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佳作,全文无一“月”字,却描绘出月的清远,更富有理趣
月亮是诗歌里的常见意象,月相的圆缺也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思。每到佳节之际,羁旅奔波中的游子都会望月怀远,思念亲朋和故园。文人墨客失意时,也会遥望月宫,浮想联翩,更会举杯邀明月,一醉解千愁。
也许月光中融入了一种特殊的情思,很容易触发诗人的感受,苏轼春宵时就曾感慨,花有清香月有阴。
也许月相的变化正象征着人生的无常,所以民间也流传着千古名句,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晚唐一位诗人也经常对月兴叹,并托物寓意,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下面介绍李商隐的佳作,全篇无一“月”字,却描绘出月的清远,更富有理趣。
月
唐代:李商隐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诗的大意是:皎洁的月光掠过流水、穿过楼台,好像无处不在,所照之地都是一片明亮。远处的人和树都藏在冷寂的月色中,显得非常清远。新月的形状残缺,人们也为之空自惆怅;而月亮圆满时,不一定就对人们有情。
作者开篇先浓墨重彩地描绘月色,近处的流水倒映、楼台明亮,远方的人和树若隐若现,也被笼罩在清白的月色之中,共同构成了优美的夜景。
诗人还非常注意遣词造句,“过水、穿楼”,极具动感;“藏人、带树”,又显静谧幽深,可谓动静结合,写景如画,不输王维的风采,不仅展现出一种朦胧之美,而且布局合理,更为下文的议论蓄势。
月亮圆缺是正常现象,但是因为人们心中有愁怨和不平,于是便觉得新月有残缺,就像人生有遗憾;而十五的月亮完美无缺,正象征着事业的圆满。
可是诗人却出语不凡,“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一个“虚”字,令人深思,心中的各种情感根本与月亮无关,都是世人自作多情、自找烦恼。月亮无论圆缺,都不会表现出任何喜悦和抱怨,而且自古及今都周而复始,根本不会在意人们的感受。
李商隐仕途不顺,曾希冀能有贵人提携。刚开始时李商隐得到了令狐楚的眷顾,对方还把自己当作义子看待,在这段时间,义山的诗文和学问都突飞猛进,也被大家刮目相看。可是后来恩公去世后,他又与王茂元的女儿成婚,却因此而得罪了令狐綯,于是他再也无法挽回当初自己与这位公子的友谊。
诗人曾几次登门拜访令狐公子,而对方根本就不愿与他搭话,义山吃了几次闭门羹,也就不再对他抱有任何幻想。于是他就远赴他乡,沉沦下僚,心中即使极不情愿,也是无可奈何。所以作者明写月光,却暗有所指,其中隐意,不说自明。
李商隐的这首诗充满理趣,细味最后两句,既寄寓了诗人的人生遭遇,而且又充满哲理。失意的时候,人们总以为熬过去就云开日出了,但是诗人却说这只是一种“虚惆怅”。换言之,是不要自欺欺人,惆怅之情存在过,就不可能因为其他事物的弥补而消失。
同样的道理,一厢情愿地将希望寄托在未来,或自己无法掌控的虚幻之物,都是不切实际,也容易误事,更容易触发内心更深的悲愁和怨恨。所以,成败得失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不能一味地抱怨别人,也不可过分地自责,而要振奋精神,分析原因,并不懈努力,等待更好的机会。相信只要不断地进取,就一定可以实现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