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凯 |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只蛙
思想周刊
这是『思想周刊』的第九十六篇文章
最近有个『佛系游戏』火了,叫《旅行青蛙》。游戏超简单,简单到一开始我都以为打开方式不对。目前,《旅行青蛙》在官方尚未组织任何宣传活动的情况下,已经位于AppStore游戏免费榜第一位,超越了《荒野行动》与《王者荣耀》。下载量更是达到了110万,评分9.9分(满分10分)。
你养了一只爱旅游的青蛙儿子,他随心走、随心回、随心给你带手信、也可能了无音讯好多天,你能做的只有时不时的查看它的房间和后院(对,就只有这两个场景)。虽然是养成游戏,却根本没有养成目标,青蛙儿子的行径基本随缘,行程全靠脑补,激发了玩家的想象力和母性。这就是放置系游戏《旅行青蛙(旅かえる)》,由此前大火的治愈系游戏《猫咪庭院》团队制作。整个游戏只有两个场景,院子和家里,你能做的只有收割三叶草,买上便当、护身符、帐篷等道具,给青蛙准备行囊。行李准备好之后,青蛙可能会在家吃饭、削木头、看书、或是和朋友玩,之后就会出发去旅行了。之后你只能宛如空巢老母亲/父亲一般,守着一个冷清的家,静静等它回来。
青蛙大部分时间不在家,旅行的时候偶尔寄过来明信片,有时候它交到了蝴蝶、老鼠等朋友,会出现在明信片里。青蛙在家的时候会读书、写诗、吃饭、削木头……它回来的时间是随机的、它的旅行见闻是随机的,有的倒霉蛙甚至会出车祸。而玩家的心情就如同父母等着孩子回家的心情,大部分的时间是焦虑的等待,和朋友炫耀自己的蛙去了哪里。这只青蛙被称为“佛系”青蛙,网友们戏称“养娃方知父母恩”。 旅行青蛙画风治愈,剧情简单,只要用三叶草,购买食物、幸运符和道具三种商品,帮青蛙准备好旅行的背包。
在《旅行青蛙》中,玩家们常唤青蛙为“儿子”,赋予其“母爱”。“儿行千里母担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传统语境里,母亲是一个在家中翘首等待丈夫、孩子回来的形象,做好热饭、备好行囊,用慈爱的目光看着你。母亲在温暖的家中劳作着,并为孩子感到骄傲。一个以孩子为核心的模范母亲形象就此塑造了出来,玩家在其中体会到了“贤良淑德”的标准女性价值。游戏中,母亲的劳作在游戏中被捡三叶草、购买食品简单代替,而现实中的母亲所面临的家庭处境比这复杂的多。青蛙可以说走就走,自由地像一阵风,只向家寄回几张明信片,而现实中,孩子没有这种洒脱。玩家在这个游戏中是有双重渴望的复杂心情,年轻的玩家在漂泊异乡的时候,将对父母歉疚转移到了爱蛙之上,得到了安慰。
罗兰·巴特曾在《神话修辞学》中批评大众的“社会化”游戏,比如扮演护士、母亲、老师等角色,这些游戏剥夺了普罗大众应有的想象力,而过早的进入世俗伦理的世界,巴特认为人们应该回到玩积木或拼图游戏的时代。这些角色扮演的游戏,就是经验模拟类游戏的前身,给予人一定的社会“价值”,产生社会化的“自我认同感”。但这些认同都是处于社会规训的话语里的,成为“女强人”,成为一个“好母亲”,这些社会的价值标签在游戏中不断强化,带给玩家以满足感。
养蛙人的日常:
『早上8:47,同事发朋友圈说:“我的蛙大晚上不睡觉,在那里削木头。等早上醒来,人家就去旅行了,可是我还没给它准备好行李。小可怜没有面包吃,没有幸运草。我只能望着它以前的照片和空荡荡的房间暗自哭泣......”
