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嘲笑北大数学大神的相貌,除了秀下限并没有什么意义
01
抖音上,一个小视频又火了。
这个人,不是学生,他是北大的老师,叫韦东奕!
看到这个采访视频时,我发现评论区竟然有人讽刺韦神拉低了北大老师的门槛,我心想这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这么无知的人,真是可悲。
韦东奕,除了两度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金,更是一人横扫2013届丘成桐数学竞赛四项金奖。
别说北大,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都曾向他伸出过橄榄枝。
在年轻一代的数学家当中,韦东奕属于领军人物的水平。
还有人讽刺韦东奕的长相,表示一看就是那种没见过世面的书呆子。
呵呵,韦东奕的父母都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教师,属于在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中长大,人家精神世界丰盈,一心扑在数学上,根本不屑于浪费时间在外表打扮上。
论经济条件,韦东奕绝对秒杀大多数人,但是你看看他手上拿的是什么?用大塑料瓶灌装的纯净水,加两个馒头,也就是说,他的午饭就是白水就馒头。
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在当下的社会已经太难得了。
不在乎吃,也不在乎穿,只对数学着迷,如果谁家的孩子能被这样的老师指导,那简直是无比的庆幸。
另外,在采访时,韦东奕的手一直抚摸着怀中抱着的水瓶子,这样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是内心紧张的一种表现。
见惯了各大赛事,按道理他不应该紧张,或者说心里素质已经很好了,这只能说明韦东奕的内心是比较单纯的。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都比较浮躁,看到网红、戏子靠着好看的外表,一晚上挣的比普通人几十年挣得还多,大家的审美出现了问题不说,现在来看,连价值取向也有些问题了。
02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两位大神。
一位是被称为“布鞋院士”的李小文,一位是被误认为是“锅炉工”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王晓琮老师。
这两位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扫地僧”式的人物。
照片中的这位朴实无华,经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的老人,看起来与小区看大门的大爷毫无区别,然而他却是个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学术造诣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是我国著名遥感学家、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
李小文院士,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在加里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地理学硕士、博士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中科院遥感所所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主持过多项863、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
因为这张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座的照片,李小文走红网络,让他获得"布鞋院士"的亲切称呼。照片里,蓄着胡须的李小文穿着黑色外套,没穿袜子的脚上蹬着一双布鞋,不经意地跷着二郎腿,低头念着发言稿。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网友惊讶。
随着报道深入,外界为其学术成就所叹服,李小文的传奇经历让网络上充满了排山倒海的惊叹之声。"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成了一周热门博客第一名,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
有网友说,照片里的李小文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而在照片的"背后",熟悉李小文的人却觉得莫名其妙,作为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在学术界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
白衬衫黑裤子,手里拎着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不管冬夏,李小文都穿布鞋,冬天穿的是大厚布棉鞋。在学生的印象里,每次见到李老师,脚上都是一双布鞋,甚至裤腿也会挽起来,和网上流传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这些都是他们见惯了的。
2015年1月,这位莫测高深的"扫地僧"李小文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这个为祖国的遥感测绘事业工作了一辈子的"布鞋院士",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仅在此半年之前,李小文院士还曾来到昔日母校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原本只能容纳600人的报告大厅,来了将近1000人左右,甚至连过道上都坐满了人。2017年11月,电子科技大学为李小文院士所雕刻的雕塑在校园里落成。
很多人说如果没有李小文院士,中国的遥感卫星事业将要推迟很多年。也许来自美国同行的的评价,更能显示出李小文院士的贡献,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说: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03
2018年,网上出现了一篇爆款文章《吃饭舔盘子的“锅炉工”,竟是14岁就上北大的“扫地僧”》。谁也没料到,这样的一篇文章,竟然让默默无闻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王晓琮老师意外走红。许多人正因为看见了这篇文章,慕名来到哈理工,想一睹这位“锅炉工”的风采。
王晓琮老师经常穿着一件已经明显褪色的深蓝色卫衣、黑色的裤子和破旧的塑料胶鞋。黝黑的皮肤、微驼的身形和不修边幅的胡渣子,确实像极了一名“锅炉工”。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朴素的外表下,竟然隐藏着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
1964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双鸭山的王晓琮,拥有一个开挂的梦幻开局,天赋异禀的他在14岁时就被北大选中进入天才少年班学习,18岁的他又被直接保送到浙江大学数学系继续攻读研究生。别人在18岁时还在为高考而挥汗,而我们的主人公王晓琮已经成为了名校的研究生。真的是诠释了“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的真谛。
王晓琮不仅数学造诣非常高,而且在那个中国人普遍只擅长考试的“哑巴英语”年代,王晓琮的英语口语能力就已经非常优秀了。不仅能轻松应付日常交流,还能与英语母语者探讨学术话题。
后来,原本想去美国继续在数学方面深造的王晓琮,由于签证没有通过,经过几番周折之后,最终选择了赴素有“数学王国”之称的法国学习。当时对法语一窍不通的王晓琮发奋图强,竟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将整本法语词典背诵了下来。
就在大家普遍认为王晓琮会顺势留在国外之际,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归国,令人大吃一惊。回国后的王晓琮进入哈尔滨理工大学数学系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
王晓琮身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为了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毅然选择了回国投身教育事业,为了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任职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师的岁月里,王晓琮可谓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治学严谨,以身作则的态度为师生们都树立起了一个好榜样。在课堂上他从来不携带任何教材和教案,上课的知识他早已倒背如流,由于其出色的学识,被学生们冠以“大神”的称号。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王晓琮却总让人感觉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一年四季更换的衣物不超过三四套,而且往往是因年久而褪色的衣服,脚上一直穿着破旧的塑料胶鞋。在食堂时,甚至被学生看见他吃完饭之后还在舔盘子。
2019年,为了弘扬王晓琮忠诚讲台、超然物外的学者风范,哈尔滨理工大学将“学生最喜爱教师”的称号给予了王晓琮。褒奖他“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的爱戴,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王晓琮不求别的荣誉,这一次却接受了这个称号,因为该称号体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价值——他最在乎的学生们。
写到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能像这些大神们一样始终坚守简单的人生,恰恰是最难能可贵的。其实,为了自己的初心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这就足够了,何必让名利牵绊住自己呢?至于那些以相貌和穿着来取人的,除了能表露出自己的肤浅,也没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