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流畅之后是什么?
瞅了一眼离上次发文已经快过去一个月了,着实汗颜。这段时间手头的工作多,只好把写作暂时搁在一旁。
前两天偶然看到新闻,同时提到了我的两所母校:英国考文垂大学将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办学,在海南筹建国际分校。联想到我过两天就将再赴英国参加考大的毕业典礼,不得不说命运这个东西还真是神奇。
2019年的艺考和二学位考试已经战罢,从事播音教学的盆友们可以歇一歇了。不过艺考的学生们还不能松劲,不论在艺考期间成绩几何,都还有高考文化这关得要过。
最近几日围绕《最强大脑》节目的讨论可以说是新闻不断,巧的是,在这不久前,我刚好和学生曾聊起过这档节目,正好也就促成了今天这篇发文。
我给今天发文取的题目是“流畅之后是什么”,我想这也是很多艺考生,包括口语表达教学从业者,经常都会思考的问题。在我个人看来,应试型的口语表达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首先当然就是短小,因为考试往往都是限时作答。这样来看,在很短的时间内,想把文章做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而技巧的获得,则来自于日常练习中,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很难说谁的风格或方法一定是最好的或最有效的,读者们倒是可以多听听多看看,采众家所长,如果能最后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表达风格,那自是最佳。
我把我个人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在我看来,评述的三个阶段应是“流畅——合理——深刻”。
理解起来并不难:第一阶段是流畅,也就是能够自如的说话。我们不妨把这一层次看作是说话的“外壳”,也就是说没有触及到内容,暂时不去管你说了什么。能够把话说顺,没有磕巴,尽量少的出现“嗯”“啊”,我觉得就已经是口语表达的入门者了。
流畅之后是合理。合理的理解可以是合情合理、合乎情理,或是让人听了之后觉得“说的没跑题”。这一层次主要围绕内容展开。就拿我开头说到的跟学生聊起《最强大脑》那个事做例子,我当时让学生介绍一个她喜欢的节目,她回答是《最强大脑》,原因大致是这档节目很有温情,可以让人收获感动。那么,如果从合理的角度来判断,这个回答是否会存在问题?在我看来是有值得商榷之处的:这是一档面向年轻人群体的科学竞技真人秀节目,如果抛开科普这一节目主旨不谈,很容易让听者产生误解。让这个回答变得合理起来也很容易,加上前半句即可:我很喜欢《最强大脑》,因为除了能看到紧张刺激的智力对战之外,还能让我感受到选手们的温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最后一项是深刻。如果合理是关注在内容,那深刻则还要包含上对逻辑的组织运用或是新(论述)观点的提出。有些读者会觉得,在考场上恐怕很难说到这个层次,毕竟给的时间太短了。我认为这里存在两种理解:第一,是你具备深入浅出和运筹帷幄的表达能力——能够用寥寥数语就把题目剖析到位,比如,“谈谈应试教育”,回答:就像那句流行了很多年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我看来,应试教育之争该休矣。考生用戏谑的语言开篇,能迅速引起听者的兴趣,之后马上摆明己方观点,用清晰的逻辑定位给这个评述开了个好头,而不像有些考生,迟迟不表明观点,导致说完之后,虽然貌似流畅,但听者不知所云。第二种理解主要是针对艺考生的,你们要做好这种准备:在一系列的考试中,总会有那么一两场,会让你有机会做比较完整的口语表达,比如评述,比如考官提问。因此,在考前的训练中,还是要留出一小部分时间,来让自己做完整的评述练习,而不是告诉自己“反正说几句考官就喊停了,内容、逻辑什么的无所谓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决定你命运的可能就是那么一两场考试,就是那么十来分钟。可是过来人都知道,为了那镜头前的区区几百秒,你曾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做,就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总归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