、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等。

1.外耳道炎。取菊花、蒲公英各60克,煎水澄清,冲洗外耳道。

2.结膜炎。取菊花15克,黄连、木贼各10克,加水煎煮后过滤取液,冲洗患眼。每日3次。

3.痈肿疮疖。①金银花、夏枯草各30克,蒲公英60克,地丁40克,丹皮、白芷各15克,黄连12克,煎水冲洗,每日3次,适用于未化脓者。

②以上方加黄芪20克,水煎冲洗,每日5次。适用于已化脓者。

4.子宫颈炎、子宫糜烂。取刘寄奴、蒲公英各60克,败酱草、山慈姑、黄柏、苦参、金银花各30克,白花蛇舌草100克,加水煎取1000毫升,待药液降温至20℃~25℃时,令患者仰卧,曲腿,用扩阴器扩开阴道,用胶布管冲洗宫颈,每日1次。

注意事项:①注意掌握冲洗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或能耐受为好。

②妇科疾病治疗期间忌房事。

③在应用本疗法同时,可根据病情需要,配合应用其他疗法。

奇妙的民间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水蒸气熏洗患处,待药液温后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里流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疗法可分为全身熏洗和局部熏洗。按病症配制处方,经煎煮后,倒入容器,外罩布单,将患部与容器盖严,进行熏疗,待药液不烫时,进行淋洗、浸渍。据现代医学实验证实,熏洗时湿润的热气,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皮肤温度的升高,可导致皮肤细小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因此有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由于温热的刺激能活跃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提高新陈代谢等作用,故对各种慢性炎症有良好的疗效,而对霉菌引起的皮肤疾病,熏洗药中的有效成分往往能直接给予杀灭。

临床应用:熏洗疗法具有经济简便,易学易用,适应范围广,疗效显著、无痛苦等特点,尤其对不能服药的患者,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1.风湿性关节炎:①虎杖、桃树枝、杨柳枝、桑枝、槐枝各250克。煎煮后倒入桶内,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②羌活、独活、威灵仙、松针、狗脊各60克。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③制川乌、制草乌、透骨草、片姜黄、海桐皮、威灵仙、苏木、五加皮、红花各15克。共研粗末,用纱布包后,加水煮沸2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

2.手足癣:凌霄花藤、皂荚、土槿皮各30克,苦参、蛇床子、大枫子各15克。煎汤熏洗。

3.湿疹皮炎:①苦参、白藓皮、公英、地肤子、土茯苓各30克,蛇床子10克,蝉蜕12克,黄芩15克。共煎汤熏洗,每日2次,每次20分钟。②黄柏、枯矾、土槿皮、蛇床子、苦参各15克,五倍子30克。煎水熏洗,用于肛门湿疹瘙痒。

4.肛门疾病:马齿苋30克,石榴皮、五倍子各5克,明矾9克。煎汤熏洗,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主治内痔出血,脱痔,外痔水肿等。

5.荨麻疹:地肤子30克,皮硝15克。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1.药物煎煮加水要适量,太多则浓度降低,煎煮时间由药物性质而定,芳香类药物一般煮沸10~15分钟,块状和根茎类药物则须煮沸30分钟。2.应用时药液温度要适宜,防止烫伤皮肤。3.熏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患部,并注意避风和保暖。4.妇女经期及孕期不宜坐浴熏洗阴部。5.熏洗药物不可内服。

鼻腔“服药” 巧治顽疾

鼻腔塞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疗法,尤其适用于治疗春季多发的感冒、头痛、哮喘、鼻炎等顽疾。该法一般有取效迅速、副作用小等特点,故很受患者的欢迎,现将一些简易方介绍如下。

感冒:鲜紫苏叶、鲜生姜适量,取少许姜汁与鲜紫苏叶揉搓,塞入双鼻孔(不能过紧),一日5~6次。或挤压少许药汁(1~2滴)滴入双鼻孔即可,亦可作预防感冒用。

流感头痛:白芷、皂矾各3克(煅赤放地上一日),雄黄、冰片各1克,研成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末少许搐鼻,片时鼻腔流出清涕,头痛即可减轻。

偏头痛:川芎、白芷、炙远志各7克,冰片1克,共研极细末,瓶装密贮备用。用时以纱布二层包少许药末,塞入鼻孔,左头痛塞右鼻,右头痛塞左鼻。一般3~5分钟后,头痛逐渐消失。复发时再用仍有效。

支气管哮喘:取巴豆去油,用鲜生姜汁调成糊状,做成枣核大栓剂,中间留一小孔,外裹一层薄棉。用时根据病情轻重,塞入一侧或双侧鼻腔内,每日1次,每次置放1~2小时,7次为一疗程。属风寒者疗效较好,用药后当鼻腔有热气感时,气促、喘息症状可逐渐缓解。

急性结膜炎:用新鲜半枝莲适量,揉搓为丸塞鼻,右眼患病塞左鼻,左眼患病塞右鼻。

神经性牙痛:取荜拨、白芷、细辛、防风各5克,高良姜4克,焙黄研粉,贮瓶备用。痛时以药棉蘸药粉少许,塞入患侧鼻中,并深呼吸2分钟。

鼻炎鼻窦炎:大蒜去皮捣汁,加入少许米醋,每晚临睡前用盐水洗净鼻腔,再用脱脂棉球蘸汁塞入鼻腔,左右鼻孔交替塞,每天1次,7天便可收到明显效果。

慢性鼻炎:苍耳子200克,麻油100克,置锅内加热,入苍耳子,文火炸至变黑后弃之,待冷后,装入小瓶备用。用时以消毒棉签饱蘸药涂鼻腔,每天3~5次,直至痊愈。

过敏性鼻炎:鹅不食草50~100克,焙干研细末,吸入鼻腔,每天数次;或用棉花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20~30分钟取出,每天1次。

鼻衄:生大黄研粉,封于瓶内备用。鼻出血时用消毒药棉蘸取大黄粉适量,塞入患侧鼻腔,血即止,保留24小时。若经检查鼻衄无明确原因,其他药物无效时,本法可用作主要治疗方法。

乳痈(急性乳腺炎):新鲜半夏2粒(去皮),葱白1~2根。共捣烂,揉成条状塞于患乳对侧鼻孔。每日2次,每次约半小时,一般塞2~3小时痛止,对早期未化脓者效果良好。

也可用葱白寸许,捣烂如泥,以药棉裹之,塞入对侧鼻中,也有消肿之效。

小儿高热:体温39℃以上,兼见烦渴等症,屡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时,可取柴胡注射液适量,放入滴鼻器中。6个月以内患儿,每个鼻孔滴2滴,6个月到1岁各滴3滴;1~3岁各滴4滴;4岁以上各滴5滴,一般滴后30分钟至1小时开始退热。可30分钟后再滴1次,直至正常。

小儿鼻腔异物(如豌豆、花生米等):用朝天椒5克,皂荚、瓜蒂各2克,共置锅中炒焦,研面,置瓷瓶中备用。用时取上药少许,向患儿健侧鼻孔中弹一些,不一会喷嚏时就可将异物喷出。若异物在鼻中滞留时间长,已引起鼻黏膜水肿者,可先滴1%麻黄素液于鼻孔中,20~30分钟后再用上法。

民间四法 巧治眩晕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物的运动幻觉,呈旋转感、摇摆感或飘浮感,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周围性眩晕常为发作性,多呈旋转型或上下左右晃动,程度较剧

烈,持续时间短,从数秒至数日不等,常伴耳鸣、听力减退,水平或略带旋转的眼球震颤。中枢性眩晕常见的有摇摆感、地动感、倾斜感,或是头晕脑涨,头重脚轻,脚步虚浮感。眩晕程度较轻,持续时间可达数周以上,较少伴耳鸣,耳聋。中医认为,眩晕多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所为,当以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燥湿化痰为治,临床观察发现,采用外治法可有效地防治眩晕。敷足疗法 吴茱萸20克,肉桂2克,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填脐疗法 黄芪、五味子各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药枕疗法 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克,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月。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穴敷疗法 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捣成膏状,外敷于百会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可化痰除湿,适用于痰湿眩晕,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减轻。