另一位40岁的妈妈则对蛙说:“虽然知道你有吃有穿,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但每次点开空空的邮箱,还是对你很挂念。或许要很多年之后你才会知道,原来挂念不是一份负担,而是我的思念。别问我怎么悟出来的,要知道,很多年前拿着背囊出门的人是我。”』
中国这几年流行的几波青年亚文化,无论是“小确幸”“丧文化”“佛系”,其源头都是日本。不少人注意到,如今中国年轻人呈现出与日本年轻人某种相似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旅行青蛙》在中国社交网络的流行,也在于那种低欲望、佛系、一个人生活、又能怡然自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每个人养的青蛙,都不太一样
「而它任性地过着我想要的生活」
有人养的是手工达人蛙,一直在削木头,即使给它塞满了食物和道具,还有攻略里说能让它马上出发的野菜三明治,它依然可以静静坐在家里,削得不亦乐乎。有人养的是期末考试蛙,一吃饱就看书,看一下午之后又去吃饭,就像期末考期间疯狂预习的苦逼大学生。而有的蛙几乎不着家,只要行囊里有吃的用的,它总是背起来就出发,然后给你寄回它浪浪浪的照片和你没见过的各地特产。一开始看见它在写东西时,看见墙上的贴纸和桌上的卷轴,我第一反应是它在做攻略。可是看它一转眼削了俩小时木头,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一只可以专注于任何事,却又不被任何事束缚的青蛙,需要什么攻略?
它可以在阳光很好的晴天,大把挥霍时间,慢悠悠地品尝自己最喜欢的食物;不用担心第二天要早起,所以可以捧着自己最爱的小说,熬夜看一整晚;兴致来了,背上行囊就可以去旅行,提子司康饼和南瓜夹心饼都可以饱腹,便宜的玻璃碗和昂贵的漆碗都不影响它游玩的心情;尽管一个蛙独自旅行,却并不孤单,因为随性的它总会交到各种好朋友……这让整日为生活奔波的我,着实有些嫉妒。也许每个人都偷偷想过,要是不用长大就好了。
没有学业羁绊,没有婚恋爱情的烦恼,没有早出晚归的辛劳,也不必考虑自己的兴趣有没有发展前途,只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简单随性,这样的生活,多完美啊。所以每次看着它出发,我的心情都有些纠结。一方面想着,你又一个人快活去了,留下我自己看家,多无聊啊;一方面又想,去吧去吧,别像我一样活得这么单调,替我多去看看这个世界啊!
万万没想到,一只青蛙,居然实现了我的人生理想
「往前走,别回头」
在读书写字、吃饭手工的日常中,青蛙也始终心心念念着旅行。它认真生活,不富裕,但也不挑剔,因为它知道“井底之蛙”不是它的归宿,它是为了看遍大千世界而生的。也许,真正的勇敢不是说走就走,而是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却始终不忘诗与远方。不必讳言,高速发展的中国也带来转型的阵痛,面对着高居不下的房价、难以跨越的阶层流动、复杂的人际交往,不少年轻人放弃了抗争。他们只能诉诸个人心理,尽量调节情绪,让自己更快乐起来。但这怡然自乐中,却又不时流露出某种苦涩的味道,那种味道是孤独。其实,蛙儿子又何尝不是我们呢?
游戏原名“旅かえる”其实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就是字面理解,かえる是青蛙的意思,所以游戏也译作“旅行青蛙”。而第二重,かえる也是归来的意思。这意味着“旅行”和“归来”都是生活的常态,毕竟每次旅行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我们一直在成长,可成长的代价就是一次次离开家,和父母一次次告别。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留言:“我家蛙子不出门,背包都整理好了,看了一下午书,一点动静都没有。老妈不需要你上清华北大,快出去浪啊!”“没有小朋友跟你玩吗,不要这么自闭,多认识些朋友有好处。”而这个游戏的精髓,或许不仅仅是治愈,也不仅仅是当妈养娃,而是我们心甘情愿地包揽琐碎无聊的付出,只为让这只青蛙,替我们自己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从学校、家庭、工作、社会,错综复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中国的人际关系比作是一颗石子投入水中,由内至外的圈状关系,而西方社会是捆在一起的柴。但不管关系呈现出何种样态,此类经营类游戏的盛行揭示的是社会人的复杂心里与都市孤独,让现代人投入了过量的精力,是现代人在人际之网中的不堪重负和连续挫折。玩家寻找的是极小代价下,更多的心理回报,虽然是虚拟世界,但自我想象中形成的“理想自我”确是实在的。那只可爱的小蛙,其实住在每个人的心里。