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主题丨润墨斋部分作业及点评
本期作业及点评人
本期作业:端午节(限下平二萧韵)
点评人:石瑞圣
团队简介:润墨斋是立足于藤县本土的诗联学习团队,旨在自由吟咏,共同提高。
点评人简介:石瑞圣,昵称石氩,网名负手春风、垒石。1956年生,广西藤县人,浔江诗社社长。
端午节
文/校园
佳节遗风成竞渡,喧天鼓震故山摇。
榴花是日堪餐秀,角黍堆盘任意消。
不见素心怀屈子,只知幽趣乐逍遥。
时人当念英灵士,别地焚香顶礼烧。
简评:诗围绕端午节来展开,端午节又因屈原而显得更加厚重,人们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进行龙舟竞渡活动,包粽子等等,都是与屈原有关。
诗的脉络清晰。章法结构合理,有层次感。句子的营造欠自然,凑痕较重,主要表现在用词比较生硬,尤其是虚词的运用未能尽意。
首联,“佳节”“竞渡”真接破题,而以龙舟竞渡来带出时节的氛围,并以“竞渡”为引线,来带出作者对屈原的缅怀。“佳节”不好,佳节多指气氛浓厚,带有吉祥色彩的节气,如春节、中秋节等。而端午节因人们都与屈原的怀念相联系上了,也就没有“吉祥”的色彩了。“遗风”则是指前代留下的好的风尚,诗中用得好,显得高旷。“成竞渡”衔接上就显得不够自然。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有意义的活动,但不是唯一的活动,“成”字在这里是肯定式,使得句子成为绝对性的口气。下句“喧天鼓”是首句的展开,有突出气氛作用;“故山”一般来说借指家乡,以故山来说明地点,这没错,错就错在“震”与“摇”二字的太着力,让人不适。
颔联是景承。五月石榴花开,荔枝、梅子成熟,都是较鲜明的景物;角黍,又称粽子,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预备的,是地方习俗。传说屈原沉江后,当地民众不忍屈子的离去,纷纷划船去打捞,又包粽子投向江中,让鱼儿饱食粽子后不再抢食屈原的身体。此后,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就成了主要的纪念活动了。联中“榴花”与时序相关,“角黍”与诗意相连,景物的捕捉均到位。只是语句欠凝练,“是日”语硬,具有特指性;“秀”字则是画蛇添足,“秀色可餐”是成语,“堪餐”已经体现其意,“秀”字在这里就显得多余了。“任意消”在句中没看出有任何意义,是词穷的表现,凑韵较明显。
颈联是转句,这里有作者情绪的抒发,不管这情绪怎样,在章法上就达到了“转”的目的。“素心怀屈子”,是立意所在;而“不见”则违背了本意,自相矛盾。下句整句无味,是谓敷衍句;“幽趣”可以有,但“乐逍遥”就与緬怀相抵触,与全诗的情绪不合。而“逍遥”与“屈子”对仗也不稳,显而易见这也是凑韵了。
尾联取意也好,然语句局促,面窄,情绪放不开。前面是“故山”,后面则又“别地”,这是景乱;“焚”与“烧”义同,烧为赘语。顶礼,是比较重的礼,不是随便用的。
诗的韵字用得不好,使诗的表现与情绪的抒发难以达意,形成凑韵。而全是虚词入韵,少了实词韵,诗就失去了厚重感。我们写诗时,也要讲究用韵“虚实相兼”。
试改:
端午节
端午遗风相竞渡,喧天鼓和故山谣。
堪餐每见榴花艳,时节由来角黍饶。
固有素心怀屈子,犹怜弱体对尘嚣。
予思予习知情拙,允肯离骚与九韶。
端午有感
文/永远有多远
汩罗山远水迢迢,风送云裳上九霄。
鸢尾芳香薰梓里,龙舟竞渡仿前朝。
身流汉北古今颂,心系楚乡天地昭。
若问贤人可安好?离骚一曲乐逍遥。
简评:诗结构还好,层次感强。多处在用词用语上仍不够完美,见凑痕。起句没有破题。诗中围绕屈原来展开,但没出现端午节氛围。改题目《端午怀屈子》。
首联拉得过开,尤其是二句更甚,与诗境游离。汩罗山复水迢迢,节届端阳憾九霄。这样,既达到破题,又由“憾”来启下。
颔联的“鸢尾”,花语有思念之意,与前面的“憾”字相承。以鸢尾花来作景语,取意甚好,与诗旨关联。一鸢尾,一龙舟,于联中的景描比较到位。上句的薰衔接自然,而“仿”字意淡,语感不强,系、念、忆都好。