外治一宝———民间敷贴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有一种将药物敷在体表特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称为外敷疗法,又名敷贴疗法。本法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的特点。

一、操作方法:

1.如果所用的药物属于干品,不含有汁液,就将药物研为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调和剂(如鸡蛋清、酒、水、蜜等),调成干湿适当的糊状敷用。如果所用的药物本身含有汁液,如大

蒜,就将药物捣成糊状敷用。

2.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先将所要敷药的部位用水洗净,待干后将药敷上。若所敷部位毛发较密,可先剪去一些毛发再敷药。有的敷后还要用纱布或胶布固定,以防药物脱落。

二、临床应用:

1.小儿夜啼。取穴:涌泉(双)。方法:将吴茱萸12克,研细末,用醋调匀,敷两足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本法适宜于阴虚小儿夜啼、发热心烦。

2.落枕。取位:患病部位。方法:取木瓜、蒲公英各60克,地鳖、大黄、栀子、乳香、没药各30克,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敷患处。本方适用于肿痛较重者。

3.烫伤。取位:烫伤部位。方法:取大黄、黄连、地榆各30克,研细末,用麻油调敷患处。每天3次。

4.外伤出血。取位:外伤出血处。方法:①生黄柏、北细辛各30克,研细末,干敷伤口。敷后3天内不可着水。②龙骨30克,白芨25克,研细末,干敷伤口,然后用纱布包扎。

5.湿疹。取位:患处。方法:①取枯矾、煅石膏各20克,雄黄8克,冰片1克,研细末,加凡士林200克,调匀外敷。每天3次。②取青黛6克,黄柏3克,煅石膏、滑石各12克,研细末,用麻油调匀,敷患处。每天3次。

6.肛裂。取位:肛门。方法:将冰片、煅龙骨各6克,朱砂7克,煅甘石60克,锻石膏150克,研细末,用620克凡士林调匀成膏,敷患处,盖上纱布,用胶布固定。12小时内暂不大便,次日排便后用高锰酸钾水坐浴后再换药。8次为1疗程。

7.鹤膝风。取位:患病膝肿处。方法:取白芥子、乳香、白芷各10克,生牛膝20克,研末,用60克蜂蜜调成糊状,敷于膝肿处。然后盖上棉被,待微汗出后去掉棉被。每天1次,连敷数天。

8.痹证。取位:患处。方法:①取白胡椒15克,杉木炭30克,研细末,用糯米稀粥趁热调成糊状,候温,敷于患处,外用塑料布裹好,绷带包扎。每天1次。本方用于关节冷痛。②取生半夏30克,生栀子仁60克,生大黄15克,桃仁、红花各10克,研细末,用醋调匀,敷于患处。每天1次。本方适用于关节红肿热痛之热痹。

9.脱肛。取位:肛门脱出部分。方法:取蝉蜕(焙黄)20克,党参、黄芪各30克,研细末,用菜油调匀,涂敷患处。每天2~3次。

10.三叉神经痛。穴位:太阳穴(双)。方法:用全蝎10只,地龙6条,蝼蛄3个,五倍子15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30克,木香9克,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用药未适量,加上1/2的面粉,用酒调成两个药饼,敷太阳穴。每天1~2次。(注:全蝎、地龙、蝼蛄为干品。)

禁忌证:皮肤过敏,易起皮疹、水泡的患者,慎用外敷疗法。

民间搓面法 治病又美容

我国南方地区民间有一种用手掌轻轻搓揉面部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搓面疗法也叫做擦面疗法。

本疗法流传较久。相传在三国时期,就有应用本疗法治疗面部烫伤后瘢痕的记载。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亦有一位称为“老神仙”的军医,搓擦治疗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瘢痕,屡见奇效。清代医家吴尚先在枟理瀹骈文枠中也载有:“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由于本疗法简便易行,所以历久不衰,对治疗面部疾病及延缓颜面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一、操作方法。1.先将两手掌相对,用力搓动,约30~40次,以发热为度。2.手掌搓热后,立即改搓面部,先从左侧开始,经额到右侧,再经下颌部(过承浆穴)搓回左侧,如此为一周,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轻轻搓揉10余周,再从右到左逆时针方面轻轻搓揉10余周,每日早晚各1次。3.根据病情需要,可配用适当药物煎水洗脸后,再搓揉面部。

二、治疗机理。本疗法通过搓后热感和搓擦面部穴位,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不仅可以治疗面部疾病,长期应用还可以延缓颜面皮肤衰老,推迟老年斑的产生。

三、临床应用。本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面部慢性疾病,如面神经痉挛、面神经麻痹、面部神经痛等,还可以治疗面部色素沉着、雀斑等,并防止容颜衰老。

1.面神经痉挛。取防风、羌活、独活、当归各12克,川芎15克,白僵蚕10克,先煎水洗脸,然后搓面,一般搓擦时间为5分钟。每天2~3次。

2.面神经麻痹。取川芎、桂枝、羌活、当归、地黄各12克,细辛、白芷各6克,白僵蚕10克,煎水洗脸,然后搓面。每天

3次,每次5~10分钟,7天为一个疗程。如明显好转后,可不用药物洗脸,但须天天用手搓面,以巩固疗效。一般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5分钟。

3.面部神经痛。取当归、红花、川芎、桂枝各10克,元胡索15克,先煎水洗面,然后搓面,以轻手法为主,搓至发热即可。一般搓擦时间为10分钟。

4.三叉神经痛。取苏木、赤芍、川芎、羌活、僵蚕、当归、细辛各9克,水蛭10克,防风15克,煎水先趁热洗脸,然后搓面10~15分钟(先轻后重、逐渐加重),每天2次。

5.面部色素沉着。搽涂珍珠、人参、灵芝、银耳、丹参等药物美容霜,然后再搓面,以色素处为中心搓擦。每次5~10分钟,每天2次。也可选用丹参、赤芍、红花、乌梢蛇各9克,煎水,先熏洗面部,再搓面。此法也同样适用于蝴蝶斑、粉刺、雀斑等。

6.面部皮肤皲裂。取热水洗脸,擦干后涂上护肤脂,然后再搓面。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在气候干燥、寒冷地区或季节,可滋润皮肤,防止皲裂。

7.眨眼睛。取搓面疗法,同时按摩眼眶和攒竹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5~10分钟。

8.疲劳证(指长时期从事脑力劳动,用眼疲劳,神倦乏力者)。取搓面疗法,每次10分钟,每天3次。或先用热水洗脸后再搓面。搓面时,闭眼,放松,脑中除去杂念。

四、注意事项。1.应用本疗法须持之以恒,才能渐收功效。2.在用本疗法治疗某些疾病时,如与点穴、按摩等疗法相配合则疗效更佳。不可滥用对皮肤有腐蚀、刺激的药物。3.应用本疗法,手法要由轻逐渐加重,但不可过份用力,以免损伤皮肤。4.凡患者面部皮肤病、疮疖脓肿、皮肤划痕过敏者,不宜用本疗法。

艾灸妙用保健康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

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一、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

二、艾灸治冻疮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3~5分

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三里穴3~5分钟。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连艾灸3天,对冻疮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三、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

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

疗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民间滴点法 擅治五官病

滴点疗法,是指用药液(或药粉)滴或点耳、鼻、眼或其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疗法。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或配制适合病情的药液或药粉,视病变部位以确定患者体位。根据疾病

