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坊沟油坊沟

香坊沟油坊沟
孟津境内的黄河廊道过小浪底镇大庙沟,廊道公路沿水岸线进入缸沟炎帝窩,路绕水岸蜿蜒再向北,就到了原老煤窑乡香坊沟村和油坊沟村。
老煤窑乡这里沟壑纵横山梁条列,随着小浪底水库蓄水,原来的沟壑全都被水淹没了,仅剩下一道道山粱如巨龙如鳄鱼伸首潜入水中。巨龙和鳄鱼全都头朝东方,头前方的水愈向东愈深。深水下就是百姓们俗称的大庙沟,原来的大庙沟中有一条河,孟津人称之为清河、小清河,山海经中称之为正回水。
清河是孟津县境内十大水系之一,其水发源于横水镇上院村马家门,流经岭后村、柏树嘴村、大庙沟、煤窑村、南湾村、步家门、芦家门、大宴沟村、清河村等村,自清河村东北汇入黄河,全长约17公里。
清河汇入黄河处有豫西黄河南岸著名渡口清河渡口,清河渡口对应的黄河北岸就是济源市的张岭村、大奎岭村、二郎腰等村。清河渡口向黄河上游辐射邵原、垣曲、新安、渑池等地;向黄河下游经孟津铁谢辐射到巩义、开封等地。
原老煤窑乡香坊沟村和油坊沟村正好处在清河的中间部位。清末至民国期间,洛阳通往清河渡口的大路上车水马龙,山西阳城的铁锅铁笼;新安、渑池的石灰煤碳、大缸荆编、牛羊骡马等;洛阳城的布匹服装、百货针织、煤油食品、笔墨纸张等,都要在清河渡口完成交易交換,渡口的繁华不亚于中等城镇。
顾名思义,香坊沟村因制作香而著名,油坊沟村以制作食用油而著名。而以上两个村子生产的香和食用油则以批发为主,成品香用白布打包,每包二百把,包的表皮上打有朱红色大印,印文为:津邑香坊沟产。
盛食用油的容器是油篓,油篓用荆条编制,下方口圆,形如蓝墨水瓶。油篓的内外上有面粉面筋兑桐油制作的腻子,腻子的外边包有生白布,白布的外边再上腻子,外层的腻子髹有丝麻。干透的油篓坚固耐用,一个油篓的重量仅四五斤重,一篓油可装三十市斤,卖油郎一副油挑子挑两篓六十市斤油,沿村叫卖,十分方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原籍柏树嘴村的共产党人杜秉灿在香坊沟村、清河口村、妯娌村建立有太岳军区八路军情报工作站,杜秉灿领导的孟津抗日游击队的司令部驻地就在香坊沟村。
1944年5月23日,侵华日军攻占孟津。日军在豫西重镇横水设有据点,盘踞在横水据点中的日军中队长石桥阴险狡猾,几次带领日伪军突袭清河渡口,抓走船工民伕,毁坏凿沉船只。
当时,国民党政府县长姚安子纠集百余人的民团部队驻扎在老煤窑乡东地村,东地村距离清河渡口和香坊沟村都不甚远。姚安子派民团部队十余人组成所谓河防队,河防队以抗日和防八路军过河为名义,经常持枪在清河渡口征税拉伕,盘查敲诈来往客商,清河渡口因此一度冷落。
1945年3月9日,孟津抗日武装大队在香坊沟成立,卫恒任大队长。
共产党人杜秉灿和他率领的抗日游击队威震豫西,清河渡口只要有人大喊一声:“杜司令来了!”国民党河防队就一哄而逃。胆大机智的杜秉灿组织群众把粮食、药品、文具、纸张等装在油篓里,乘夜装船渡河,把八路军急需的战略物资送到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
1947年初,陈谢大军准备挺进豫西解放洛阳,陈赓司令员率部驻黄河北岸桐树岭,命令杜秉灿把洛阳城防工事图和有关洛阳飞机场的布防情报尽快搞清楚。杜秉灿联络驻横水谢沟村的八路军五号情报站站长高新德,把手枪和子弹包裹在油篓的布盖里,化妆成预定收购香油的商人,骑着骡子连夜赶往洛阳。
第二天夜里,杜秉灿带着情报赶回到清河渡口,国民党保长韩景文按约定帶着两个船工在小船上等,韩景文见杜秉灿用网兜兜着一个空油篓挂在胸前,就诧异地问:“杜司令,过河哩你带个空油篓干啥?”杜秉灿嘿嘿一笑说:“我不会凫水,你不知道!万一掉到河里油篓总比葫芦强吧!”
杜秉灿渡过黄河后,很快把情报送到了陈赓司令员手中。陈赓司令员眼见杜秉灿从油篓的布盖子中取出了情报,就笑问道:“你今天咋不带家伙哩?”杜秉灿快速从油篓中抽出了手枪,又从油篓中取出了一只麻纸包着的烧鸡,说:“顺便在洛阳周公庙买的,小司令见大司令不带点礼物不好!“司令部的人都哈哈大笑。
临分别时,陈赓司令员送给了杜秉灿100发手枪子弹。
眨眼间七十多年过去了,难忘的香坊沟油坊沟、难忘的清河渡口、难忘那一代的共产党人。如今站在黄河廊道水岸,故乡的那些人和事、故乡的那份情与爱,像黄河中的细浪拍打着心扉,一个新时代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故乡的昨天却永远也不会忘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