颈联中“汉北”,屈原被放逐之处,放逐身,应是凄凉境,屈原被流放何以为“颂”?“古今颂”此为不由衷之语。“楚乡”,泛指楚国,汉北、楚乡,同属地名,联意没能拉开反见拘束。屈原为政,身为楚国大夫,也是一代诗人。其歌赋内涵,均以忧国忧民为主旨,心系黎民,楚乡改作“黎民”更见精神。
尾联也是收得不好,句中的设问有些虚,沉江都二千多年了,能安好吗?结句的“乐逍遥”不合,《离骚》赋的是愁绪,是忧国忧民的情结,能“乐逍遥”吗?尾联能联系自己的情感融入句子中,就易于感染别人。
试改:
端午怀屈子
汩罗山复水迢迢,节届端阳憾九霄。
鸢尾芳香薰梓里,龙舟竞渡忆前朝。
身流汉北诗情壮,心系黎民天地昭。
默诵离骚人不见,孤怀何处泊兰桡。
端午节
文/宽心
端午常临汛雨潮,河宽江满健儿娇。
龙舟逐鹿飞梭窜,堤岸呼声击鼓摇。
香粽投鱼因屈子,寒门悬艾为邪妖。
汨罗江颂英灵魄,义士忠魂永相昭。
简评:诗围绕“端午节”展开,有端午节的气氛。章法甚好,层次感强。句中个别用词稍硬,语感欠自然。
首联由环境展开,直接破题。今年的“龙船水”特别充沛,诗的开端就以此切入,龙船水带出龙舟竞渡,顺理成章。“河宽江满”排比句略费字,取一就好了。“娇”应是“骄”的别字。河宽恰恰健儿骄。恰恰,能体现龙舟团队同心协力的融洽气氛。
颔联承上句“健儿”而来,联面清晰,状物、氛围描绘得有声有色。句中“逐鹿”、“窜”词语生硬,龙舟竞渡或竞赛,作为端午节的特定活动内容,气氛是活跃的,是互相激励的,而不是你生我死的决杀,用“逐鹿”引入竞赛场是不恰当的说法。联中的景物安排也欠顺畅,龙舟与击鼓是统一的,分开来说就形散了。
颈联仍为承句,以端午节之传统习俗来展示古朴民风,虽为景语,而景中有情,赋予端午节特别的人文精神。句中的虚词连结上未达意,可酌。虚词的使用,既要考虑与句子中的意境融洽,或婉转,或提振,或加强;同时又要使句子达到连贯、通顺。所谓炼字,就是针对虚词而言。“香粽投江缘屈子,寒门悬艾避邪妖。”这样,起码句子述意上清楚多了。如果追求句子的精奇,也可以:“粽具高情真不屈,门悬芳艾便无妖。”此则化景语而为情语。
尾联结得也大气,只是灵魄忠魂语赘了,而结句“相”字也失替。
试改:
端午节
端午寻常汛雨潮,河宽恰恰健儿骄。
龙舟击鼓飞梭似,堤岸呼声振臂摇。
粽具高情真不屈,门悬芳艾便无妖。
汨罗水念英灵在,魂魄归兮义永昭。
端午怀屈原
文/朵朵
龙舟竞渡若梭标,号鼓声声逐浪潮。
绿伞红罗江岸舞,离骚楚韵水云飘。
忠臣自古多亲近,志士而今不甚遥。
人散还于风里醉,豪歌唯与影相聊。
简评:结合诗的内容与情绪,均以“龙舟”为取材,相较屈原的形象并不突出,题目有些牵强。题目改《端午观龙舟》,则起句直接进入主题,破题就有力度。由观龙舟而怀屈原,顺理成章。
首联比较顺,具形象,见气势。将龙舟比作梭标,跟着锣鼓号声,劈波斩浪。
二联上句还好,也很吸引眼球,堤岸上绿伞经罗,妖娆佳丽,极尽妩媚娇态。下句若跟着也描绘一下男士粗旷伟岸的风骚,那就把气氛推向高潮了。但下句却叉开了,“离骚楚韵”不属于景描,而楚韵是个大的概念,楚韵也即楚歌,楚国的民歌,屈原的离骚也是诗歌体,当然也包括在楚韵之内。而离骚也好,楚韵也好,只是于文学体裁上能见到,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现代是没有人能时常诵唱了的。“水云飘”是说楚韵的吟唱不绝于耳,随云光水色流动飘逸。所以这不是真实的“景”,不能作为景描。也就是说,下句写得虚泛,与诗的结构不合。
三联是转,转得开,有自己的观点,有观点就说明方法上的正确性。虽然,这观点很模糊,可能她自己本身也不甚明了。“忠臣自古多亲近”,忠臣,是概念化的语汇,这里是“颂”体,是对前人具德政的肯定。但是,如何亲近?这说法就显得模糊了。改成“忠臣自古多磨难”,这观点就能说得清楚了,人的忠诚,是在经过多重打击下才能体现其志向坚定,而阿附权贵者贪图富贵,明哲保身,就无忠诚可言。“志士而今不甚遥”,“不甚遥”也是说得很模糊,你怎么知道不久就有志士的呢?你认为的志士又是怎样的呢?难道现在就没有奋发之士吗?由此可见,行文不能过于随便,述意要清楚。“志士而今奋显昭”这样,句中有寄托,情感充沛,句意也明朗了。
尾联上句是说龙舟赛后,人们还沉醉于精彩的表演而不忍离去。尾句“影相聊”语弱而局促,提振不力,与前句的呼应也未到位。“豪歌一曲已凌霄”就把气氛推向高潮了。