部位与性质来确定滴鼻、点眼、滴耳或是滴点其他部位。

一、临床应用。

1.龋齿牙痛。取位:龋齿处。方法:取川椒、升麻、荜橙茄各15克,水煎汤。取药汤加冰片1克,用药前温开水漱口,再将药液滴点在龋齿处。

2.鼻出血。取位:患侧鼻孔。方法:取鲜生地黄60克,清水冲洗干净,捣取汁。滴患侧鼻孔;或取活鳝1条,清水冲洗干净,用剁去头,滴鳝血于患鼻中。每次3~5滴。

3.鼻息肉。取位:鼻息肉处。方法:取硇砂3克,冰片0.15克,轻粉、雄黄各1克,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挑少许点于鼻息肉上。每天2次。

4.慢性鼻炎。取位:鼻腔。方法:取茄花、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各50克,细辛25克,冰片3克,麝香2克,配制成50%的滴鼻液,滴入鼻腔。每天3次,每次3~5滴。

5.头痛。取位:鼻孔。方法:取葫芦45克,郁金10克,研细末,用白绢包裹,放清水浸泡1昼夜。取浸液滴鼻。若鼻中流出黄水,头痛可减轻。此法适用于头痛日久不愈,时发时止,发作时头痛剧烈,连及眼睛和眉棱骨者;或大蒜两头去皮捣烂取汁,以蒜汁滴鼻,每次2~3滴。适用于偏正头痛。

6.迎风流泪。取位:患眼。方法:取黄连、玉竹各10克,水煎汤,去渣留药汤,加人乳适量,点眼。每天3~4次。

7.急性结膜炎。取位:患眼。方法:取菊花10克,黄连、木贼各6克,薄荷5克,水煎汤。取药汤放冷后点眼,每天4次。

8.中耳炎。取位:患耳。方法:先用稀释过的双氧水滴入患耳,约停1分钟,让双氧水流出,用消毒棉签拭干,再用冰片0.5克,硼砂9克,雄黄、轻粉各2克,共研极细末,冷开水调匀滴耳。

二、禁忌证。

耳膜穿孔者及前庭功能障碍者,禁用或慎用药液滴耳。

三、注意事项。

l.用于滴点疗法的药物,应经消毒,方可应用。2.药物如需用水溶解或稀释,最好使用蒸馏水。3.点眼部位只能将药点入目内眦。点眼药若是药末,只能点如芝麻大l~2粒;药液只能点1~2滴。点后让病人闭目1~3分钟。

民间妙法———隔姜灸

祖国医学有一种历史悠久的隔姜灸疗法,它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一片生姜,而后点燃艾柱治病的方法。此种方法既疗效独特,又简单易学,且舒适无痛苦。下面介绍几种常见

疾病的隔姜灸疗法,供参考应用:便秘:取神阙穴(脐中),把普通食盐置于其中,后在食盐上放置直径约为0.3~0.5厘米的姜片,厚约3~4毫米,上置艾柱施灸,连续灸20分钟,至皮肤发红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痛):取中脘、内关、足三里。把生姜切成0.1寸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艾柱,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柱,大约灸45分钟,每1日2次。

气管炎:白芥子、半夏各3克,公丁香0.5克,麻黄5克,细辛2克。上药共研为细末,取适量填满脐中,把1片厚约3毫米的姜片盖在药末上,上置大艾柱施灸。每穴灸1次,10次为1疗程。

以指代针 祛病健身

指压疗法以指代针,故又称之为指针疗法。所谓指压疗法,就是用手指按压人体穴位来刺激经络、脏腑,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传统外治方法。指压的原理与针灸疗法基本相

近,同时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指压疗法属于神经反射疗法之一,指压造成的刺激,可通过穴位内的神经末梢向中枢传导,从而引起体内神经系统产生一系列的调节作用。实践证明,压力大、频率快的指压手

法可引起神经兴奋,如晕厥时,重而快地反复切按人中、涌泉等穴可使患者苏醒;压力小、频率慢的指压手法可使神经兴奋得到抑制,如失眠时轻按神门、三阴交等穴可使患者入睡。

2.指压疗法通过按压局部组织,不仅可反射性地引起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带来营养物质及带走代谢产物,使局部血液供应良好,神经肌肉组织得到充足营养,局部病灶得以清除,而且还可以引起全身血液循环的改变,从而对人体起到整体调节作用。

3.研究表明,指压疗法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如经常按压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可增加血液中单核细胞的活性,促进机体产生多种抗体,增强抵抗有害因子入侵的能力;指压足

三里穴还可以预防流感及中风等。指压疗法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而且是经得起实践检验

的具有独特疗效的简便疗法。运用起来非常方便快捷,尤其适合于某些急症在送往医院前的抢救治疗,如昏迷、休克、中风、中暑、溺水、晕厥、急性疼痛性疾病等。早在晋代名医葛洪在枟肘后备急方枠中就有“令爪其病人人中,取(苏)醒”的记载,其他历代文献中有关用指压疗法抢救急危重症的案例亦屡见不鲜。下列所述指压单穴疗疾的方法可资借鉴:指压阳陵泉治胆绞痛 胆囊炎、胆结石发作,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若距医院较远,病人可用点压法止痛。方法为: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寻找压痛敏感点,此点多在阳陵泉穴上。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此穴,并持续按揉2分钟,可获得良好止痛效果。指压至阳缓解心绞痛 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病情十分危急。此时可用拇指掐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俯卧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连线交于脊背正中点即是此穴),或手持5分硬币,用硬币边缘按压至阳穴,每次按压3~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若每日定时按压3~4次至阳穴,可有效地防止心绞痛发生。指压三阴交治肾绞痛 肾绞痛多为泌尿系结石引起的外科急症。由于疼痛剧烈,患者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点压揉按三阴交(在内踝上3寸处),反复按摩3~5分钟,肾绞痛即可缓解消失。指压劳宫治血压骤升 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或激动,血压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可按压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可控制血压并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其方法为:用大拇指从劳宫穴按压始,逐个按压到每个指尖,左右交替按压,按压时须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点压合谷治晕厥 中暑、中风、虚脱等原因所致晕厥,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病情紧迫,可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3分钟,晕厥很快消失。然后速送医院治疗。

掐捏足后跟止鼻衄 劳动、外出等情况下,很容易发生鼻出血。在无药、距医院又远的情况下,可迅速用拇、食指掐捏足后跟(踝关节与跟骨之间凹陷处),左鼻出血掐捏右足跟,右鼻出血掐捏左足跟,可有止血作用。

指压承山穴治疗落枕 患者俯卧于床上,术者用拇指压按两侧承山穴。承山穴在小腿腓肠肌(腿肚)两侧肌腹下方,伸小腿时,当肌腹出现交角处便是。取压痛明显的一侧穴位,

用指压法,以患者能忍受为限度。同时嘱患者活动颈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加强。指压的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左右,每日1次。

“五十肩”怎样“解冻”

人到半百,不少人会感到自己的肩部酸痛不适。患者的肩关节好像“冻”住、“凝”住一样,活动受限,这种病症称之为“冻结肩”,因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人,所以人们也管它叫“五十肩”。

“五十肩”的治疗,关键在于自行手法按摩和功能锻炼。这里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妙法。

一、患者可每天坚持自我按摩以疏通经络,其方法如下:

1.用健侧手掌部自上而下轻揉患侧肩臂部3~5分钟。

2.用健侧手的拇指自上而下按揉患侧肩臂的前部和外侧部3~5分钟,在压痛点处用拇指端点按拨动10~20次,以酸胀为宜。

3.用健侧手的第2~4指按揉肩臂后部3~5分钟,在压痛点处用指端点按拨动10~20次,以酸胀为宜。

4.用健侧手五指的联合动作做揉捏提拿患侧肩臂部的肌肉3~5分钟。

5.用健侧手掌自上而下拍击患肩及上肢3~5分钟。

二、肩关节活动受限时,应加强功能锻炼,可采用下列方法:1.摆动练习:患者的两腿分开站立,健侧手扶住桌椅等物品弯腰90°,患侧手持2公斤左右的重物,腕关节要完全放

松,手持重物先做耸肩运动将重物上提10~20次;再做前后左右摆动10~20次,摆动要有节奏,范围逐渐由小到大;最后再做旋转摆动,范围亦应由小到大,方向交替重复做10~20次。2.侧立摸墙:患侧靠墙站立,患肢上举,用手指逐渐向上摸,直至疼痛不能继续为止,并做上记号,争取每日有所进步。3.体后拉手:站立,双手放在身后,用健手拉患手沿背向上抬高,逐渐增加高度。4.双臂翼飞:站立,双手扶后颈部,双肘同时尽量向后运动,重复运动如鸟展翅。5.转腰甩手:站立,双足分开等肩宽,身体向左转动时,右手向前甩动轻拍左肩,左手后甩拍击右肩;身体向右转动时,左手向前甩动拍击右肩,右手后甩拍击左肩,反复交替做若干次。

三、中药煎汤热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中药川乌、独活、灵仙、桂枝、红花、川芎、乳香、没药等。上药煎汤半脸盆,用厚毛巾浸透药液热敷患肩,药液凉后再加热,每次热敷半小时,每天2次。每剂药汤可用3天,但每次用时必须加热。此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软组织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疼痛。“五十肩”采用上述方法一般治疗2~3个月,就像春来化冻一样,原来“冻结”、“凝住”的肩关节即可伸展自如。

老人腰痛 练固肾功

腰痛是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是一种使人很痛苦,给人生活行动带来极其不便的病,不少腰痛者上床、下床疼,坐着、躺下疼,躺着坐起疼,站着坐不下,坐下起不来,干一点活就疼,尤其是日常生活更是不便,即使拖地、扫地也很不方便,有的甚至在床上躺着连翻身都很困难,影响睡眠。导致腰痛的原因很多,而肾虚则是主要、普遍的原因,所以治腰的根本是强肾,止痛的关键是固肾,因为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有着密切关系,肾虚腰必痛。现介绍一套强肾、固肾功法。

推 体态:取站式,全身自然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动作:两手贴于后腰上端命门稍上一点,手心对着后腰,虎口向下,让手的皮肤同腰的皮肤相贴,然后两手同时自上向下顺着两肾往下推,一直推到臀部,再放松还原。这是一次,然后再继续推。要求:共推18~27次,每日早晚2次(睡觉前,起床后)。

撼 体态:站、坐、走均可。动作:两手握拳,松紧适度,让四个手指肚回勾手心,大拇指压在其上,手背对着后腰,让外劳宫穴即内劳宫穴相对部位(中指、食指空隙间沿手背下行处),对准两肾(命门两侧),即左手外劳宫对准左肾,右手外劳宫对准右肾,然后两手带动两肾一起向命门处推,推时要加意念“把两肾挤到一起(在命门处)”,即:一贴一推一挤,使两肾往里一合,为一次。共做81次,搓到命门发热为最好。

要求:搓时要加意念“想自己的两肾往一块挤”这个关键;每次必须连续搓够81次,中间不要停;搓时两手背一定要对准两肾,必须对准后再往一块挤;每天做多少遍都行,搓完即可,不必收功。

托 有人腰疼较重,躺在床上也疼痛难忍,不能入睡,对此可采用托肾功法。

体态:自然而卧。

动作:全身放松,仰卧,两手平放腰下,左手放在左肾下,右手放在右肾下,手心朝下,手背贴身,腰压手背上,手背托着肾,让两个外劳宫对准左右两肾。如此不一会儿腰就会感到松缓、舒服,慢慢疼痛即可解除。再过几分钟即可慢慢抽出。

拔火罐须知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痛等不适。中医拔火罐,首先要顺其自然,不可心急,饱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要有耐心,每日定时施行。二是操作要迅速,点火入罐,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紧捂于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三是不能什么伤痛都用火罐,外伤、体内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

火罐,否则将适得其反。过于瘦弱的人不宜用火罐,头部、心脏处要慎用。四是火罐口不可太薄,以免损伤皮肉。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

治老年偏头痛贴敷疗法

用贴敷法治疗老年人偏头痛,方法简便,疗效可靠。现将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1.头痛贴敷方:全蝎21个,地龙6条,蝼蛄3个,五倍子15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30克,木香9克。上药共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酒调制成饼状,摊贴太阳穴,用纱布包裹固定。本方具有祛风化痰,活络止痛之效。用于治疗偏正头痛,痛不可忍。

2.三生祛痛方:生乌头、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32克,加葱白连须7棵,生姜15克,切碎捣如泥,入药末和匀,用纱布包好蒸热,敷在痛处。本方具有祛风化痰、活络止痛之功效。主治偏头痛,痛不可忍。

3.二白止痛方:白附子3克,葱白15克。白附子研细末,与葱白捣成泥状,取如黄豆大一粒,堆在小圆形纸上,贴在痛侧太阳穴处,约一小时左右取下。本方具有祛风化痰,通阳止痛之功效。主治偏正头痛。

4.麻香止痛方:蓖麻仁、乳香各6克,食盐少许。将3味共捣为泥状,用适量贴太阳穴。本方具有行气解郁之功效。主治气郁偏头痛。

壮医治脱发

方药:野菊花、川椒、白芷各10克。

用法:上药装入瓶中,以75%酒精250毫升左右浸泡3~5天。纱布过滤后,用棉签蘸取涂患处,每天2次。该方系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位已故老壮医祖传方,主治脂溢性脱发。

药灸可治肾虚遗尿

三岁以上儿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于入睡后尿床者称为遗尿。小儿遗尿以肾虚型多见,采用隔药饼灸治疗痛苦小,无毒副作用,颇受患儿欢迎。治疗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治疗用药,二是巩固用药。

药物制备:治疗时期用药,将附子、肉桂、细辛、丁香以3:2:1:1的比例研细粉备用;巩固时期用药,将川芎、肉桂、白术、吴茱萸以2:2:3:1的比例研细粉备用。

使用方法:灸治前用75%酒精调匀药粉,制成直径3厘米、厚0.5厘米的药饼放置穴位上,药饼上置一由纯艾做成的艾炷,直径约2厘米,高1.5~2厘米,每穴灸5壮,一周为1疗程。治疗用穴,取关元、命门穴隔日灸治一次;巩固用穴,取关元、气海穴隔日灸治一次。附子、肉桂、丁香、吴茱萸、细辛温肾助阳,川芎活血通络,对肾虚型遗尿,独具作用。而且关元、命门相配,使脏腑相应、背腹贯通,加之药灸对经穴的刺激和渗透作用,故能固益元气、振奋肾阳、加强气化,从而恢复肾司二便的能力,遗尿自除。这里巩固用药也很重要,切忌“见好即收”。

“五迟”“五软”中医妙治

婴儿脊髓性进行性肌萎缩类疾病,民间又称“脑瘫”,属于中医儿科“五迟五软”之范畴,是一种较为难治的杂症。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头、颈、口、手、足和肌肉痿软无力之病症。为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本病病因,主要是以父母体质素虚精血不足,或母孕期中,疾病缠绵,以致胎元失养,使胎儿先天禀赋不足,出生后肝肾亏损,元气虚衰。治则:补益肝肾,填精补髓,或益气补脾。方用:补肾地黄丸和补中益气丸。药用:熟地、泽泻、丹皮、山萸肉、牛膝、山药、鹿茸、茯苓、党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并可采用针刺按摩等增进肌力。常用穴位为:大椎、风池、肩井、臂臑、曲池、外关、合谷、肾俞、环跳、髀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

