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退嘴,点个眼,抬斜杠︱皖北解词
退嘴
方言读音:tuì zuí
简明释义:把说好了的事情退掉。
颍淮人淳朴实诚,性情敦厚。一口吐沫一个钉。他们做人做事,总以实在著称,给人踏实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特殊事情上,也会有后悔、反悔的情况。这个时候,他会就已经定下的事项,向对方“退嘴”。
举例说,某户人家在儿女婚事上,原先是答应了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觉得不是很合适,就会通过介绍人“退嘴”。介绍人呢,再把“退嘴”的意思,向另一方转达。
有时候,颍淮人之间一些买卖、借债之类,也偶尔会遇到“退嘴”。说好的买卖,有一方思虑再三,最后还是告吹。此前,通常都有个“退嘴”的环节——说一些自己的难处,拉一些客观理由,以取得人家的谅解。借债也是。本来说的好好的,但因出借一方的原因,不能及时兑现,也是要跟人家“退嘴”的。免得人家到时候干着急。
颍淮人说“退嘴”,一般都说成“打退嘴”。这个“打”字,意味深长。既定的事情反悔了,其实不就是“打”自己的嘴巴吗?通常,“退嘴”之前,他都要反复掂量,尽可能把理由说得充分一些,说出口的话委婉一些,而不是直来直去,不顾情面地撕毁曾经的口头协议。“打退嘴”时每说一句话,都是态度小心,用词谨慎,对人家毕恭毕敬,就像自己做了亏心事一样。
点眼
方言读音:dián yán
简明释义:递眼色,以示提醒。
我在网上搜索“点眼”,出来很多“点眼药水”;也有说是围棋术语,又叫“点杀”;或者就是哭,落泪。呵呵。这些都跟颍淮话的“点眼”,不搭界啊。
通常,颍淮人说“点眼”,都是有具体情境的。肚里存不住话的人,喜欢就一些事情到处宣扬,见谁都要说一通。但有些话本来不能说,或者不能对特定的人说出来、说透彻,旁边知情的人,就会给那正说在兴头上的人递个眼色,同时还会配上摇头的动作。这就是“点眼”。他不能明显地阻止人家,或者来不及阻止,就只能用“点眼”的办法,以示提醒。
这样的“点眼”,有时候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接收“点眼”信号的人,一时脑筋不转弯,就会对“点眼”的用意不明就里;或者他领会错了,错在了相反的意思上,就会坏事。
当然,在颍淮人那里,还有一类“点眼”,一直配合默契,少有出错、走眼的时候。那就是农村集市上游荡的几个小偷小摸之类的宵小之辈。他们之间的“点眼”,总能够相互心领神会,达到立竿见影之效。而且见好就收,一晃儿的工夫,就消失在了人挤人的人堆里。
图源网络
斜杠
方言读音:xiē gàng
简明释义:近于辩论。
2016年11月17日颍州晚报的《阜阳读本》,聚焦“斜杠青年”。据说,“斜杠青年”源于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在自我介绍中,往往会用“斜杠(/)”来区分。故名。
其实,咱们颍淮人对“斜杠”,并不陌生。它也是对某一类人的称呼。当然,颍淮话里的“斜杠”,跟前述“斜杠青年”不相干。
人们对“抬杠”,应该都很熟悉。“斜杠”就是它的递进。一个人喜欢跟别人争论,习惯表达不同且另类的意见,就是“抬杠”。那么,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这个人与别的人争辩不休,争论所需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了个遍,最后还是不妥协、不服气,他就是“抬斜杠”了。
斜,即歪斜。颍淮人看来,“抬斜杠”的人,尽管也论理,但他论的是歪理,而非正理。一个人“抬斜杠”出了名,跟他熟识的人,就会送他个“杠头”的绰号。言语之间,尽管有玩笑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瞧他不起,看他的笑话。
农耕传统的滋润,养成了颍淮人朴实厚道的秉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中,他们注重如流,一般很少表达不同。他们不会主动跟人家“抬杠”,也少见“抬斜杠”的场景,更不会当那“杠头”。偶有人为之,人都视他为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