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自己是笨蛋有啥好?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忠厚老实的人好则好矣,但是很容易吃亏;而很多很有智慧有学问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呆,不争不抢的,人们说他们是“大智若愚”,似乎是一种赞美。那么,愚有什么好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五章里有一句话“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沌”过去通行本写的都是敦厚的“敦”,都是“敦呵,其若朴”,解释成这个人敦厚,“朴”是没有经过雕琢的木头,过去的“朴”字就是树皮的意思,坑坑洼洼,没有雕琢成光滑的样子。敦厚的像没有雕刻的木头一样。但是帛书甲乙本出来一看不对的,帛书乙本写的是“混沌”的“沌”,混沌可不是敦厚的意思了。混沌的意思是天地之初,阴阳未分,这种不够清晰、模模糊糊的状态。

老子在这里是把混沌这个词给颠倒过来,先写的“沌呵,其若朴”,后边“混呵,其若浊”,说的是混沌的状态,实际是一个意思,含义是一样的。“其若浊”,“浊”是污浊的“浊”,并不是污浊的意思,而是不清晰的状态,你看着好像明亮、好像阴暗,都不那么清晰,而是混在一起,既不明亮也不阴暗的这个状态,是“浊”。所以,老子写的是混沌,他讲悟道之人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处于一种大智若愚的状态,不是那种特别鲜明、清晰,而是像没有雕刻的木头一样质朴,像水里边浊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明亮、阴暗都看不清,老子说这种混沌的状态是悟道人的品性。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了,这种状态怎么就是悟道人的状态?


不在意结果的人就会进入混沌的状态

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讲一个人。著名的文化学者胡适很有意思,他做人有些时候就有这个状态。另外一个大学者叫林语堂,当年林语堂在美国哈佛留学读书,结果突然政府把他的奖学金给停了。这下林语堂几乎走投无路了,在国外没钱了怎么读书?很痛苦,就向大家借钱,想借一年的生活费1千美金非常难,到处写信没有回音,最后他想起来一个朋友——胡适。

实际上,林语堂当年跟胡适并不怎么熟悉,没有像我们现在的朋友天天喝酒、称兄道弟,只是互相知道有这么个人而已。他就给胡适发了个电报,请求向北大申请一千美金的奖学金,资助他在美国把书念完。当时他也没报多大希望,结果没过多久,钱竟然真的寄来了,一千美金,帮了他大忙了。就这样,林语堂在哈佛把书念完了,然后又去德国攻读博士,到莱比锡大学,没钱了又跟胡适说,能不能跟北大申请一下,帮我借一千美金出来,代支学费,以后我还。过两天钱又寄来了,就这样他把博士也读完了。他学成归国以后,回到了北大,报效国家。
回到北大,他拿着两千美金到校长那去还钱。一问校长,校长说我不知道这个事啊,北大什么时候借给你钱了?校长没借,那这钱哪来的?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两笔钱都是胡适本人给他寄的。胡适压根没把这事跟学校讲,直接就寄了,而且寄完钱压根就不提这事。一般人会怎么办事?这是我借的,我时常讲一讲我怎么样,我在你危难的时候帮助了你,我对你好,我们够朋友。而他悄无声息的把钱出去了,压根没到学校申请。

林语堂后来一提到胡适就赞不绝口,说这是真正的朋友。后来胡适到台湾去以后,我们知道台湾有位学者叫李敖,李敖这个文人嘴特别厉害,见谁讽刺谁,但是他从来没讽刺过胡适,因为李敖当年也有日子很难过的时候,家中窘迫,到处借钱,很少有人借给他,最后他就给胡适写信,当时李敖是个无名之辈,胡适是个名气很大的文人,但是胡适把钱给他寄来了,他没有声张,直接把钱寄来了。胡适这人,别的方面我们此处不论,这人是一位大学问家,但是就他这两件事做的,真的是可圈可点,这是真正的明白人。而那种斤斤计较的不是明白人。

有的人斤斤计较,对好的、坏的区分特别明显。罗博士真好,讲得好,开心了。一夸我,就高兴了;而一有人讽刺我:罗博士,你这讲的什么东西!心里就不平了,什么意思?讽刺我,有本事你讲,看你能讲成什么样!这种人的境界很敏感,什么都明白,在意好坏,在意前后,在意多少,在意上下,这都是没真正活明白的人。真正的明白人就知道,所谓这些上下、前后、多少等等,都是相比较而言的。有人夸你几句,你讲得真的就好吗?讲得比您好的多了去了。知道我们在世界中都是一个小小的点,不要太在意,再过一百年,无论整我是多么厉害的人,害我的是多么厉害的人,我们都不在了,我们曾经在世界上共同度过这么多年,还是珍惜它吧。
这么一想,好坏、前后、多少、上下都不在意了,这样的人就进入了一种混沌的状态,这种状态老子说过叫“大智若愚”,因为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了,不再去比较了,只是按照自己内心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做事,慢慢去做、坦然去做、随缘去做,一点点做而已,这样的人生包袱更少,轻装前进,圆融无碍,这是我们要努力进入的一种状态。不在意结果的人就会进入这种混沌的状态,在意结果的人就会进入计较的状态。

我是个最最大的大笨蛋, 

比你想象的还笨

最后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我小的时候,小朋友们喜欢互相说坏话,经常起争执。别的小朋友说:你是个大笨蛋!我这一听就生气了,我说你才是大笨蛋!你是大笨蛋!就打起来了。我回到家里很生气,我父亲看到了,就说儿子你生什么气?我说谁谁谁说我是大笨蛋,他说我笨,给我气死了。我爸没有笑,认真地给我讲:这个人说你笨你就笨了吗?你真的笨了吗?说你聪明你就聪明了吗?你要知道这都是没意义的,我告诉你怎么化解这种冲突。

我爸告诉我,你要把这个标准彻底给打乱,他说你是大笨蛋,你要这么回应他,你说我是个特别大的大笨蛋,我是特别大的最大的大笨蛋,我比你想象的还要笨。你就这么回答他,看他怎么回应你。我一想这能行吗?我爸说你试试,结果我这一试,小朋友说你是大笨蛋,我说我笨特别笨,我是个最最大的大笨蛋,比你想象的还要笨。对面的孩子哑口无言,他原来期望他制定的这个标准,我一定会跟他争执:我是聪明的。结果我把他这个标准破坏了,我把它给混成一体,我说我比你想的还要笨、更笨。这个孩子就哑口无言了,从此再也不跟我争论了。
所以后来每次碰到这种情形,我都想起我爸爸当年对我说的话,把标准打乱,无论别人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你,不要在意它。不在意的一个表现,就是把标准拉得更低:我比你认为的更糟糕。这其实并不是诡辩,并不是辩论的方法,而是一种人生态度,真的没那么在意。这东西,别人说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吗?不是的,我们要忘掉这些标准,按照心中的善念去做事就行了。
现在仔细想想,长大后的好多想法其实都跟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有关。小时候爸爸跟我讲过这样的一个观念,我心里就有一个种子,我长大了很少受到这些伤害,这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养是把你身体养活大,育是教育的好,把正确的理念给孩子。我听说很多我的听众,是跟着家里的孩子一起听的。《道德经》的理念,如果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教给他,有可能这是您一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孩子会因此受益的,这是大道,把这种大道这么早的教给孩子,我觉得是了不起的事,各位朋友们加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