糖尿病的浴足疗法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和神经病变而造成的供血不足,感觉障碍,并伴有感染的脚。其特点是创面愈合缓慢,甚至迟迟无皮肤生长的现象,此病是老年二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本病属中医“脱疽”范畴,本病一旦发生,则发展快,病情重,治疗较为棘手,临床观察发现,足药浴疗法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取桂枝、生附片各50克,紫丹参、忍冬藤、生黄花各100克,乳香、没药各24克,加水五公斤,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钟,将药液倒入木桶内,待温度降至50度左右时,将患足放入药液中浸泡,药液可浸至膝部,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浸泡1次,每剂药可浸泡5天,以后每次浸泡仍将原药的药渣一同放入锅内煮沸。本方有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之功,一般连续用药半个月,最长连用药80天,可获临床痊愈,患趾破溃面愈合,疼痛消失。

难言之隐 中药洗治

有的妇女外阴瘙痒得厉害,为什么会发生阴痒呢?中医认为是湿热下注所致。病人除了阴痒以外,阴道常有黄带流出,并有心烦、失眠、尿黄等症状。治宜清利湿热。除可选用

龙胆泻肝片、二妙丸等中成药之外,也可用以下方药外洗:一方:蛇床子30克,秦皮15克,白矾10克。煎水坐浴。二方:苦参30克,黄柏15克,雄黄、白矾、花椒10各克。煎水坐浴。

药浴浸泡 治病有效

药浴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古代在宫廷和民间都颇为盛行,为有效的保健延年方法之一。

药浴的方法,一般是将已配好的药物,用布袋包扎好,投入冷水中浸泡2~3小时,然后连同浸液加水煎,再按比例倒入浴盆中。若水温太高,可以先熏后洗,再浸泡半小时。每日1次,根据病情可局部或全身沐浴。如荨麻疹、夏季皮炎、皮肤瘙痒症等可用紫草、香樟木各60克,花椒15克,明矾10克,作药浴处方。高血压病用稀莶草、罗布麻叶、牡蛎、夜交藤各30克,吴茱萸10克,煎后沐浴。滋润皮肤可用牛乳浴。目前国外也很盛行药浴。如海带浴,有消毒、祛除疲劳的作用,对失眠、关节酸痛有一定疗效。另外,矿泉浴、温泉浴、蒸汽浴等均有治病作用。

祛暑药浴 洗出清爽

炎炎夏日,人们出汗多,消耗大,洗个温水澡很舒爽,如在浴水中加入一些祛暑保健药物,尤觉凉爽消暑。菊花浴 菊花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能。用鲜菊花500~800克,加水放入锅内,煎成汁水倒入浴盆待其降至适宜的温度即可浴用。它能防治头晕、眼花等症状,还可使肌肤细嫩洁白。

葛根浴 葛根具有镇痛、降压、降血糖、清除皮肤老年斑和汗斑的功能,使关节更灵活,肌肉收缩力更强,不易疲劳。一般每次用葛根50~100克,加水熬汁,倒入浴盆,待其变温即可用。

十滴水浴 将十滴水3~4瓶加入浴水,浸浴15钟,浴后双目明清,体感凉爽,可防治痱子。

仁丹浴 一盆浴水,成人放30粒,小孩减半,充分搅拌溶化。入浴后,皮肤清爽,神态舒畅,有助于消暑提神。

蓟草浴 蓟草止血散瘀效果好。将蓟草洗净放入锅内,加水煎熬半小时左右,过滤去渣,待温洗浴,可增加皮肤弹性。

桑叶浴 经过霜雪的桑叶,性味甘苦而寒,具有散风清热、明目等功能。用它熬水洗澡,护肤而不脱脂。将干桑叶100克左右放入锅内,熬10~15分钟后,倒入浴盆,待水变温即可洗用。

艾叶浴 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眠的功效。取新鲜艾叶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泡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既可沐浴。艾叶浴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疗效。

慢性腰腿痛药浴法

将生麻黄、桂枝、稀莶草各50克,制川乌、木香各15克,羌活、威灵仙、海风藤各10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20分钟,然后倒入放有温水的浴缸中泡浴,水温保持在45度左右,每次20分钟,一天一次。药浴结束后再用温水冲洗干净即可。冬季泡浴应注意保暧,以防受凉。这些药物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作用。药物煎煮之后,其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病人浸泡于其中,药物可经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

治足跟骨刺熏洗法

威灵仙、生桃仁、生川乌、生草乌、三棱、莪术、羌活、独活、五加皮、秦艽、茜草根、川牛膝、透骨草、凌霄花各30克,大川芎、血竭各10克,细辛15克,若足跟发胀疼痛者,加生黄柏、生大黄、元明粉各15克,煎水先熏患部出汗,后用毛巾沾药液洗敷,待药液不烫时,伸足入药液内浸泡20分钟,每日熏1次,每剂药用4次。

足浴巧除足跟痛

足跟痛症是临床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体型肥胖者更易罹患。跟痛症包括跟下脂肪垫炎、跖腱膜炎、跟下骨膜炎、跟骨骨刺等疾患,严重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危害人体健康。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因肝肾阴虚,精髓不足。当以养阴益肾,填精生髓,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为治则。现介绍三则足浴方,患者不妨一试。

1.当归木瓜汤:当归、木瓜、皂角、血余炭各等量。将上药加清水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20~30分钟,拭干后搓双足心200~300次,以发热为度,每日1次,早晚用手搓足跟部。可活血通络。

2.黄豆根汤:黄豆根500克。将黄豆根洗净,加清水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可祛风通络。

3.茄根汤:茄根500克。将茄子根洗净,加清水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可祛风通络。

局部按摩 可除疤痕

皮肤疤痕组织的生长与消退,其病理过程非常复杂。对疤痕的各种处理如手术、药物、理疗等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已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的疤痕。最新研究发现,采用局部按摩的方法可加快疤痕组织吸收、软化,消除过长的纤维组织,恢复皮肤柔顺与平整。做法是:创面愈合后即采用手法按摩,涂少许植物油,力度以避免出现水疱为宜,每日按摩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通常3~5个疗程即显效果。

按摩进补 鲜为人知

用药物和食物进补,已为大众所知晓,而按摩进补,知道的人却不多。所谓按摩进补,就是用手法刺激有关的经络穴位,从而达到扶正固本,祛病延年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两手中指指腹着力,分别摩擦鼻的两侧,从鼻翼至鼻根,来回摩擦,直到鼻翼两侧发热。

2.手握空拳,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整个耳廓,用力搓擦,搓至发热。

3.用舌尖反复卷摩牙龈内外,直至满口生津,并将津液咽下。

4.手掌微屈,手指自然并拢,轻轻拍击胸部,双手交替进行。

5.用单手或双手重叠放在腹部,再按摩脐部、小腹部,最后反复按摩整个腹部。

6.双手掌小鱼际分别放在腰部两侧,然后上下摩擦,擦至局部发热为止。

7.用拇指着力,按揉两侧足三里穴(膝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处)各100次,以有酸胀感为佳。

8.用手掌小鱼际着力,摩擦脚掌心,两脚交替进行,以发热为度。

更年期综合征的保健按摩

大多数妇女45~50岁开始停经,这段时间的前后称为更年期。对男性来说,相当于开始进入老年期的年龄阶段。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也随之减少,其结果是引起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这就是更年期综征。患者还有颜面阵发性潮红、出汗、发热感、失眠、心烦、乏力、眩晕、耳鸣、情绪波动大、乳房胀痛、四肢麻木、外阴及阴道有瘙痒感等症状。

一、按摩选穴

百会、神庭、攒竹、合谷、风池、安眠、印堂、太阳、四神聪、神门、内关、肩井、肝俞、肾俞、章门、三阴交、太冲等。(穴位的具体位置请参见人体经络穴位图)

