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寺(2)——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城东12公里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为中国第一古刹。
白马寺前的大牌坊“圣教西来”。这四个字便是中国佛教的简明历史了。
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
如今的白马寺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遗迹仍依稀可见。外围扩建了很多,但大约在这放生池前才是昔日的正门通道。
这是白马寺真正的山门。
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25米。它造型别致,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山门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青石圆雕马。
这便是白马寺的“白马”了。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山门之后是天王殿,天王殿系元代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
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
天王殿后面是大佛殿。大佛殿内悬挂的一口重5000斤的明代大铁钟,声音洪亮。据说只要白马寺钟声一响,城楼大钟便产生共鸣,故有“白马钟声,洛阳西应”之说。
白马寺的遗迹很多,游览时一不小心会漏掉,所以切勿心急。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殿”。
以白马寺的名气来说,这里的大雄殿显得较小。它长22.8米,宽14.2米。不过也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了。
白马寺在佛教界有着精神领袖般的地位。试想千年前,这里也许就是中国佛教的最中心。
大雄殿内的佛像堪称极品!
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
这是采用夹经干漆方法制成的元代佛像,佛像和佛龛的精美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这是我见过的大雄宝殿里最小的三世佛,却是最精美的。
两侧排列十八尊罗汉塑像,乃寺中塑像之精品。据说每座佛都是空心的,一只手即可托起。
精致的大雄殿让人流连忘返。
大雄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
这是白马寺中独具特色的清凉台。
建于清康熙年间,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
毗卢阁初建于唐,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
在清凉台的两侧建有释源陈列馆。这城楼式建筑下面几乎就是一座佛教博物馆。
这里是另一个世界,佛教文化的来龙去脉全在这里了。
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佛教大国,名寺太多了,但是若寻根问祖,白马寺的地位无可撼动,享有盛名。
白马寺整体并不是很大,基本保持了当年的风格,只是如今的白马寺却有着另一番景象。
我们在白马寺外惊异的发现了一群异国建筑,彷佛世界乐园。
这是有着东南亚风格的泰国大庙。让你几乎以为身在异地,很有穿越感。
另外有处缅甸大庙,正在修建中...
最宏伟的是这座印度佛庙,据说连材质都是从印度空运而来,在外围诸庙中很引人注目。
原来这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赠的第一座印度风格佛殿。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白马寺是佛教的第一个官办寺庙,想来这便是渊源所在了。
白马寺被公认为中国佛教的发源之地而享有崇高地位。白马寺一直严守中国佛教传统,现在它自然成为一处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的理想场所。
因此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异国佛庙建筑群。
随着一系列异国风格的佛殿建造被纳入白马寺的升级规划,这座千年古寺将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最大,或可以称为最为国际化的一座寺院。
从中国第一座寺庙到如今的国际化大庙,白马寺在佛教界和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不管我们是不是信仰佛教,这座中国第一古刹都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