试改:
端午怀屈原
龙舟竞渡若梭标,号鼓声声逐浪潮。
绿伞罗裙江岸立,乡情俚语水云飘。
忠臣自古多磨难,志士如今奋显昭。
人散还于风里醉,豪歌一曲已凌霄。
端午节
文/小铃铛
习习薰风戏柳腰,长堤十里涌人潮。
彩旗猎猎映波浪,锣鼓声声震碧宵。
自古忠言遭俗忌,何时直节得真饶。
无由客醉江亭上,一曲离歌云水遥。
简评:这首诗同样是写龙舟,以龙舟精神来抒发情感,见情见性。
首联从大的环境下笔。薰风,特指夏初之风,带出时间;长堤,说明地点;涌人潮,人山人海,带出气氛。句子流畅,破题自然。
二联是承前面的景描而来,进一步交待事件。写龙舟却不直接说龙舟,而是以“彩旗”“锣鼓”来状写,将龙舟的气势展现读者面前。我们都知道,每一条龙舟上都插彩旗,有龙舟队的番号;而锣鼓,则是起统一节奏的作用,使步调一致。“猎猎”“声声”,以叠韵来增强气势。联中描写生动,用词精准。
三联是情感的抒发,转得很开。龙舟是源于屈子投江,以后人们有感于屈原的杰出成就和忧国忧民思想,就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纪念他。因此,联中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屈原,并抒发自己的情绪,诗就有了思想,有了灵魂。俗忌应是妒忌。
尾联,结得也高雅,“一曲离歌”寄予怀念之情。“无由”二字意不顺,可酌改:余今,有我之境则有我之感,诗就显得真实。
观龙舟感怀
文/绿叶
薰风翻浪九龙哨,十里长堤满绛绡。
猎猎旌旗映碧水,声声号角响云霄。
楚乡遗俗古仍在,屈子英魂今未消。
胜日亭台诗寄酒,离骚一曲卷江潮。
简评:整首诗由“观”龙舟而生发感触,诗脉连绵。句子流畅,章法结构合理,层次清晰。
首联由大环境落笔,“薰风”带出时令,“翻浪”“长堤”阐明地点,“绛绡”指的是观龙舟人群,不过,只见女色,男人却不入眼。用语简洁,交待详细。“九龙哨”,哨字平仄两读,划龙舟时,每条龙舟上都会有一指挥者,吹着哨子,举着旗子,形成统一步调。九龙哨,这词有点新鲜。“翻浪”动作有些大,弄不好会翻船的。
二联写法上与小铃铛异曲同工,写出龙舟的气势。“碧水”“云霄”对仗不稳。
三联是情语,转得开。“楚乡遗俗”除了龙舟外,还有很多形式不一的活动,都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风俗,如包粽子、悬艾草、饮菖蒲酒、浴兰等等。“古仍在”欠通顺,且意淡。下句的“今未消”也显凑。语感弱,使联义大打折扣。
尾联“卷江潮”比较大气。整联一气呵成,铿锵有力。
试改:
观龙舟感怀
薰风吹浪九龙哨,十里长堤满绛绡。
猎猎旌旗衔水气,声声锣鼓响云霄。
楚乡遗俗情缘切,屈子英魂国士骄。
胜日亭台诗赋酒,离骚一曲卷江潮。
端午抒怀
文/过客
端阳李子泛红潮,屋后榴花似火烧。
米粽飘香菖草碧,龙舟竞渡鼓声遥。
数篇楚韵已千载,一曲离骚荡九宵。
惜日贤臣随水逝,几人传颂至今朝。
简评:诗章法甚好,景与情的抒发层次清楚。个别句子营造上稍见油滑,句意表述欠合理。
起承两联景描比较自然,以普通景物衬托出端午节氛围。首联欠顺畅。李子,农历三月就上市了,农历五月还有李子吗?表示怀疑。榴花,为五月标帜,“似火烧”油滑语,且“烧”字语气与全篇格调不合,换个韵字看看。二联的承比较流畅,给端午节增添气象。
转联取意高雅,“已千载”、“荡九霄”语白而油滑,或老干味。行文意象含蓄表达才好。
尾联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思想性。但行文上表达不是很完满,不见高义。贤臣不会“随水逝”的,人死精神在,他们的芳名千古传颂,譬如孔子老子孟子屈子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惜,应是“昔”之误笔。昔日、今朝,形成对比,语法上显得生动。
试改:
端午抒怀
端阳节届泛红潮,屋后榴花被绛绡。
米粽留香菖草碧,龙舟竞渡鼓声遥。
尝闻楚韵哀时令,习诵离骚念舜尧。
昔日贤人犹在耳,随风传颂至今朝。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