二、按摩方法

1.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次。

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次。

3.用拇指螺纹面按揉百会、安眠、四神聪各100次。

4.用双手大鱼际按揉左右太阳穴各30次。

5.用拇指桡侧缘,以合谷穴为中心扫散头部两侧各30~50次。

6.按揉肝俞、肾俞、章门穴各100次。

7.拿捏风池、神门、内关、三阴交、太冲各30~50次。

8.轻轻转动颈部,左右各转10次。

9.由前向后用五指拿头顶,至后头部改为三指拿,顺势从上向下拿捏项肌3~5次。

10.用双手大鱼际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下,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推至颈部,做3次。按摩每天1次,不要间断,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如服用药物治疗者,不要停止用药,可根据症状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要注意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患者应注意生活起居、饮食、环境,并尽量控制好情绪,以便平稳地度过更年期。静坐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一定的帮助,每天1~2次,每次l小时左右。

秋季脚部按摩“宝典”

恰当的脚部按摩,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保健、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足疗专家针对秋季四种常见病,教你几招在家操作的脚部按摩“宝典”,让你在享受之余祛病健身(脚部放射区的具体位置请参阅有关经络穴位图谱)。

宝典一:秋燥便秘、干咳便秘主要与大肠蠕动不够有关,按摩时,主要刺激脚上的大肠反射区,它在左、右脚心靠脚跟处,分别呈门框和直角形分布,按摩脚内踝往上约四指处的肛门区,也有同样功效。需要提醒的是,便秘是实症,实则泻之,所以按摩应稍稍用力。关键点:大肠,肛门治疗咳嗽,首要是刺激肺、支气管反射区,上身淋巴腺有消炎作用,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可止咳、消炎、抗过敏,秋天干燥,肾起调节作用,这些都是按摩的重点反射区域。关键点:肺、支气管、上身淋巴腺、肾上腺、肾

宝典二:失眠、神经衰弱两脚后跟都有一失眠点。而心主神门,心又与小肠相表里,腹腔神经也能影响神经紧张,所以心、小肠、腹腔反射区也要刺激。关键点:骨盆腔、心、小肠、腹腔

宝典三:疲乏、腰酸背痛肾输尿管膀胱,促使乳酸排泄,而乳酸正是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颈椎、腰椎、胸椎的异常,直接导致人的腰酸背痛。甲状旁腺能调节钙代谢,促使肌肉神经兴奋。关键点:肾输尿管、颈椎、腰椎、胸椎、甲状旁腺

宝典四:秋季感冒秋季感冒主要是肺、鼻、咽喉等呼吸器官受损所致。关键点:肺、支气管、鼻、咽喉、气管备忘秘诀:按摩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凉了再添热水,坚半小时,如果其中能加上针对某种疾病的中药,效果会更好。失眠患者,泡脚能促使血液下行,帮助入睡,建议泡得越久越好。

按摩的力量因人、因病而异,而且难免有痛。如果觉得太痛,可适当放轻,但在刺激致病的关键点时,痛感必不可少。

禁忌时间:饭后一小时内不要按摩。

不适人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禁用脚按摩。此外,孕妇要慎用,老人按摩时刺激要轻。

民间按摩“十术”

按摩十术是我国古代养生保健方法之一。是通过对身体各处的轻柔按摩,来达到行气活血、祛病强身的目的。

一术运元。右手按囱门,左手按枕骨,各做旋转按摩36次。然后两手搓热,环摩两眼角36次。

二术补脑。两手掌放在脑门(前额)处,做旋转环摩55次。

三术拭目。用手指指腹按摩两眼眶四周各36次。再用手指在眼球上轻轻按压36次。按摩至微有泪出为度。坚持行之,则古稀之年眼仍不花,可以在灯下看书。

四术驻颜。两手掌心在颧骨处环摩36次。再从前额向下轻推至下巴处36次。

五术明堂。从胸骨剑突下胃脘部到脐上为明堂。两手掌一上一下,旋转按揉心胃部36次。再两手于胸前交叉,按摩两乳36次,然后用手按揉后背脊柱两侧由上至下36次。最后,两手回到明堂处,再按揉36次。

六术扶膂(脊柱)。两手掌先在两后腰处环摩55次。然后空拳叩打腰臀部。将两手在胸前交叉,点按双侧肩井穴(两手从胸前交叉搭肩,中指尖下处),再点按大椎(颈后第七颈椎棘突下)以及由上至下的督脉经穴,如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等,一直做到尾骨尖下的长强穴(在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每个椎体下都要点按,

要默默记数。

七术舒臂。将两臂向前伸直,做旋转手臂36次。然后两手交叉,互抱肩部,按揉肩部36次,最后两手互抱肘部,做按揉活动36次。

八术息踵。两手掌分别按揉膝部36次。再互搓捉心、腘窝、内外踝等处各55次。最后轻搓会阴部36次。

九术启耳。两手掌轻压外耳道36次。再以手掩耳,手指敲枕部,做鸣天鼓36次,同时上下齿相叩36次。

十术嗽泉。两手在脸上轻按上下牙龈,按摩齿根36次。再用舌尖顺、逆时针方向在口内旋转搅动各36次。最后做叩齿36次,待津液满口时缓缓咽下,用意念导入丹田。

腹部按摩法 巧治慢性病

腹部按摩疗法是两广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民间疗法。既可由医生施行,也可自我按摩。由于腹部是人体上下联结的枢纽,也是许多经脉循行汇聚之处,更是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生发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营养,均靠腹部水谷之精微供给。因此,民间有“腹为万病之机,治疗万病全在治疗腹部”之说。腹部按摩不仅局部起到治疗作用,而且对全身组织、器官起着调节、促进之作用。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腹部按摩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小儿消化不良、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痛经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和辅助治疗作用,并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防治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

操作步骤:每天睡前或觉后,仰卧床上,按住肚脐,先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按脐摩揉,然后再换左手按逆时针方向按脐摩揉,两手反复交替,摩揉的时间和次数不限,但至少不得少于5分钟。

适应证:

1.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每天早、中、晚饭后1小时揉腹1次,每次约揉5分钟,可达到治疗溃疡病的目的。因为胃溃疡病的发生,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经常揉腹,可促使胃肠粘

膜产生一种激素,阻止胃酸过量分泌,防治溃疡病。

2.慢性肝炎。每天早、晚睡前醒后坚持揉腹,则舒肝解郁,调理脾胃,解除肝区隐痛,腹胀不适,食欲不振等。

3.手术后肠粘连。患者在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自我腹部摩擦,可防手术后肠粘连的发生。一般应在每天早晨起床前、上午10点、下午3点钟和每晚睡前各揉1次。揉腹能促使肠道蠕动,有利于局部组织对手术后渗出液的吸收。

4.便秘。每天早、晚各揉腹1次,每次揉5~10分钟。腹部摩揉有效地增强肠道蠕动,产生便意。

5.失眠。每晚睡前坚持揉腹,可使尽快进入梦境。因揉腹是一种单调而机械的运动,很容易使神经系统感到乏味而产生睡意。

6.遗精。睡觉时调息神思,以左手搓脐30次,右手再搓脐30次,复以两手搓胁,摇摆7次,咽气纳入丹田。

7.肥胖症。每天上、下午和睡前各揉腹1次,每次揉腹20分钟。揉腹可产热,将脂肪转变为能量供人体利用,而到达减肥之目的。

注意事项:

(1)揉腹时,要注意对腹部的防寒保暖。揉完后要用衣服捂住肚腹片刻,使揉动时的热量充分被身体利用,保证疗效。

(2)揉腹后1小时之内,忌食生冷食品和饮料。

足心“吃”药 疗病效佳

中药敷足心,属祖国传统医学外治法中敷法的一种方式。它对于某些病症,特别是对一些不配合吃药打针的小儿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人的“足心”(足掌前中1/3交界处的中点),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涌泉穴所在,药物敷于该处,可通过涌泉穴进而传至其他经络、脏腑发挥效能,治疗多种病症。

治小儿流涎:可用天南星研为细末,以食醋调成糊,涂敷双侧足心,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过夜即洗去,连敷数日。

治小儿夜啼:将酸枣仁10克,捣烂,搓为药丸,临睡前贴敷于双侧足心,次晨揭去,连敷数次。

治热证咳喘:取桃仁、生山栀各10克,胡椒、糯米各10粒,共捣至烂,每晚用蛋清调敷于双侧足心。

治小儿腹泻:对于湿热腹泻的患儿,用苍术和苦参分别研成细末,热重者二味用量取1∶3配方,湿偏重者以3∶1配方。用时以食醋调敷于双侧足心,包扎固定,5~10小时换药1次。对于腹泻轻者换药时间可稍延长。

治口舌溃疡:用吴茱萸10克,研成细末,以鸡蛋清调和,敷贴于双侧足心,每日换药1次,连用3~5天。

治鼻衄出血:将生蒜头2~3枚捣烂,做成小饼,左侧鼻孔出血敷右侧足心,右侧鼻孔出血敷左侧足心,双侧鼻孔出血则两侧足心都敷。

巧用脐疗 可治顽疾

便秘 大黄30克,研为细粉,每日3克加75%的酒精调为糊状,敷于肚脐,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敷2次。一般敷药5~8小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鸣和便意,部分病人可有轻微腹痛,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

尿潴留 白矾8克(研细粉),与葱白10克,共捣为糊状,敷于肚脐,外用胶布固定,一般在用药后3小时内排尿。适用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所致的尿潴留。受寒腹痛 风油精数滴涂抹于肚脐,外用胶布固定,一般30分钟左右即开始发挥作用。亦可用伤湿止痛膏贴脐,24小时换药1次。

小儿腹泻 鲜石榴皮捣烂如泥状,敷于肚脐,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一般用1~3次可愈。

遗尿 鲜葱白7根,硫黄适量,共捣如泥状,每晚睡前敷脐上,胶布固定,次晨除去,一般5次为1个疗程,1~2疗程可愈。主治:小儿遗尿,对老年肾虚之夜尿频繁亦有较好效果。

敷脐疗病四法

脐疗治病既可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又可以免除内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简便易行。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

婴幼儿腹泻:吴茱萸、肉桂、广木香、公丁香、地榆各5克,研末敷于脐上,盖上纱布,2天后换药,2~4次为1个疗程。

妇女痛经: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小茴香15克,共研细末,酒调敷脐上,用胶布固定,然后放上热水袋加温。使用几次后便可治愈。

自汗、盗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0克,共研细末,过筛,加白酒适量调匀,敷于脐中,用热水袋加温,每24小时换药1次。汗止药停。

呃逆:芒硝、胡椒、朱砂各2克,共研末,外敷于脐部,胶布固定。1次可愈。

民间消肿敷药法

1.小儿痄腮(腮腺炎)敷法。药物:连翘粉、大黄粉各60克,陈醋90克,将以上三味稀稠调匀,敷小儿腮部;如药见干,可加点热醋再敷,外加纱布固定。

2.扭伤肿痛敷法。药物:黄栀子、广木香各60克,黄酒200克(加热)。将前二位捣细,兑入热黄酒调匀,趁热敷红肿疼痛处;如药见干,洒点热黄酒,外加纱布固定。

3.疖肿敷法。药物:新鲜大葱250克,蜂蜜150克。先将大葱白,大葱叶洗干净切碎,与蜂蜜连同葱共同捣烂,敷疖肿处,外加敷料缠好。6小时一换药。本药现调现用,隔夜药不能敷用。

肺病患者怎样做呼吸保健操

研究表明,各种慢性肺部疾患者的呼吸困难,与呼吸肌功能减退有密切关系。在缓解期进行有效的呼吸肌锻炼,则可以预防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的发生。为增强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患者可做呼吸保健。

1.预备运动 原地踏步,两手拍手。

2.擦鼻运动 身体直立,两脚平分与肩同宽,两手食指在鼻两侧迎香穴上下按擦,第4拍时沿鼻经眉尖擦过太阳穴向两颊往下擦面部,反复进行。

3.颈部运动 立姿同上,两手叉腰,颈部向前低、向后仰2次,向左右各转动2次,反复进行。

4.扩胸运动 立姿同上,两臂下垂,双手半握拳,拳心向内,两臂向前平伸,拳心向下,两臂胸前平屈,拳心向下,向后振2次,然后两臂向两侧展平,用力向后振2次,接着两臂放下。

5.腹式呼吸运动 立姿同上,双手放腹部,随吸气两手外展,呼气时两手向下按压腹部,使腹部内凹。

6.转体运动 立姿同上,先向右转体,同时两臂侧平举(吸气)后回正,两臂在胸前交叉(呼气);再向左转体,同时两臂侧平举(吸气)后回正,两臂在胸前交叉(呼气)。

7.模仿游泳运动 立姿同上,两手手心向上,夹在腰间两侧,先吸气;后上体前倾90度,同时两臂向前伸,拳心向下,低头吐气。

8.深呼吸运动 立姿同上,两臂下垂,抬头挺胸,同时两臂举向斜上方,用鼻做深而慢的吸气,两臂随上身前屈,逐渐下伸,将手伸向脚部,同时将气呼也,两臂伸直。

9.跳跃运动 两脚原地跳,两手随音乐轻拍胸部。

10.放松运动 1~4拍两臂侧平举,5~8上体前倾,两臂在身体前左右交叉放松摆动。

治“慢阻肺” 练呼吸肌

春季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又多了起来。医学专家提醒,该病患者的呼吸肌锻炼十分重要。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如果发展到严重程度,还可以引起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产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目前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呼吸困难,与呼吸肌功能减退有密切关系。增强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有两种方法。一是全身一般锻炼法,即非特异方法,包括行走、慢跑、游泳、登楼梯等;二是对呼吸肌本身的锻炼法,即特异方法,包括吹气球、吹蜡烛、缩唇呼吸及全身体操。

旅途徒手治病5法

“五一”黄金周即将到来,专家告诫,在乘坐长途汽车、火车和飞机等不同交通工具出门时,人处于特殊环境下,身体也会有各种的疾病出现,对于一些常见疾病要做好充分的了解和预防。

1.止头痛。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

2.止胃痛。双手拇指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按3~5分钟。

3.缓解心绞痛。旁人用拇指甲掐患者中指甲根部,让其有明显痛感,亦可一压一放,坚持3~5分钟。

4.治晕厥。用拇指食指捏压患者手之虎口(即合谷穴),捏压10余下时,一般可以苏醒。

5.治便秘。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上(位于肚脐左边3厘米下方1厘米处),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

搓腰眼 治尿频

我已年近古稀,去年冬天小便次数开始增多,夜间尤甚(一夜可达4~5次),影响睡眠,十分苦恼。一次在阅读《遵生八笺》时,我看到摩擦肾俞穴(即腰眼)可治尿频。于是我便开始搓腰眼,半年后,效果显著。白天小便次数减少了,夜间只小便一次,有时可整夜不解小便。腰眼位居带脉(即环绕腰的经脉)之中,也是肾脏所在部位,它喜暖畏寒。用手掌搓腰之后,以发热为好,这样不仅温暖了腰眼,而且可以增强肾脏机能,疏通带脉,持之以恒,还可防治腰肾病。现将搓腰眼的方法介绍如下:晚上临睡前,坐在床上,双脚下垂,宽衣解带,舌抵上腭,调匀呼吸,收腹提肛,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用力上下搓120次,次数越多越好。

腰椎突出 试试刮痧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部外伤或长期的腰部劳损等原因所引起。其主要表现为腰及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或伴有下肢麻木和感觉减退等。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病年龄的不同,以及发病早期、中期、后期的病理机制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刮痧治疗时所采取的手法也不尽相同。

急性期 腰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不能平卧,患者侧卧患肢屈曲体位,不能行走活动,腰部活动受限。多有明显的外伤史。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苔厚腻,脉弦紧。刮痧部位及手法:急性期病变部位周围的组织处于炎性水肿期,所以,在刮痧时,手法不宜过重。否则易发生水肿。刮痧穴位(具体穴位请参阅经络穴位图)主要为腰骶部的命门、肾俞、大肠俞以及患肢的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穴。

缓解期 腰及下肢疼痛症状减轻,行走尚因难,腰部活动稍受限,仍不能自然平卧,患肢可出现麻木、皮温降低、感觉减退等,舌淡紫,苔薄白或黄,脉弦。刮痧部位及手法:手法操作时应为中等刺激量、腰及下肢并重的刮拭手法。取穴侧重于下肢的麻木及感觉减退部位,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昆仑、解溪、太溪、太冲等穴位。腰部取肾俞、大肠俞、关元、命门,下肢取环跳、秩边、殷门、承扶、委中、承山等。

恢复期 下肢放射痛消失,腰及患肢仍可存在点状疼痛或小腿外侧及脚麻木、感觉减退或一肢肌肉萎缩等症状。可平卧休息,腰部功能活动基本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沉弦。刮痧部位及手法:治疗时以下肢取穴为主。可用较强的刺激手法,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下肢感觉功能的恢复,肌肉萎缩的改善。腰部亦可以补的手法刮,以促进腰背肌肉组织的代谢和血液循环。取穴与缓解期相同。

三法可“赶走”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造成落枕的原因有二:一是睡眠时枕头过高或过低,使颈部肌肉痉挛疲劳,使颈项处于一个不良的位置,造成刺激而引起疼痛。二是患者因在夜间睡眠时门窗打开被风吹袭而受凉,并产生疼痛。大多数落枕疼痛一般持续2~3天,不作治疗亦可自己康复,但如果希望尽快减轻痛苦,及早恢复,可作以下处理。

一、冷敷:一般落枕都属急性损伤,多见局部疼痛。在48小时内只能用冷敷。可用毛巾包裹细小冰粒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2次,严重者可每小时敷一次。

二、热敷:待到炎症疼痛减轻时,再考虑热敷。可用热毛巾湿敷,亦可用红外线取暖器照射,还可用水杯灌热水干敷。

三、按摩:经上述方法后,颈肩仍觉疼痛者,可用分筋法按摩,由家人代劳。患者取坐位,暴露颈肩部,医者站在患者后方,在患肩处涂少许红花油或舒筋油,将左手扶住患者头顶位

置,用右手拇指放在患肩痛处轻揉按摩,并以痉挛痛点为中心向四周轻轻推按。每日推3~6次,一般在分筋按摩后,颈肩疼痛都可缓解。

民间外治臁疮四法

桉叶膏 取桉树叶适量,洗净后加水煎煮5小时,倒出药汁过滤,再将药汁用小火熬成膏状,装瓶备用。使用时用艾叶煎水洗患处,用消毒棉球揩干后将药膏擦于患处,外盖消毒纱布,3天换药1次。一般治疗15~20天见效。

地蜜液 取鲜地龙(蚯蚓)100克,蜂蜜200克,将地龙放清水中使其吐净泥土,取出放入盛有蜂蜜的器皿中,放置12小时,然后去地龙,将所浸蜂蜜过滤,高压消毒备用。使用时将溃面常规消毒,再用消毒棉签蘸地蜜液均匀涂在疮面上,每天4~5次。按上法清洗后再涂,直至疮面痊愈。

金芒液 取金银花、蒲公英、马齿苋各30克,芒硝45克,将4味药加水煎煮30分钟,取药汁2000毫升,药渣保留备用。使用时先将患肢置药渣上熏蒸10~15分钟,待药液温热时用消毒纱布浸药汁湿敷20~30分钟。每天1剂,早晚各熏洗1次,熏洗后疮面宜暴露。10天1疗程。

阿胶法 取阿胶一块,烘软压平如硬币厚薄。使用时用生理盐水洗疮面,再用消毒剪刀将阿胶修剪成与疮面面积一样大小,敷贴于疮面,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一般7~10天见效。

热水擦颈 可防脑梗

预防脑梗塞除坚持低脂多蔬饮食外,还可在每日早晚洗浴之际,以50℃左右的热水擦洗、按摩颈部四周,以皮肤发红、发热为度。长期坚持能使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改善对血管壁的营养,使业已硬化的血管逐渐变软,恢复其弹性,减少或化解动脉内膜内因胆固醇沉积所形成的“粥样斑块”,确保脑组织的血氧供应。祖国医学认为,颈部为任脉、督脉及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人体主要经络循行汇集之处,分布着70多个重要腧穴。通过热水擦颈,集中地给这些经络和腧穴以良性刺激,推动气血运行,增强调节功能,对防止因痰涎聚积、阻滞经络的中风症,是极有帮助的。

脉管炎外治方

一方:曼陀萝果或花、掌叶天南星薯、马齿苋全草、酸膜(即米醋表面的那层)或酒精适量,共捣烂,用芭蕉叶包好煨热外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

二方:①仙人掌、落地生根、大风艾、一匹绸、白花蛇舌草、四方雷公根各适量,鲜用捣烂加少许冰片外敷患处。②川黄连5克,黄芩15克,黄柏10克,大黄12克,绿豆20克,梅片6克,共研末,加适量凡士林或麻油调成膏。白天敷方②,晚上敷方①,症状改善后停用方①。此方主治血栓性脉管炎。

三方:活蜗牛适量,洗净连壳捣烂如泥,平敷于溃烂腐肉紫黯肿胀疼痛处。每日换药1次,药面上用湿纱布覆盖以防过快干燥。此方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民间一宝———药枕

药枕即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做枕用于局部,通过药物挥发的芳香作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对局部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现介绍几则药枕方,供读者选用:

1.白兰花、麻黄、丁香、苦杏仁、桔梗、薄荷、苏叶、枇杷叶、白前、藿香、礞石、生石膏各等量。研为粗末,装入枕中,每日睡在其上,连续2~3个月。可宣肺理气,化痰止咳,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过敏性体质者不宜。

2.灯芯草100克,酸枣仁150克,研为粗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每晚作枕用,每月更换1次药物,连续2~3个月。可清心安神,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

3.菊花、夏枯草各50克,研为粗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每晚作枕用,每月更换1次药物,连续2~3个月。可疏风清热,平肝潜阳,适用于高血压头痛。

4.菊花、川芎、天麻、细辛、当归、元胡、蔓荆子、红花、防风、白芷、藁本各等量,研为细末做枕芯用,连续枕1~2个月。可疏风散寒,活血通络,适用于偏头痛。

5.夜明砂、威灵仙、羌活、独活各50克,研为粗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每晚作枕用,每月更换1次药物,连续2~3个月。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适用于风湿病关节疼痛。

促手术伤口愈合一法

国内资料表明,应用中药大黄和芒硝外敷手术后的切口,可减少切口并发症并促进愈合过程,特别是对腹部手术切口较大的患者及剖宫产术后切口更为适宜。芒硝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和消肿作用;大黄具有广谱抗菌、消炎清热、增强免疫力和止血作用。两药联用对切口早期炎性渗出物引起的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消除及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有利于伤口愈合。具体应用方法是:将大黄50克,芒硝500克,研成细末,混合均匀,装入干净棉布缝成的长方形袋内。自术后第二天起平卧休息时平敷于切口敷料之上,下床活动及睡眠时取下,每日3~4次,每次2~3小时,直到切口拆线前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